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5▪P2

  ..續本文上一頁。若是我們大悲心也沒有發、出離心也沒有發,那你是老幾呢?你是不是佛教徒呢?

  

  我剛才說了,我們現在中國漢文佛教徒,就是也有人歡喜學習佛法,但是得少爲足,修學聖道修不來,修止觀修不來,只好念阿彌陀佛了。念阿彌陀佛也是好,但是呢,我們今天的佛教就是這樣子,你對今天的佛教,你滿意吧?我們今天的佛教徒的情況,「我們就弘揚念佛法門」,對的!你滿意吧?你滿意不滿意?所以我的想法,當然是各適其適,你願意念阿彌陀佛,好!你願意念陀羅尼咒也好,願意學密也好,願意念佛也好,你願意學天臺、華嚴,那一個學派都好;但是,如果你若願意佛法在這個世界上興盛的話,還是要弘揚佛法的《大般若經》,學習這些高深的經論,使令佛教徒的智慧增長,不要糊糊塗塗的這樣子;我認爲這樣比較好。當然也不妨礙念佛嘛!我昨天也想,但是沒有說。

  

  我們若常常修四念處的話,你根據《阿含經》修四念處也好,你根據《大般若經》修四念處也好,修四念處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修奢摩他,令一心不亂;修毗婆舍那,令心不顛倒。你能夠心不亂,而不顛倒;我昨天也說了,《阿彌陀經》上說,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你還能夠念阿彌陀佛的話,那麼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了。那麼我們修四念處的時候,不是在臨命終的時候,你生存的時候,你心不要亂,而心不顛倒;當然臨命終的時候,也是一心不亂,也心不顛倒,也是這樣,那麼不就是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了嗎?所以我們學習般若法門與淨土法門無沖突,沒有沖突,而且能幫助你成功,你決定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不是很好嗎?

  

  說是:「我就念阿彌陀佛,我別的經論都不要。」這樣說,當然有的人沒有條件學習佛法,你讓他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可能有困難,那只好不學;但是若有因緣、有條件,你應該學。如果你這樣學,你也可以自利,可以自己修學聖道,往生阿彌陀佛國去。若有因緣呢,也可以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不是很好,自他兩利嘛!說:「我不學!」我認爲……,我有一個想法,如果是大家都不學習經論,只念阿彌陀佛的話,將來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沒有了。因爲什麼呢?能弘揚淨土法門的是誰?是法師,是講經的法師才能弘揚的。講經的法師怎麼來的?是要學習經論才能做法師的呀!

  

  我們凡夫的境界,嫉妒障礙,不高興別人走運氣,總是破壞人家,你倒楣我心裏歡喜,這是凡夫才是這樣子。佛法不是!佛法,不管你念大悲咒,念咒,于學習經論有幫助,于學習禅定也有幫助。「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這句話就表示念大悲咒可以幫助你得叁昧,還可以幫助你得辯才。你看,是合的嘛!這個密和顯是合的,不沖突,並不沖突啊!沖突是人的問題,不是佛法有問題,不是法有問題。我現在說話離題了。

  

  我們在家居士,對于佛法有歡喜心,要皈依叁寶,已經信佛十幾年、二十幾年了,「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這話說得一定是有道理,不然爲什麼說這句話呢?你可能認爲這句話有道理,我認爲沒有道理。那麼這句話怎麼知道沒有道理呢?我知道這句話沒有道理。第一,知道這個居士懈怠,他不學習佛法,會說出這種外行話。「你不皈依僧」,你怎麼能說這種愚癡的話呢?怎麼可以說這種話呢?我們看那個經論上的解釋,佛、法,佛是大慈大悲、大智慧,是聖中聖,我是五體投地恭敬。你如果這樣子,當然我們可以說:「你很好,有誠心。」但是若在佛菩薩來說,你的資格很淺。你若這樣認爲佛菩薩,你的資格還是很淺的;這個不說了。法是經論,這是大般涅槃,這是法。什麼是僧?什麼是皈依叁寶:佛寶、法寶、僧寶,什麼是僧寶?文殊菩薩是僧寶,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這一切得聖道的大菩薩都是僧寶;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摩诃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畢陵伽婆蹉尊者,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僧寶。你相信佛法幾十年了,「我不皈依僧寶!」你這句話對不對?你輕視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你輕視地藏菩薩啊?你敢輕視嗎?說是:「我不皈依僧寶,不是指這個說的,我指凡夫僧說的。」也不應該說這句話,你不要輕視凡夫僧。

  

  當然,僧寶,這個「寶」指聖僧說,不是指凡夫僧說的;但是凡夫僧也不可以輕視的,就算是他犯戒,你也不可以輕視他呀!有什麼道理不可以輕視呢?他在佛法裏面,我們不要說是那麼理想,他在佛法裏面他受戒了,他受過戒,他也學過經論,他每天上早課、上晚課,在佛法裏面有幾十年的栽培的。有幾十年的栽培,有什麼事情呢?有什麼事情?他決定會得聖道的,這個人,是沒有疑問的;就像做惡要得惡報,道理是一樣的。他在佛法裏面栽培聖道的善根了,不管是一生、二生、叁生、四生、千生、萬生以後,決定可以得聖道。你可以輕視他嗎?不可以輕視的呀!所以說「我不皈依僧寶」,這句話不合道理。爲什麼他會說這句話呢?我剛才說,他懈怠,他沒有真實學習佛法,他不明白這件事。你不要只看一時,只看今天,不要,你要看遠一點。我再說一個故事;這一品是沒有辦法講完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到遙遠的地方去做生意。做生意,走的時候,不是少數人,就是組織一個團體到遠的地方去。可是帶了一條狗,當然是歡喜這個狗,才帶這條狗嘛!走了很遠的地方;當然古代和現代不同,現在是坐飛機、坐車,古代的時候頂多是坐車,或者是徒步走。那麼到一個地方,大家要休息了,他帶了很多的肉,帶了這些飲食的東西。這人休息了以後,這個狗必是餓了,也可能是它聞這個肉的味道,它就偷偷的把這肉吃了。這些生意人睡覺醒了要吃東西,一看被狗吃了,心裏面就憤怒了,就把這個狗的腿打斷了,就棄在曠野裏面,丟在那裏不管了,然後這些人都走了。我們凡夫人,有的時候愛、有的時候恨;愛的時候對他很好,若恨的時候也不得了。所以,人真是很靠不住的呀!很苦啊!本來我不願意看報紙,但是我還要看報紙;看了報紙,看見了很多事情,也就是衆生世界的衆生相,哎呀!真是太苦了!我們不要細說了。

  

  這時候,這些商人走了,那狗腿被打斷了,也不能走了,就多少天餓在那裏,但是還沒死。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舍利弗尊者也有慈悲心;阿羅漢也可能他完全不睡覺的,夜間也不睡覺、白天也不睡覺的,但是他就是入定。不入定還不行,不入定就得要睡覺了。他入定的時候,他就在禅定裏面觀察,看看有什麼樣的衆生,我應該去度化他去。一下子,這個天眼通就看見這個狗了。哎呀!這個狗很可憐,餓了多少天了,心裏很苦惱。那麼舍利弗尊者就去托缽,去化緣,化了一缽飯;舍利弗尊者有神通,屈伸臂傾,一下子就到狗這兒來了,給它飯吃。這狗一看有飯吃,心裏很歡喜,然後舍利弗尊者在狗的耳朵那裏說多少佛法給它,然後這個狗就死掉了。

  

  死掉了,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這狗到那兒去了呢?喔!在一個城市裏一個大婆羅門家,變成人了。過了兩叁年吧,那麼舍利弗尊者就到這一家婆羅門找他來了。這婆羅門說:「阿阇黎!你的年紀這麼大,沒有收徒弟,只一個人,沒有帶徒弟呢?」舍利弗尊者說:「是的,我沒有徒弟。你有沒有小孩送給我做沙彌、做徒弟?」「我有小孩,但是太小,等到了七歲的時候,大了一點再給你做徒弟。」說:「好!好!」舍利弗尊者不像我們,阿羅漢那記憶力特別強啊!到了七歲這一年,舍利弗尊者又從這兒經過。舍利弗尊者就向這個婆羅門說:「你多少年前向我說,你的小孩七歲的時候要送給我做徒弟,你現在到時候了。」這個婆羅門想一想:「好!好!好!」就把這個七歲小孩送給他。送給他,那麼舍利弗尊者就……,所以拜阿羅漢做師父太好了,就教導他佛法。七歲還不能受比丘戒,只是受沙彌戒,就是驅烏沙彌。那麼就給他說佛法、教他靜坐、教他修四念處,很快的得阿羅漢,而且是具解脫阿羅漢,有神通的阿羅漢。

  

  他得了阿羅漢以後,他不看別人,先入定的時候看看自己:「我前生是怎麼回事情?」喔!一看,我是個狗。哎呀!心裏面很苦。這一段的遭遇太苦了啊!「哎呀!我的師父遠遠的給我送飯吃啊!」非常的感恩,就是這樣子。這時候怎麼辦法呢?「我不受比丘戒,我永久的做沙彌,我來侍奉師父。」就是這樣子,他是得了神通。

  

  這件事我們看呢,肉眼凡夫看,「喔!這是條狗,這有什麼了不起?我踢它一腳也可以。」他第二生就是阿羅漢,這事誰能知道呢?要佛、菩薩、阿羅漢才知道,我們凡夫知道嗎?你對狗,我們認爲:「這很瞧不起它也是對的嘛!」但是你不可以輕視它呀!他第二生就是阿羅漢啊!你可以輕視他嗎?何況我們是人啊!

  

  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其實不要說在家居士,就是我們出家人,能夠肯發心深入經藏學習佛法的有幾個?有幾個願意學習佛法?有幾個?我這幾年常是到臺灣去,在臺灣佛學院,人家算是瞧得起我,請我講課。我問他們那個教務主任:「這個辦佛學院,有什麼事情最難辦呢?不容易辦呢?」最難的:你有這麼一個計劃,初級班、高級班、還有研究所,他們叁級製;我要安排這個課程,你請一個適當的人來講這個課程,請不到。什麼原因請不到呢?可想而知,就是我們佛教的人才不夠。那麼怎麼辦呢?請大學教授來講。大學教授對于佛法沒有信心,但是他有點智慧、有學問,他准備准備就可以講;但是他沒有信心,講的另一樣。那個學生本來對佛法有點信心的,聽了大學教授講佛法,對佛法沒有信心了,那怎麼辦呢?這件事看出來是怎麼回事情啊?這是怎麼回事情?就是我們出家人不肯學習佛法;就算是學,得少爲足,你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沒有辦法講,結果就是這樣子。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