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一個故事聽聽。
這件事是在《高僧傳》上,應該是在隋文帝的時候;在隋炀帝之前,隋文帝的時候,就是南北朝的時候,隋文帝那個時候還沒有統一中國。在四川,在益州綿竹縣,在那個地方有一個山上面有個廟,有一位禅師叫法進禅師;佛法的法,精進的進,法進禅師。這個人,他天天坐禅,坐禅而不是在房子裏面坐禅,就是在房子外邊,在他這個寺廟的後面有竹林,他在那個竹林裏邊坐禅。有一天這鄉村裏面的人就是到山上來砍柴,就沒有看見那個法進禅師在那坐禅,但是他坐禅用一個繩床,用繩來編的一個座位。那個砍柴的人看座位上有一堆清水;這個繩床,你若放這個水,這水就漏下去了,但是不,它那上面有水儲存在那裏。這個人在旁邊拿兩個白色的石頭,就丟在這個水裏面去了,丟在水裏面就走了。
而這個法進禅師,他就是入定了,他修這個水觀。現在說「觀色無常」,水也是色法;但是他只是觀水。他修成功了,別人看不見這個法進禅師的身體,只看見有水在那裏。他從禅定出來以後,這個水就沒有了;這個身體出來了,就感覺這後背痛。當然,他是有禅定的人,也可以說有神通了,他就知道了這件事。那麼他就到鄉村去對那個砍柴的人說:「今天你遇見什麼事情了?」他就如此如此一說。法進禅師說:「明天你再去,看見水裏頭,把那兩個石頭拿出去。」第二天,果然是那個砍柴的人到那兒,這個水還在這裏,就把那個石頭拿走了。拿走了,這個法進禅師一出定以後,身體就正常了,就不痛了。
而這件事,《大佛頂首楞嚴經》有說這件事;但是《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在唐中宗神龍元年,《楞嚴經》出現在中國。這個法進禅師這件事呢,是在唐朝之前,隋以後才是唐,在隋文帝開元年間的事情。那麼,這是說他這個人修行的境界。
這個時候,這個隋文帝有一個兒子叫做蜀王秀,封之爲蜀王;漢王亮、晉王廣,這都是隋文帝的兒子。這個人封爲蜀王秀,秀麗的秀。蜀王秀這個人,這是隋文帝的兒子,封之爲王,這還了得。他除了妻之外,還有很多妃,還有很多女人。那麼其中有一個他愛的這個女人有病,就是感覺心和肚子痛,看什麼醫生也治不好。後來聽說有個道士有神通,用這刀做成一個梯子,這個道士從這上面可以走過去,有這種本事;能夠驅使鬼神,有這種本事。那麼請這個道士來給她治病,也治不好。
最後聽人說,益州綿竹縣一個山上面有一個法進禅師,可以請他來治。那麼蜀王秀當然就命令他的部下,也還是有一點地位的人,就來請這個法進禅師。法進禅師說:「我在這個山上住,向八十年,就是差不多八十年了,我不下山的,請你回去吧!不要請我去,我不下山。」他就回去了,就對蜀王秀一報告,那麼蜀王說:另外再派更高級的官員,派了四個車,帶了一百多人,又來請。這個法進禅師說:「我不下山的,我就在這山上老死了,我不下山,請你回去吧!」當然,這個人就回去了,對這個蜀王秀一報告,蜀王秀就火了:「我這樣請你,你還不來,我自己來!」那當然手裏拿著刀、拿著箭這些事情,帶著來了。
一來到這裏來,先到大殿禮佛、去拜佛。這個晉王廣是信佛,和天臺智者大師有關系;那麼蜀王秀也可能信佛,所以到大殿肯拜佛嘛。但是,他一見到法進禅師的時候就害怕,這個蜀王秀就害怕,就出汗。他就不敢放肆,就向法進禅師很恭敬的要求:「禅師慈悲,我這個女人現在病痛很苦,希望禅師慈悲來救命啊!」不敢那麼憤怒,都不敢了。這個法進禅師說:「你殺羊、吃羊的心,羊痛不痛?一切衆生都是佛子,爲什麼對你這個妃子這麼愛呢?你對那個羊,你就不管它痛不痛了,要殺羊、吃羊的心呢?」這個法進禅師就是诃斥他。這可見法進禅師有神通。那麼蜀王秀立刻的向法進禅師忏悔:「哎呀!是弟子愚癡……」說忏悔的話,還是哀求他來給她治病。
法進禅師說:「你是大王下令,我不得不去。好!我來給你的妃子治病。」但是這蜀王秀說:「我們車預備好了,願意坐車也可以,願意騎馬也可以。」法進禅師說:「我也不坐車、也不騎馬,你們先走,我和你們一起到。」這個蜀王秀說:「我願意和禅師一同走。」「不!不!你先走,我是出家人,我不和你們一起走路。」那麼這個時候蜀王秀只好依教奉行,他就先回去了,走了兩天才能回到家。他到家的時候,這個法進禅師已經到他家了。法進禅師那是有神通的境界,很快就到他家,直接就到他的妃子的那個房子裏面去了,他那個妃子一看見法進禅師就出汗,一出汗,病就好了。
好了,這個時候蜀王秀就送給他五百緞絹,就是特別好的布,還有其他的東西送給他。法進禅師告訴他這個妃子洗洗手,你把手洗一洗,拿著這些東西,你發心把這些送給城市裏的廟,送給他們;我不要,我在山上不要這些東西。然後這個法進禅師就走了;走了,這個蜀王秀和他的妃子看見他,他那個腳不著地的,大概有四寸、五寸以上,就是等于從虛空中走了,他腳不踩地的。那個傳上面說,在大業十叁年正月間,這個法進禅師圓寂了,是在這個時代的事情。
我說這件事是什麼呢?我們現在這個文上說:「以無所得故」,我說這個意思。譬如法進禅師他初開始坐禅的時候,那你就是看見一個人坐在那裏,你看不見水的;等到看見水的時候,就看不見他的身體了。但他若一出定呢,身體又出現了,而這個水就不見了,是這樣子。從這件事來說呢,「以無所得故」,這個道理就是在這裏。我這麼推測,他那個傳上只就說這麼多,我這麼推測,這個法進禅師,他一定是超過了欲界定、未到地定,到了色界四禅了,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的水叁昧才修成功;他心裏面以水做所緣境,心裏面明靜而住的時候,這個水就現出來,身體就不現了。
身體爲什麼不現呢?我們的身體是由于前生的業力造成的這個身體,他這個時候能達到這個程度,使令這個業力暫時的不現行、不發生作用,這個業暫時停止作用,這個身體就不現了。但是他內心裏面修水觀,因爲是色界四禅,力量是非常大的,他修成功了。你在修的時候,是栽培這個種子;種子成功了,種子發生作用的時候,這個水才能現出來。譬如說你自己在觀想一個大蓮花,你先看一個模型,或者是真實的蓮花看完了,然後你心裏面想,這個蓮花就在你心裏面會現出來,但是別人看不見。若別人能看得見呢,那要修成功才可以;你這個禅定有力量,才能把這個蓮花現出來,別人才能看見的,這叫「定自在所生色」,才能這樣子。而這個色原來是沒有的,不管是蓮花也好,或者是水也好,或者是修火叁昧,現出火也好,你若達到成功的時候,這個定的力量要達到四禅才可以,欲界定也不行、未到地定也不行,要到達色界四禅的時候才能現出來。
但是他這個定力,若一出定的時候,就不現了,就沒有了。那麼這表示什麼呢?表示那個所現的境界,本身是畢竟空寂的、是無所有的。我們是沒有定的人,我們前生的業力一直在那兒發生作用,這個身體就一直的在出現,我們沒有辦法來控製這個業力,我們沒有這個力量。我們也沒有修禅定達到色界四禅,所以你修水叁昧也好、修火叁昧也好,現不出來。現不出來,這表示什麼呢?這是我們的因緣沒有成就。「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們是「此無故彼無」,法進禅師是「此有故彼有」,他那個修觀的毗缽舍那觀,再加上禅定的奢摩他,這個因緣成就了,這個水就現出來;而水本身不能自己現,要靠因緣有,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那麼觀察這個水,或者觀察這個火,水、火的本身是什麼也沒有的,叫做「無所得故」,就是沒有這回事的,都是因緣創造的,它本身是無所有的。
在這上說這個意思呢,就是「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念色如病,如敗癰瘡、如箭入身,痛惱衰壞,憂畏不安」,這是我們鈍根人,我們要這樣觀察;若是菩薩是利根呢,觀察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是這樣意思。這樣子呢,就沒有這些事情了,這些事情都不可得了。這是利根人這樣修行,我們鈍根人這樣觀不來;這個身體是事實存在這裏嘛,這個燈,實在有這麼一個燈在這裏,怎麼能是無所有呢?我觀不來,我觀不來這件事,就不能這樣觀。但是你若能夠「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念色如病」這樣觀,消除了煩惱,智慧增長,也就能觀了,也可以觀無所得,也就能觀了。
譬如說是,我們漢文佛教古代的大德,爲什麼不弘揚這個般若法門,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呢?原因是在這裏,我們學習不來。所以到阿彌陀佛國去以後呢,這件事就成功了。到阿彌陀佛國,能念這個無所得,能觀這個無所得。我們到阿彌陀佛國,聽阿彌陀佛說法,或者聽觀世音菩薩說諸法實相,就是說般若波羅蜜,那個時候可以,念色是無所得的,那麼就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就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以無所得故」。
前面這一段,是以色做所緣境,這樣觀察。
受想行識亦如是。
這個「受」,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有的時候是苦受,有的時候是樂受,感覺到苦惱,有的時候感覺快樂,有的時候也不苦不樂。這個「受」就是這個因緣有的;這個「受」也是無常、也是苦、也是空、也是無我,也「如病,如敗癰瘡,如箭入身,痛惱衰壞,憂畏不安」,也是這樣子,也是「無所得故」。想、行、識亦複如是,也是作如是觀。
這樣觀察呢,這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法門怎麼樣修行?就是這樣修行;須菩提尊者這樣開示法會大衆。你要這樣明白什麼叫「般若波羅蜜」?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這樣開示。
眼耳鼻舌身意,地種、水火風空識種,觀無常乃至憂畏不安,是亦無所得故…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