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4▪P2

  ..續本文上一頁

  

  「眼耳鼻舌身意,地種、水火風空識種」,「眼耳鼻舌身意」,前面是五蘊,這底下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地水火風組成的,這意根不是地水火風,它純是心法。這些也都是因緣生法,就是我們前生造的業力得現在的果報,這是一種果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那樣子,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這樣子,他又是一樣,人與人很難是相同的。就是前生的因,造的業力不同,所以現在得到不同的果報,這可以知道都是因緣生法。這些法呢,也是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敗癰瘡,如箭入身,痛惱衰壞,憂畏不安」,也是這樣子,也是這樣觀察。

  

  「地種、水火風空識種」,這是六界。地、水、火、風、空、識,是六界。前面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地水火風;受想行識是心法。色是生理的,是屬于物質,受想行識是心法。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就是色,受想行識都包括在意裏面,是這樣子。這樣說呢,六根再把五蘊裏面的色擴大了,把它分成眼耳鼻舌身。五蘊裏邊的受想行識,合而爲一,成爲「意」,這樣子。

  

  「地種、水火風空識種」,這六界。六界,地水火風也是物質,前面這個眼耳鼻舌身就是地水火風組成的。五蘊裏面的色也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通于內身、通于外面的世界,但是主要是內身的這個生命體。這個「空」,地水火風裏面都有空,另外還要有個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樣組合起來成爲我們的生命體,就是這樣子;這也是我們的身體。「地種」,「種」者,因也;我們的生命體因此地、水、火、風、空、識,六種成分組成的,就是這樣意思。

  

  「觀無常乃至憂畏不安,是亦無所得故」,這就像前面那五蘊一樣,也是修無常觀、修苦觀、修色空、無我,「乃至憂畏不安」,也是這樣子;這是鈍根人這樣修觀。利根人呢,「是亦無所得故」,這是大智慧人,能直接觀這一切法是畢竟空寂的,令心無所得。譬如《金剛經》上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所得的意思。能夠這樣修觀,是名般若波羅蜜;這般若波羅蜜法門就是這樣子。

  

  當然這個地方講的比較簡單,因爲初開始……,佛菩薩對我們說法,我們從經論上看,佛菩薩非常慈悲,不令我們爲難的,令你容易了解。提高了你的智慧以後,他可能說一些更深妙的法門;不然的話,總是讓你容易明白。而不是說表示我有智慧,我說的法叫你聽不懂,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種。佛菩薩大慈悲、大智慧,能這樣的爲我們宣說佛法。我們這樣子學習佛法,我們才能夠聽得懂,然後我們開步走,向前修行。你說得太妙,固然你說得妙,你有智慧,但是我聽不懂,你等于沒有說;你教我怎麼修行,我不明白這件事,這事做不來的。所以我們若讀經的時候,感覺到佛菩薩有大慈悲心,同時也是大智慧,才是真實的是我們的善知識。

  

  觀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受想行識亦如是。

  

  看這個文義,前面這一段,就是昨天講的這一段:「菩薩摩诃薩應薩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乃至是亦無所得故」,這一段文它的大意,應該說是從無常觀轉入無所得觀,應該這麼說。下邊「觀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以下這一段,就是不必修無常觀,直接的觀察一切法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畢竟空寂。這是前後這兩段文不一樣。

  

  昨天曾經說過,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根性有利、有鈍。鈍根人先修無常觀、修苦觀、修空觀、修無我觀,乃至如病、如癰、如箭,憂畏不安;先這樣觀察的時候,逐漸地會增長智慧,會減少了煩惱。然後,「以無所得故」,再修諸法空觀、畢竟空觀。這是鈍根人這樣修行。但是這裏說的鈍根人,還是屬于大乘佛法的學者,就是他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

  

  剛才念的這一段文:「觀色寂滅離」,這是大乘佛法裏面的菩薩,是利根人。他的智慧高,智慧深,他不需要先觀察無常、苦、空、無我,不需要這樣觀察,他直接能夠觀一切因緣生法畢竟空寂的。就是前後這兩段文是不一樣的。

  

  「觀色寂滅離」,這個「觀」是屬于智慧,就是能觀察的智慧。這個「色」是所觀察的境界,下邊曾經說到受、想、行、識,就是色、受、想、行、識是所觀察的境界。怎麼樣觀察呢?在這個所緣的境界上怎麼樣觀察呢?觀察它是「寂滅離」,觀察它是寂滅的、觀察它是離的,觀察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這樣觀察。

  

  「觀察」這句話,我剛才說了,就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是在奢摩他裏面發揮它的作用的,不是我們散亂的分別心,這樣去分別觀察的。散亂心也可以去思惟分別,也可以觀察「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也可以這樣觀察;但是現在這個文不是這個意思,是在禅定裏面觀察的。在禅定裏面觀察,和不在禅定裏邊,散亂分別心的思惟觀察,同樣是觀察「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但是還是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就是你若是修奢摩他的止,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你再觀察「色寂滅離,不生不滅,受想行識亦如是」的話,它能夠改善自己的思想,改善自己的行爲,能提高自己的品德,能使令自己不是凡夫了,是聖人了,能有這個作用;所以和散亂心的思惟分別不同。譬如說我們學習佛法,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師也好,或者我們在一個佛學院、佛學的團體,跟老師學習,或者是自己有能力去學習,你學習一百年,你還不能改善自己的思想,也不能改善自己的行爲,你還是貪瞋癡的,各式各樣的煩惱還是和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一樣,無差別。爲什麼這樣子呢?是沒有力量;這個散亂心的思惟分別沒有力量,它不能夠發生轉凡成聖的作用,沒有這個力量。

  

  所以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訴我們在持戒的基礎上,安住淨戒的基礎上,要修定,修奢摩他的定。修奢摩他的定的同時,也是可以作如是觀的。但是作如是觀的時間,可長、也可以短。可長可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譬如說我們若是參加過禅七的人,打禅七的人,或者沒有參加禅七,你自己歡喜靜坐,學習靜坐的人,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靜坐的時候,心裏面還是妄想;本來是把妄想停下來,叫它明靜而住,但是辦不到,它就是要妄想。那麼這樣子靜坐,自己也不歡喜,那怎麼辦呢?你要改變。怎麼辦?就思惟法義,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這個「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個道理。你這樣思惟呢,思惟它……,你預先要把這件事准備好,就像我們做事似的,預先都安排好,然後按照安排的次第去做;你修止觀亦複如是,也是預先安排好。這樣子去思惟,思惟它五分鍾也可以,或者思惟它一刻鍾也可以,思惟它叁十分鍾也是可以,但是不要再多了。然後再修奢摩他,就容易寂靜住。

  

  我遇見很多人,歡喜靜坐,但是坐下來只是修止而不修觀,結果修、修,就不修了;因爲心裏面妄想太多,不感覺到有意味,就沒有興趣就放棄了。實在你這種情形,就是你對于靜坐的方法不具足。如果你改變,修止不合適,你就修觀,那就有可能會合適。當然也可能也不合適,也還是有可能的,那就還有其他的辦法來補救的。這文上雖然沒有明白的這樣講,但是有這樣的義的。

  

  「觀色寂滅離」,這個「色」我們昨天曾經講過,雖然也包括了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這個色,但是主要是我們生命體的色,我們生命體的這一大塊;這個眼耳鼻舌身,這是地水火風組織成的,這個生理的這一部分是屬于色。這個色本身的情形,是有生滅變化的。譬如說從嬰兒開始,變成一個童子,童子變成一個少年,少年變成一個壯年,壯年就變成老年了,後來就死亡了。這個身體的活動,由小而大,它是時時的在變動的,就是有生滅變化的。有生滅變化的這個生命體,這個身體,當然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我們觀察它是空的。這個空和前面說的那個空不一樣;這個「寂滅離」,實在換一句話說,就是空的意思。這個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剛才說,我們這個生命體有這麼多的差別的變異,是沒有的,沒有這個差別變異,就是這麼意思。但是這句話,我們很難承認這件事,我們明顯的看見有這麼一個活人在這裏活動,怎麼能說沒有呢?這是很難相信這件事。但是佛陀的大智慧,他會說出一個道理來,的確是沒有這回事,的確是這樣意思。

  

  我昨天曾經講過「以無所得故」,但是我昨天講得略,沒有詳細講,就是准備今天要講,所以昨天就是略說的。我昨天曾經說過,「此有故彼有」,說這件事有,所以才有那一件事;那一件事它不能夠自己就有,要依靠這件事有了,才有那件事。這句話簡單說是這樣意思。但是「此有」,這個「此」是指什麼說的?「此有故彼有」,這個「彼有」的「彼」是指什麼說的呢?這個「此」是指因緣說的;那個「彼」是因緣所生法,指所生法說的。這個「此有」,由因緣有了,才有「彼」所生法;若沒有因緣的時候,那個所生法是沒有的,所以「此無故彼無」。這話是表示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所生法,它不能自己有;沒有因緣的時候,那個所生法不能自己就有,它本身是無所有的,是沒有的,這叫做「空」,「空」的意思是這樣意思。

  

  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這個房子;原來這個地方是個空地,沒有房子。那麼這個房子爲什麼有了呢?有因緣。就是有人,那個人心動了,他要計劃造房子,要請建築師同你談一談,造什麼房子,然後他把它畫出來。那麼你有足夠的資金,向政府申請批准了,然後同建築公司也訂了合同了,然後就動工。從開始動工到最後落成,這個房子出現了。房子出現了,這個房子就是所生法。你心有這個需要,你同建築師、同政府、同建築公司,這些事情都做好了,開工了,這些都是因緣,當然還要加上時間。這些因緣具足了,中間沒有其他的障礙,或者有障礙,也沖破了障礙,不能障礙,那麼這個房子出現了,這是因緣所生法,就是這個「此有故彼有」。

  

  這件事是很平常的事情嘛,那麼怎麼叫做「空」呢?就是佛菩薩乃至阿羅漢,這佛教的學者觀察它是空,就觀察這個所生法不需要因緣,看這個所生法是什麼面貌?是什麼體相?是什麼體性?什麼相貌?不需要所生法的時候,那麼這個地方只有空地,沒有房子。房子是各式各樣的,這是窗戶、這是門、這是梁、這是柱,各式各樣的情形。但是在虛空那個地方,沒有房子,空那個地方,什麼也沒有。這是佛菩薩告訴我們就這樣觀察一切法空。這個「有」是因緣有的,觀察那件事的本身不需要因緣,它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是沒有的,猶如虛空;這個「空」就是這樣意思。很明白的、很清楚的是「有」,但是觀察那件事不需要因緣,它本身是什麼樣子?什麼也沒有。就是這樣意思,就是觀察它是空的、無所有的。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寺廟裏面有敲磬這件事,還有敲鍾這件事。那麼敲這個磬的時候,它會發出聲音來。這個敲磬,如果你用一個鐵的棒子去敲,或者用木頭的槌子去敲,或者這個鐵上面放一塊膠把它包起來,然後去敲,這個聲音都不一樣。這表示什麼?因緣不同,因緣所生法也不同。聲音發出來是要靠因緣,才能發出聲音來;也還是一樣,因緣所生法,也還是這個意思。如果也用這樣的原則去觀察的話,就觀察這個聲音,不要依靠因緣,這個聲音是什麼樣子呢?聲音是什麼也沒有,沒有聲音。有聲音的時候,這個聲音有生、有滅。在聲音本身是猶如虛空,根本沒有聲音,那個境界裏面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就是空無所有了,就是這樣意思。這是說這個聲音。

  

  我們剛才說房子,現在又說聲音,現在我們說一個人。這個「人」,在佛法裏面講,怎麼忽然間有一個人呢?也是因緣所有。因緣所有,佛教是說有業力。譬如說那有一條狗,它也有生命,它也是色受想行識。那個狗,它怎麼有了它的生命體呢?也是業力。它是罪業,由罪業的力量;它也是有父母,然後父母的幫助,就有了狗的生命了。我們人和狗相對來說,人是善業,人不是造罪,是造的善業。就是你有一念好心,不是爲自己的利益,我是爲了你好,我無條件的來利益你,解決你的困難;或者是用心力,或者是用體力,或者是用財力;總而言之,你發出來一個作用,對他人有利益的,你沒有其他的心機的話,你這件事就是功德。這經上說,天氣熱的時候,你能夠布施一個扇子給人,你純是一個好心的話,將來你會生天,有這種事情。說是這個阿羅漢來了,我給他一杯清水,你有恭敬心給他一杯清水,將來你就可能會生天;這就是功德。

  

  我們人和狗相對來說,狗是前生它造了罪業;造了罪業,加上父母的幫助,就得了狗的生命了。我們人是前生有了多少功德,那麼就加上父母的幫助,就得了這個生命了,這也是因緣所生法。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都不一樣,我和你不一樣,你和我不一樣;有的大富貴的人,我們是貧苦的人,彼此也不同。但是原則上來說,都是因緣所生。只要是因緣所生法,你若看它沒有因緣,那個「離」就是離了因緣,它本身是什麼樣子?離開了因緣,那件事本身是什麼樣子?什麼也沒有。就看那個人,那個人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有色受想行識的,但是離開了因緣,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什麼也沒有,猶如虛空,就是這樣子,猶如虛空了。

  

  這件事,我們再想一想,爲什麼要這樣觀察呢?他是有嘛!他在這裏很活潑的,會走路、也會說話、也會罵人、也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爲什麼要觀察他空做什麼呢?是有原因的。因爲我們若不觀察他是空,我們看這個人順眼的時候,心裏生歡喜,由歡喜心也可能造罪,也可能會做功德。若是不順眼的時候,我不高興,不高興也可能造罪,可能多數是造罪了,也可能做功德,也不一定。有的人,譬如說是:「你能做那個事,我比你強,你算老幾呢?我比你強!」這種高慢心也不是功德,但是因高慢心而做功德,也可能會這樣子。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