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

  所以你看见一个人,看见一件事,你认为它是真实有,你在这里生满意、生贪心,或者生瞋心,你就可能会造罪,也可能会做功德。所谓做功德,在佛法上讲,就是那里边也不是纯是清净的,还是有过失的。譬如说这个人是有好心肠,做了一些功德,将来就是得果报是个大富贵的人,这件事是人所欢喜的事情,是人所羡慕的事情。「啊!我愿意做皇帝」,是这样子嘛!做皇帝,这是好事吗?不见得!做了皇帝的时候,也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我欢喜的时候,我推行这个政策,我若是不欢喜的时候,我就推行另外一个政策,也可能去伤害老百姓,也可能利益老百姓。利益老百姓,当然这可以说是功德,若伤害老百姓,就是有罪过了;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我们欢喜的时候,可能做好事,若不欢喜就做恶事,这是一样嘛!

  

  在佛法上讲呢,你欢喜的时候,你不高兴的时候,你做恶事也好、做善事也好,做恶事、做善事,这件事干什么?就是流转生死的动力。你做好事,也是在生死里生活,不过可能在人间、天上;你做恶事,就到三恶道去生活去。到三恶道去生活,也不是永久的,因为你做恶事的时候,你那个力量有一万年的力量,就是一万年在三恶道里面生活;到了一万年的时候,这个力量结束了,那么就从三恶道出来了。说我做好事,我没做恶事;你做好事,那么可能会有一千万年的功德,或者在人间,或者到天上去,可能从天上又回到人间,从人间又到天上,总而言之一千万年过去了,就结束了。结束了以后又干什么呢?就是还有其他的业力,又发生作用了。

  

  我感觉世间上的人,很难说这个人纯是恶,不是的,不能说这个人完全是恶,他也会做善事的,恶人也会做善事。说是做善事的人完全是做善事吗?也不是,他也可能做恶事,也可能做非法的事情。所以人的心里面,也有罪过、也有功德,功德也不是一样,也可能做了很多的功德;罪过也不一样,也做了很多的罪过。但是其中一样,在这个时候它发生作用;这个罪过发生作用,变成一条毒蛇。但是它毒蛇结束了以后,就看其它的罪业或功德,有什么因缘,也发生作用。他到了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到无色界天,是很好了,但是他那心里面有很多的罪过,他天上的功德果报结束了,又跑到三恶道去了。你看那个人在三恶道里变成一条牛了,变成毒蛇,你不可以轻视他,他可能会出过家的,在佛教里栽培过善根。他那个果报,那个毒蛇或者一条狗结束了,他又来到人间了,就是这样子善、恶,这样流转循环,就是没有个完,没有完的时候。只有遇见佛法了以后,你在佛教里面栽培善根了,这个时候这个生死流转的事情有结束的一天,才有结束的一天。

  

  所以现在说,不管你是天上的果报、人间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在佛法上来观察,就是它的本性,离开了因缘看那件事的自己的面目,是空无所有,是无所有的。你这样子观空的时候,这里面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也没有丑陋、也没有美丽,在这里使令我们心就不动了,心就不动心了。不动心了,我们的贪心就不生起了、瞋心也不生起,这个邪知邪见各式各样的烦恼都不生起了,就使令心清净了。所以作如是观有这样的好处,你不这样做,你的烦恼没有办法能停下来的。

  

  我刚才看那个赵州禅师的语录,「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徒劳念境」是什么?说我这一坐七天,我静坐一坐七天不用放腿子,我心里面寂然不动、明静而住。不要说坐七天,你坐一万年的话,你心里面能不动,有这么大的禅定的力量;但是你不明白「玄旨」,不明白真理,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问题还不能解决。那么赵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符合佛法的,和佛的意旨是相合的。就是你需要修奢摩他的定力,同时你还要修智慧,观察诸法是「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还需要这样观察,这就是「玄旨」。你不明白玄旨,有定力还是不行的。

  

  譬如天上的人得了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禅定是很高了,但是他还是有时间性的,到了时间的时候,那个禅定就结束,没有了。没有了,又跑到欲界来,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没能见到真理,没有智慧,没智慧就不能断烦恼;不能断烦恼,他就在生死里流转。所以这个「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这样的作用,使令我们心清净,能消灭一切烦恼,消灭一切烦恼就是圣人了,所以应该这样观察。我们说这个阿罗汉,这些历代的高僧有修行,怎么叫做有修行?就是这么回事啊!就是他心里面有止观的功夫,他能「观色寂灭离」、受想行识寂灭离,他心不为这一切虚妄流动的境界所污染,他心里面寂静住,能这样子;就是这样修行来的。

  

  我刚才说这个赵州禅师,说他一个故事。他有一个侍者叫文远,文章的文,远近的远,遥远的远,叫文远法师;是给赵州禅师做侍者的人。这一天赵州禅师从那边过来,看见文远在那儿拜佛。赵州禅师说:「你在这儿干什么?」说:「我在拜佛。」「拜佛做什么呢?」「拜佛是好事嘛!」那么赵州禅师说:「好事不如无。」我们平常的人,我们若听见这句话,我们可能:「好事不如无,好事没有,就好事也不要做;坏事不要做、好事也不要做」,我们可能会这样想。但是赵州禅师不是这个意思。「好事不如无」,就是这上面说的「观色寂灭离」的意思。你在那儿拜佛,虽然是好事,但是在「观色寂灭离」的立场来看,你心里在那里动,还是取着。「有个佛我在礼拜,我能拜佛」,你还有这种心情啊!有这种心情呢,还是有问题的。若是你能观察佛是因缘生法,佛也不可得,也是毕竟空的,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的,这里面能礼所礼性空寂;这个性空寂是个第一义谛的境界,与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这就可以转凡成圣,可以断烦恼。所以,「好事不如无」,是这么意思。

  

  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读《金刚经》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理是相同的,所以「观色寂灭离」。这个「寂灭」,「寂」这个字是寂静的意思。寂静的那一面,就是流动;流动的,就不是寂静的。这个寂静里面是没有动乱的境界,所以叫做「灭」。寂静的相貌里边没有动乱,所以叫做「灭」。现在是观察这个色,我们肉眼所见的这一切色,是动乱的境界,这老病死的境界,生灭变化的这个境界;观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这里面就没有这些老病死的境界了,所以是寂灭的,所以叫做「观色寂灭」。

  

  「离」,就是刚才说了,这个色是由因缘有的,有这样的因缘就是这样的。你若吃了毒药的时候,你的身体是怎么反应?你若吃了营养的时候,身体怎么反应?这都是由因缘来决定你的身体的健康,或者是死亡的境界。现在要「离」,离开了因缘的时候,是什么境界?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的;所以观察这个「离」。说这个「离」……,直接说「寂灭」,也同样是通达色是毕竟空的,犹如虚空、无有少法可得。这个「离」,就是离开了因缘的时候,单独的、独立的看这件事的面目,也就是毕竟空的;没有因缘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就是这样观察。当然这样观察,不是我们用话来讲,只是说空话,不是这个意思;是在禅定里面作如是观,这件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不是个难事。

  

  我在想,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为什么不想修止观呢?不修止观呢?当然有其他的种种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佛法学习得不够,得少为足,就不想深入地学习,反正我对付能讲就好了。人家需要请我讲,我能讲就好了;我也可以对付写文章,写出个报告来,能这样就好了,知足了,到此为止了。那你就不行,你若想要「观色寂灭离」,观不来、做不来。你若是能深入地学习,并且究竟怎么样修奢摩他的止、怎么样修毗钵舍那的观,要深入地去学习。

  

  我现在说话,有可能又开始有过失了。我看这《楞严经》的讲义,圆瑛老法师《楞严经讲义》,我读他的讲义的时候,看见那上面有一大段,我想各位也可能会读。我们现在这是香港的地方,这个地方,以前海仁老法师,我们称他为楞严王,我想你们各位比我更清础,很多人跟他学《楞严经》。我以前在香港的时候,我也讲过《楞严经》。圆瑛老法师在他的讲义上说出一件事来,什么事呢?他是在天童还做过方丈的,在做方丈之前,他就是宁波天童寺那个天童寺住过,和太虚大师同时在那儿住的,是跟八指头陀,那时候八指头陀做住持;这还是民国初年的时候,袁世凯时代。他说他静坐的时候所成就的境界,说那个境界;我一看,喔!那是未到地定的境界嘛!但是我现在姑妄言之,这个圆瑛老法师是我们中国佛教很有名的一位大德,我现在姑妄言之,他对于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没有读过,我有这个感觉。也可能我说错了,我是有这个感觉,他没有读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所以他对那个感觉他不是太明白,那么就是得到这个境界。

  

  我们若是在《俱舍论》上看,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你若得了未到地定的时候,你修四念处的话,那很容易就得圣道了。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就是止,达到这个程度,你若能够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不要说这是小乘,这是通于大小乘的。小乘佛教学者这样修四念处,大乘佛教学者也可以这样修。所以现在这个文上说:「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痈」,这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也是这样讲嘛!就是大乘佛教学者也可以这样学习。这个法门是三乘佛教学者共同修习的法门,不是说「这是小乘」,不是这个意思;大小乘是根据你有没有大悲心来决定的。你有大悲心,你就是大乘佛教学者;你没有大悲心,但是也想得涅槃、厌离生死苦,能够想要得涅槃,能这样修学圣道,你就是小乘佛教学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