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是我们大悲心也没有发、出离心也没有发,那你是老几呢?你是不是佛教徒呢?
我刚才说了,我们现在中国汉文佛教徒,就是也有人欢喜学习佛法,但是得少为足,修学圣道修不来,修止观修不来,只好念阿弥陀佛了。念阿弥陀佛也是好,但是呢,我们今天的佛教就是这样子,你对今天的佛教,你满意吧?我们今天的佛教徒的情况,「我们就弘扬念佛法门」,对的!你满意吧?你满意不满意?所以我的想法,当然是各适其适,你愿意念阿弥陀佛,好!你愿意念陀罗尼咒也好,愿意学密也好,愿意念佛也好,你愿意学天台、华严,那一个学派都好;但是,如果你若愿意佛法在这个世界上兴盛的话,还是要弘扬佛法的《大般若经》,学习这些高深的经论,使令佛教徒的智慧增长,不要糊糊涂涂的这样子;我认为这样比较好。当然也不妨碍念佛嘛!我昨天也想,但是没有说。
我们若常常修四念处的话,你根据《阿含经》修四念处也好,你根据《大般若经》修四念处也好,修四念处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修奢摩他,令一心不乱;修毗婆舍那,令心不颠倒。你能够心不乱,而不颠倒;我昨天也说了,《阿弥陀经》上说,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你还能够念阿弥陀佛的话,那么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了。那么我们修四念处的时候,不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生存的时候,你心不要乱,而心不颠倒;当然临命终的时候,也是一心不乱,也心不颠倒,也是这样,那么不就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了吗?所以我们学习般若法门与净土法门无冲突,没有冲突,而且能帮助你成功,你决定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不是很好吗?
说是:「我就念阿弥陀佛,我别的经论都不要。」这样说,当然有的人没有条件学习佛法,你让他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可能有困难,那只好不学;但是若有因缘、有条件,你应该学。如果你这样学,你也可以自利,可以自己修学圣道,往生阿弥陀佛国去。若有因缘呢,也可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不是很好,自他两利嘛!说:「我不学!」我认为……,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是大家都不学习经论,只念阿弥陀佛的话,将来念阿弥陀佛的人就没有了。因为什么呢?能弘扬净土法门的是谁?是法师,是讲经的法师才能弘扬的。讲经的法师怎么来的?是要学习经论才能做法师的呀!
我们凡夫的境界,嫉妒障碍,不高兴别人走运气,总是破坏人家,你倒楣我心里欢喜,这是凡夫才是这样子。佛法不是!佛法,不管你念大悲咒,念咒,于学习经论有帮助,于学习禅定也有帮助。「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这句话就表示念大悲咒可以帮助你得三昧,还可以帮助你得辩才。你看,是合的嘛!这个密和显是合的,不冲突,并不冲突啊!冲突是人的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不是法有问题。我现在说话离题了。
我们在家居士,对于佛法有欢喜心,要皈依三宝,已经信佛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这话说得一定是有道理,不然为什么说这句话呢?你可能认为这句话有道理,我认为没有道理。那么这句话怎么知道没有道理呢?我知道这句话没有道理。第一,知道这个居士懈怠,他不学习佛法,会说出这种外行话。「你不皈依僧」,你怎么能说这种愚痴的话呢?怎么可以说这种话呢?我们看那个经论上的解释,佛、法,佛是大慈大悲、大智慧,是圣中圣,我是五体投地恭敬。你如果这样子,当然我们可以说:「你很好,有诚心。」但是若在佛菩萨来说,你的资格很浅。你若这样认为佛菩萨,你的资格还是很浅的;这个不说了。法是经论,这是大般涅槃,这是法。什么是僧?什么是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什么是僧宝?文殊菩萨是僧宝,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这一切得圣道的大菩萨都是僧宝;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须菩提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毕陵伽婆蹉尊者,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僧宝。你相信佛法几十年了,「我不皈依僧宝!」你这句话对不对?你轻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你轻视地藏菩萨啊?你敢轻视吗?说是:「我不皈依僧宝,不是指这个说的,我指凡夫僧说的。」也不应该说这句话,你不要轻视凡夫僧。
当然,僧宝,这个「宝」指圣僧说,不是指凡夫僧说的;但是凡夫僧也不可以轻视的,就算是他犯戒,你也不可以轻视他呀!有什么道理不可以轻视呢?他在佛法里面,我们不要说是那么理想,他在佛法里面他受戒了,他受过戒,他也学过经论,他每天上早课、上晚课,在佛法里面有几十年的栽培的。有几十年的栽培,有什么事情呢?有什么事情?他决定会得圣道的,这个人,是没有疑问的;就像做恶要得恶报,道理是一样的。他在佛法里面栽培圣道的善根了,不管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千生、万生以后,决定可以得圣道。你可以轻视他吗?不可以轻视的呀!所以说「我不皈依僧宝」,这句话不合道理。为什么他会说这句话呢?我刚才说,他懈怠,他没有真实学习佛法,他不明白这件事。你不要只看一时,只看今天,不要,你要看远一点。我再说一个故事;这一品是没有办法讲完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到遥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做生意,走的时候,不是少数人,就是组织一个团体到远的地方去。可是带了一条狗,当然是欢喜这个狗,才带这条狗嘛!走了很远的地方;当然古代和现代不同,现在是坐飞机、坐车,古代的时候顶多是坐车,或者是徒步走。那么到一个地方,大家要休息了,他带了很多的肉,带了这些饮食的东西。这人休息了以后,这个狗必是饿了,也可能是它闻这个肉的味道,它就偷偷的把这肉吃了。这些生意人睡觉醒了要吃东西,一看被狗吃了,心里面就愤怒了,就把这个狗的腿打断了,就弃在旷野里面,丢在那里不管了,然后这些人都走了。我们凡夫人,有的时候爱、有的时候恨;爱的时候对他很好,若恨的时候也不得了。所以,人真是很靠不住的呀!很苦啊!本来我不愿意看报纸,但是我还要看报纸;看了报纸,看见了很多事情,也就是众生世界的众生相,哎呀!真是太苦了!我们不要细说了。
这时候,这些商人走了,那狗腿被打断了,也不能走了,就多少天饿在那里,但是还没死。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也有慈悲心;阿罗汉也可能他完全不睡觉的,夜间也不睡觉、白天也不睡觉的,但是他就是入定。不入定还不行,不入定就得要睡觉了。他入定的时候,他就在禅定里面观察,看看有什么样的众生,我应该去度化他去。一下子,这个天眼通就看见这个狗了。哎呀!这个狗很可怜,饿了多少天了,心里很苦恼。那么舍利弗尊者就去托钵,去化缘,化了一钵饭;舍利弗尊者有神通,屈伸臂倾,一下子就到狗这儿来了,给它饭吃。这狗一看有饭吃,心里很欢喜,然后舍利弗尊者在狗的耳朵那里说多少佛法给它,然后这个狗就死掉了。
死掉了,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这狗到那儿去了呢?喔!在一个城市里一个大婆罗门家,变成人了。过了两三年吧,那么舍利弗尊者就到这一家婆罗门找他来了。这婆罗门说:「阿阇黎!你的年纪这么大,没有收徒弟,只一个人,没有带徒弟呢?」舍利弗尊者说:「是的,我没有徒弟。你有没有小孩送给我做沙弥、做徒弟?」「我有小孩,但是太小,等到了七岁的时候,大了一点再给你做徒弟。」说:「好!好!」舍利弗尊者不像我们,阿罗汉那记忆力特别强啊!到了七岁这一年,舍利弗尊者又从这儿经过。舍利弗尊者就向这个婆罗门说:「你多少年前向我说,你的小孩七岁的时候要送给我做徒弟,你现在到时候了。」这个婆罗门想一想:「好!好!好!」就把这个七岁小孩送给他。送给他,那么舍利弗尊者就……,所以拜阿罗汉做师父太好了,就教导他佛法。七岁还不能受比丘戒,只是受沙弥戒,就是驱乌沙弥。那么就给他说佛法、教他静坐、教他修四念处,很快的得阿罗汉,而且是具解脱阿罗汉,有神通的阿罗汉。
他得了阿罗汉以后,他不看别人,先入定的时候看看自己:「我前生是怎么回事情?」喔!一看,我是个狗。哎呀!心里面很苦。这一段的遭遇太苦了啊!「哎呀!我的师父远远的给我送饭吃啊!」非常的感恩,就是这样子。这时候怎么办法呢?「我不受比丘戒,我永久的做沙弥,我来侍奉师父。」就是这样子,他是得了神通。
这件事我们看呢,肉眼凡夫看,「喔!这是条狗,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踢它一脚也可以。」他第二生就是阿罗汉,这事谁能知道呢?要佛、菩萨、阿罗汉才知道,我们凡夫知道吗?你对狗,我们认为:「这很瞧不起它也是对的嘛!」但是你不可以轻视它呀!他第二生就是阿罗汉啊!你可以轻视他吗?何况我们是人啊!
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其实不要说在家居士,就是我们出家人,能够肯发心深入经藏学习佛法的有几个?有几个愿意学习佛法?有几个?我这几年常是到台湾去,在台湾佛学院,人家算是瞧得起我,请我讲课。我问他们那个教务主任:「这个办佛学院,有什么事情最难办呢?不容易办呢?」最难的:你有这么一个计划,初级班、高级班、还有研究所,他们三级制;我要安排这个课程,你请一个适当的人来讲这个课程,请不到。什么原因请不到呢?可想而知,就是我们佛教的人才不够。那么怎么办呢?请大学教授来讲。大学教授对于佛法没有信心,但是他有点智慧、有学问,他准备准备就可以讲;但是他没有信心,讲的另一样。那个学生本来对佛法有点信心的,听了大学教授讲佛法,对佛法没有信心了,那怎么办呢?这件事看出来是怎么回事情啊?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我们出家人不肯学习佛法;就算是学,得少为足,你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没有办法讲,结果就是这样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