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眼耳鼻舌身意」,前面是五蕴,这底下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地水火风组成的,这意根不是地水火风,它纯是心法。这些也都是因缘生法,就是我们前生造的业力得现在的果报,这是一种果报。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那样子,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这样子,他又是一样,人与人很难是相同的。就是前生的因,造的业力不同,所以现在得到不同的果报,这可以知道都是因缘生法。这些法呢,也是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败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也是这样子,也是这样观察。
「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这是六界。地、水、火、风、空、识,是六界。前面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是心法。色是生理的,是属于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法。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就是色,受想行识都包括在意里面,是这样子。这样说呢,六根再把五蕴里面的色扩大了,把它分成眼耳鼻舌身。五蕴里边的受想行识,合而为一,成为「意」,这样子。
「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这六界。六界,地水火风也是物质,前面这个眼耳鼻舌身就是地水火风组成的。五蕴里面的色也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通于内身、通于外面的世界,但是主要是内身的这个生命体。这个「空」,地水火风里面都有空,另外还要有个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样组合起来成为我们的生命体,就是这样子;这也是我们的身体。「地种」,「种」者,因也;我们的生命体因此地、水、火、风、空、识,六种成分组成的,就是这样意思。
「观无常乃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这就像前面那五蕴一样,也是修无常观、修苦观、修色空、无我,「乃至忧畏不安」,也是这样子;这是钝根人这样修观。利根人呢,「是亦无所得故」,这是大智慧人,能直接观这一切法是毕竟空寂的,令心无所得。譬如《金刚经》上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所得的意思。能够这样修观,是名般若波罗蜜;这般若波罗蜜法门就是这样子。
当然这个地方讲的比较简单,因为初开始……,佛菩萨对我们说法,我们从经论上看,佛菩萨非常慈悲,不令我们为难的,令你容易了解。提高了你的智慧以后,他可能说一些更深妙的法门;不然的话,总是让你容易明白。而不是说表示我有智慧,我说的法叫你听不懂,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种。佛菩萨大慈悲、大智慧,能这样的为我们宣说佛法。我们这样子学习佛法,我们才能够听得懂,然后我们开步走,向前修行。你说得太妙,固然你说得妙,你有智慧,但是我听不懂,你等于没有说;你教我怎么修行,我不明白这件事,这事做不来的。所以我们若读经的时候,感觉到佛菩萨有大慈悲心,同时也是大智慧,才是真实的是我们的善知识。
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
看这个文义,前面这一段,就是昨天讲的这一段:「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乃至是亦无所得故」,这一段文它的大意,应该说是从无常观转入无所得观,应该这么说。下边「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以下这一段,就是不必修无常观,直接的观察一切法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毕竟空寂。这是前后这两段文不一样。
昨天曾经说过,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根性有利、有钝。钝根人先修无常观、修苦观、修空观、修无我观,乃至如病、如痈、如箭,忧畏不安;先这样观察的时候,逐渐地会增长智慧,会减少了烦恼。然后,「以无所得故」,再修诸法空观、毕竟空观。这是钝根人这样修行。但是这里说的钝根人,还是属于大乘佛法的学者,就是他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
刚才念的这一段文:「观色寂灭离」,这是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是利根人。他的智慧高,智慧深,他不需要先观察无常、苦、空、无我,不需要这样观察,他直接能够观一切因缘生法毕竟空寂的。就是前后这两段文是不一样的。
「观色寂灭离」,这个「观」是属于智慧,就是能观察的智慧。这个「色」是所观察的境界,下边曾经说到受、想、行、识,就是色、受、想、行、识是所观察的境界。怎么样观察呢?在这个所缘的境界上怎么样观察呢?观察它是「寂灭离」,观察它是寂灭的、观察它是离的,观察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这样观察。
「观察」这句话,我刚才说了,就是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在奢摩他里面发挥它的作用的,不是我们散乱的分别心,这样去分别观察的。散乱心也可以去思惟分别,也可以观察「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也可以这样观察;但是现在这个文不是这个意思,是在禅定里面观察的。在禅定里面观察,和不在禅定里边,散乱分别心的思惟观察,同样是观察「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但是还是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你若是修奢摩他的止,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再观察「色寂灭离,不生不灭,受想行识亦如是」的话,它能够改善自己的思想,改善自己的行为,能提高自己的品德,能使令自己不是凡夫了,是圣人了,能有这个作用;所以和散乱心的思惟分别不同。譬如说我们学习佛法,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师也好,或者我们在一个佛学院、佛学的团体,跟老师学习,或者是自己有能力去学习,你学习一百年,你还不能改善自己的思想,也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你还是贪瞋痴的,各式各样的烦恼还是和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一样,无差别。为什么这样子呢?是没有力量;这个散乱心的思惟分别没有力量,它不能够发生转凡成圣的作用,没有这个力量。
所以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我们在持戒的基础上,安住净戒的基础上,要修定,修奢摩他的定。修奢摩他的定的同时,也是可以作如是观的。但是作如是观的时间,可长、也可以短。可长可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我们若是参加过禅七的人,打禅七的人,或者没有参加禅七,你自己欢喜静坐,学习静坐的人,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静坐的时候,心里面还是妄想;本来是把妄想停下来,叫它明静而住,但是办不到,它就是要妄想。那么这样子静坐,自己也不欢喜,那怎么办呢?你要改变。怎么办?就思惟法义,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这个「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个道理。你这样思惟呢,思惟它……,你预先要把这件事准备好,就像我们做事似的,预先都安排好,然后按照安排的次第去做;你修止观亦复如是,也是预先安排好。这样子去思惟,思惟它五分钟也可以,或者思惟它一刻钟也可以,思惟它三十分钟也是可以,但是不要再多了。然后再修奢摩他,就容易寂静住。
我遇见很多人,欢喜静坐,但是坐下来只是修止而不修观,结果修、修,就不修了;因为心里面妄想太多,不感觉到有意味,就没有兴趣就放弃了。实在你这种情形,就是你对于静坐的方法不具足。如果你改变,修止不合适,你就修观,那就有可能会合适。当然也可能也不合适,也还是有可能的,那就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补救的。这文上虽然没有明白的这样讲,但是有这样的义的。
「观色寂灭离」,这个「色」我们昨天曾经讲过,虽然也包括了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这个色,但是主要是我们生命体的色,我们生命体的这一大块;这个眼耳鼻舌身,这是地水火风组织成的,这个生理的这一部分是属于色。这个色本身的情形,是有生灭变化的。譬如说从婴儿开始,变成一个童子,童子变成一个少年,少年变成一个壮年,壮年就变成老年了,后来就死亡了。这个身体的活动,由小而大,它是时时的在变动的,就是有生灭变化的。有生灭变化的这个生命体,这个身体,当然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我们观察它是空的。这个空和前面说的那个空不一样;这个「寂灭离」,实在换一句话说,就是空的意思。这个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有这么多的差别的变异,是没有的,没有这个差别变异,就是这么意思。但是这句话,我们很难承认这件事,我们明显的看见有这么一个活人在这里活动,怎么能说没有呢?这是很难相信这件事。但是佛陀的大智慧,他会说出一个道理来,的确是没有这回事,的确是这样意思。
我昨天曾经讲过「以无所得故」,但是我昨天讲得略,没有详细讲,就是准备今天要讲,所以昨天就是略说的。我昨天曾经说过,「此有故彼有」,说这件事有,所以才有那一件事;那一件事它不能够自己就有,要依靠这件事有了,才有那件事。这句话简单说是这样意思。但是「此有」,这个「此」是指什么说的?「此有故彼有」,这个「彼有」的「彼」是指什么说的呢?这个「此」是指因缘说的;那个「彼」是因缘所生法,指所生法说的。这个「此有」,由因缘有了,才有「彼」所生法;若没有因缘的时候,那个所生法是没有的,所以「此无故彼无」。这话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所生法,它不能自己有;没有因缘的时候,那个所生法不能自己就有,它本身是无所有的,是没有的,这叫做「空」,「空」的意思是这样意思。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这个房子;原来这个地方是个空地,没有房子。那么这个房子为什么有了呢?有因缘。就是有人,那个人心动了,他要计划造房子,要请建筑师同你谈一谈,造什么房子,然后他把它画出来。那么你有足够的资金,向政府申请批准了,然后同建筑公司也订了合同了,然后就动工。从开始动工到最后落成,这个房子出现了。房子出现了,这个房子就是所生法。你心有这个需要,你同建筑师、同政府、同建筑公司,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开工了,这些都是因缘,当然还要加上时间。这些因缘具足了,中间没有其他的障碍,或者有障碍,也冲破了障碍,不能障碍,那么这个房子出现了,这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这个「此有故彼有」。
这件事是很平常的事情嘛,那么怎么叫做「空」呢?就是佛菩萨乃至阿罗汉,这佛教的学者观察它是空,就观察这个所生法不需要因缘,看这个所生法是什么面貌?是什么体相?是什么体性?什么相貌?不需要所生法的时候,那么这个地方只有空地,没有房子。房子是各式各样的,这是窗户、这是门、这是梁、这是柱,各式各样的情形。但是在虚空那个地方,没有房子,空那个地方,什么也没有。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就这样观察一切法空。这个「有」是因缘有的,观察那件事的本身不需要因缘,它自己有没有呢?自己是没有的,犹如虚空;这个「空」就是这样意思。很明白的、很清楚的是「有」,但是观察那件事不需要因缘,它本身是什么样子?什么也没有。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观察它是空的、无所有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寺庙里面有敲磬这件事,还有敲钟这件事。那么敲这个磬的时候,它会发出声音来。这个敲磬,如果你用一个铁的棒子去敲,或者用木头的槌子去敲,或者这个铁上面放一块胶把它包起来,然后去敲,这个声音都不一样。这表示什么?因缘不同,因缘所生法也不同。声音发出来是要靠因缘,才能发出声音来;也还是一样,因缘所生法,也还是这个意思。如果也用这样的原则去观察的话,就观察这个声音,不要依靠因缘,这个声音是什么样子呢?声音是什么也没有,没有声音。有声音的时候,这个声音有生、有灭。在声音本身是犹如虚空,根本没有声音,那个境界里面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就是空无所有了,就是这样意思。这是说这个声音。
我们刚才说房子,现在又说声音,现在我们说一个人。这个「人」,在佛法里面讲,怎么忽然间有一个人呢?也是因缘所有。因缘所有,佛教是说有业力。譬如说那有一条狗,它也有生命,它也是色受想行识。那个狗,它怎么有了它的生命体呢?也是业力。它是罪业,由罪业的力量;它也是有父母,然后父母的帮助,就有了狗的生命了。我们人和狗相对来说,人是善业,人不是造罪,是造的善业。就是你有一念好心,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我是为了你好,我无条件的来利益你,解决你的困难;或者是用心力,或者是用体力,或者是用财力;总而言之,你发出来一个作用,对他人有利益的,你没有其他的心机的话,你这件事就是功德。这经上说,天气热的时候,你能够布施一个扇子给人,你纯是一个好心的话,将来你会生天,有这种事情。说是这个阿罗汉来了,我给他一杯清水,你有恭敬心给他一杯清水,将来你就可能会生天;这就是功德。
我们人和狗相对来说,狗是前生它造了罪业;造了罪业,加上父母的帮助,就得了狗的生命了。我们人是前生有了多少功德,那么就加上父母的帮助,就得了这个生命了,这也是因缘所生法。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都不一样,我和你不一样,你和我不一样;有的大富贵的人,我们是贫苦的人,彼此也不同。但是原则上来说,都是因缘所生。只要是因缘所生法,你若看它没有因缘,那个「离」就是离了因缘,它本身是什么样子?离开了因缘,那件事本身是什么样子?什么也没有。就看那个人,那个人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有色受想行识的,但是离开了因缘,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什么也没有,犹如虚空,就是这样子,犹如虚空了。
这件事,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呢?他是有嘛!他在这里很活泼的,会走路、也会说话、也会骂人、也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为什么要观察他空做什么呢?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若不观察他是空,我们看这个人顺眼的时候,心里生欢喜,由欢喜心也可能造罪,也可能会做功德。若是不顺眼的时候,我不高兴,不高兴也可能造罪,可能多数是造罪了,也可能做功德,也不一定。有的人,譬如说是:「你能做那个事,我比你强,你算老几呢?我比你强!」这种高慢心也不是功德,但是因高慢心而做功德,也可能会这样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