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4

  我讲一个故事听听。

  

  这件事是在《高僧传》上,应该是在隋文帝的时候;在隋炀帝之前,隋文帝的时候,就是南北朝的时候,隋文帝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中国。在四川,在益州绵竹县,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山上面有个庙,有一位禅师叫法进禅师;佛法的法,精进的进,法进禅师。这个人,他天天坐禅,坐禅而不是在房子里面坐禅,就是在房子外边,在他这个寺庙的后面有竹林,他在那个竹林里边坐禅。有一天这乡村里面的人就是到山上来砍柴,就没有看见那个法进禅师在那坐禅,但是他坐禅用一个绳床,用绳来编的一个座位。那个砍柴的人看座位上有一堆清水;这个绳床,你若放这个水,这水就漏下去了,但是不,它那上面有水储存在那里。这个人在旁边拿两个白色的石头,就丢在这个水里面去了,丢在水里面就走了。

  

  而这个法进禅师,他就是入定了,他修这个水观。现在说「观色无常」,水也是色法;但是他只是观水。他修成功了,别人看不见这个法进禅师的身体,只看见有水在那里。他从禅定出来以后,这个水就没有了;这个身体出来了,就感觉这后背痛。当然,他是有禅定的人,也可以说有神通了,他就知道了这件事。那么他就到乡村去对那个砍柴的人说:「今天你遇见什么事情了?」他就如此如此一说。法进禅师说:「明天你再去,看见水里头,把那两个石头拿出去。」第二天,果然是那个砍柴的人到那儿,这个水还在这里,就把那个石头拿走了。拿走了,这个法进禅师一出定以后,身体就正常了,就不痛了。

  

  而这件事,《大佛顶首楞严经》有说这件事;但是《大佛顶首楞严经》,是在唐中宗神龙元年,《楞严经》出现在中国。这个法进禅师这件事呢,是在唐朝之前,隋以后才是唐,在隋文帝开元年间的事情。那么,这是说他这个人修行的境界。

  

  这个时候,这个隋文帝有一个儿子叫做蜀王秀,封之为蜀王;汉王亮、晋王广,这都是隋文帝的儿子。这个人封为蜀王秀,秀丽的秀。蜀王秀这个人,这是隋文帝的儿子,封之为王,这还了得。他除了妻之外,还有很多妃,还有很多女人。那么其中有一个他爱的这个女人有病,就是感觉心和肚子痛,看什么医生也治不好。后来听说有个道士有神通,用这刀做成一个梯子,这个道士从这上面可以走过去,有这种本事;能够驱使鬼神,有这种本事。那么请这个道士来给她治病,也治不好。

  

  最后听人说,益州绵竹县一个山上面有一个法进禅师,可以请他来治。那么蜀王秀当然就命令他的部下,也还是有一点地位的人,就来请这个法进禅师。法进禅师说:「我在这个山上住,向八十年,就是差不多八十年了,我不下山的,请你回去吧!不要请我去,我不下山。」他就回去了,就对蜀王秀一报告,那么蜀王说:另外再派更高级的官员,派了四个车,带了一百多人,又来请。这个法进禅师说:「我不下山的,我就在这山上老死了,我不下山,请你回去吧!」当然,这个人就回去了,对这个蜀王秀一报告,蜀王秀就火了:「我这样请你,你还不来,我自己来!」那当然手里拿着刀、拿着箭这些事情,带着来了。

  

  一来到这里来,先到大殿礼佛、去拜佛。这个晋王广是信佛,和天台智者大师有关系;那么蜀王秀也可能信佛,所以到大殿肯拜佛嘛。但是,他一见到法进禅师的时候就害怕,这个蜀王秀就害怕,就出汗。他就不敢放肆,就向法进禅师很恭敬的要求:「禅师慈悲,我这个女人现在病痛很苦,希望禅师慈悲来救命啊!」不敢那么愤怒,都不敢了。这个法进禅师说:「你杀羊、吃羊的心,羊痛不痛?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为什么对你这个妃子这么爱呢?你对那个羊,你就不管它痛不痛了,要杀羊、吃羊的心呢?」这个法进禅师就是诃斥他。这可见法进禅师有神通。那么蜀王秀立刻的向法进禅师忏悔:「哎呀!是弟子愚痴……」说忏悔的话,还是哀求他来给她治病。

  

  法进禅师说:「你是大王下令,我不得不去。好!我来给你的妃子治病。」但是这蜀王秀说:「我们车预备好了,愿意坐车也可以,愿意骑马也可以。」法进禅师说:「我也不坐车、也不骑马,你们先走,我和你们一起到。」这个蜀王秀说:「我愿意和禅师一同走。」「不!不!你先走,我是出家人,我不和你们一起走路。」那么这个时候蜀王秀只好依教奉行,他就先回去了,走了两天才能回到家。他到家的时候,这个法进禅师已经到他家了。法进禅师那是有神通的境界,很快就到他家,直接就到他的妃子的那个房子里面去了,他那个妃子一看见法进禅师就出汗,一出汗,病就好了。

  

  好了,这个时候蜀王秀就送给他五百缎绢,就是特别好的布,还有其他的东西送给他。法进禅师告诉他这个妃子洗洗手,你把手洗一洗,拿着这些东西,你发心把这些送给城市里的庙,送给他们;我不要,我在山上不要这些东西。然后这个法进禅师就走了;走了,这个蜀王秀和他的妃子看见他,他那个脚不着地的,大概有四寸、五寸以上,就是等于从虚空中走了,他脚不踩地的。那个传上面说,在大业十三年正月间,这个法进禅师圆寂了,是在这个时代的事情。

  

  我说这件事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这个文上说:「以无所得故」,我说这个意思。譬如法进禅师他初开始坐禅的时候,那你就是看见一个人坐在那里,你看不见水的;等到看见水的时候,就看不见他的身体了。但他若一出定呢,身体又出现了,而这个水就不见了,是这样子。从这件事来说呢,「以无所得故」,这个道理就是在这里。我这么推测,他那个传上只就说这么多,我这么推测,这个法进禅师,他一定是超过了欲界定、未到地定,到了色界四禅了,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他的水三昧才修成功;他心里面以水做所缘境,心里面明静而住的时候,这个水就现出来,身体就不现了。

  

  身体为什么不现呢?我们的身体是由于前生的业力造成的这个身体,他这个时候能达到这个程度,使令这个业力暂时的不现行、不发生作用,这个业暂时停止作用,这个身体就不现了。但是他内心里面修水观,因为是色界四禅,力量是非常大的,他修成功了。你在修的时候,是栽培这个种子;种子成功了,种子发生作用的时候,这个水才能现出来。譬如说你自己在观想一个大莲花,你先看一个模型,或者是真实的莲花看完了,然后你心里面想,这个莲花就在你心里面会现出来,但是别人看不见。若别人能看得见呢,那要修成功才可以;你这个禅定有力量,才能把这个莲花现出来,别人才能看见的,这叫「定自在所生色」,才能这样子。而这个色原来是没有的,不管是莲花也好,或者是水也好,或者是修火三昧,现出火也好,你若达到成功的时候,这个定的力量要达到四禅才可以,欲界定也不行、未到地定也不行,要到达色界四禅的时候才能现出来。

  

  但是他这个定力,若一出定的时候,就不现了,就没有了。那么这表示什么呢?表示那个所现的境界,本身是毕竟空寂的、是无所有的。我们是没有定的人,我们前生的业力一直在那儿发生作用,这个身体就一直的在出现,我们没有办法来控制这个业力,我们没有这个力量。我们也没有修禅定达到色界四禅,所以你修水三昧也好、修火三昧也好,现不出来。现不出来,这表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因缘没有成就。「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我们是「此无故彼无」,法进禅师是「此有故彼有」,他那个修观的毗钵舍那观,再加上禅定的奢摩他,这个因缘成就了,这个水就现出来;而水本身不能自己现,要靠因缘有,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那么观察这个水,或者观察这个火,水、火的本身是什么也没有的,叫做「无所得故」,就是没有这回事的,都是因缘创造的,它本身是无所有的。

  

  在这上说这个意思呢,就是「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败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这是我们钝根人,我们要这样观察;若是菩萨是利根呢,观察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是这样意思。这样子呢,就没有这些事情了,这些事情都不可得了。这是利根人这样修行,我们钝根人这样观不来;这个身体是事实存在这里嘛,这个灯,实在有这么一个灯在这里,怎么能是无所有呢?我观不来,我观不来这件事,就不能这样观。但是你若能够「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这样观,消除了烦恼,智慧增长,也就能观了,也可以观无所得,也就能观了。

  

  譬如说是,我们汉文佛教古代的大德,为什么不弘扬这个般若法门,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呢?原因是在这里,我们学习不来。所以到阿弥陀佛国去以后呢,这件事就成功了。到阿弥陀佛国,能念这个无所得,能观这个无所得。我们到阿弥陀佛国,听阿弥陀佛说法,或者听观世音菩萨说诸法实相,就是说般若波罗蜜,那个时候可以,念色是无所得的,那么就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以无所得故」。

  

  前面这一段,是以色做所缘境,这样观察。

  

  受想行识亦如是。

  

  这个「受」,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苦受,有的时候是乐受,感觉到苦恼,有的时候感觉快乐,有的时候也不苦不乐。这个「受」就是这个因缘有的;这个「受」也是无常、也是苦、也是空、也是无我,也「如病,如败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也是这样子,也是「无所得故」。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作如是观。

  

  这样观察呢,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法门怎么样修行?就是这样修行;须菩提尊者这样开示法会大众。你要这样明白什么叫「般若波罗蜜」?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样开示。

  

  眼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观无常乃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