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理由是什麼呢?「上人應更求上法,我終不斷其功德。」這個「上人」,就是高上的人。但是這裏邊也可以說,比阿羅漢更高尚的人;大家都是阿羅漢,但是他若是發無上菩提心,他就高過了不發無上菩提心的阿羅漢了。那麼這樣的人,「應更求上法」,他應該再發無上菩提心,去求得佛無上菩提的妙法,不能夠停留在阿羅漢的境界,應該這樣做。「我終不斷其功德」,我是聲聞人,但是我始終不管到什麼時代、什麼時間,不會障礙這個「上人更求上法」的功德的。
這若在唯識的經論上說,就這個阿羅漢裏面有佛性,他有聲聞的種性,他也有菩薩、佛的種性,所以他證了阿羅漢,他還能發無上菩提心的;這在唯識的經論上有這樣的說法。在這個經文上,倒沒有提有沒有佛性這個問題;只是說他若發心,我也隨喜。所以從文的表面上看,應該是和《法華經》的意思相合了。天臺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的時候說,佛在其余的世界,天臺智者大師說那是方便有余土;這些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實在是到方便有余土去了。在方便有余土的世界,又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爲他說《法華經》,他又發無上菩提心了;那麼這是《法華經》上的意思。但是這件事,天臺宗說方便有余土,和唯識宗沒有方便有余土這樣的安立,但是它說到有受用土,應該是屬于受用土裏邊的。
憍屍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诃薩應薩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
前面這一大段文是回答的緣起;因爲佛的神力加持,所以須菩提尊者能爲大衆說般若波羅蜜。這下面第二段,就正式的回答這叁個問題。
這下面回答分叁大段:第一段是「答叁問說般若」,前面提出叁個問題,回答這叁個問題,說般若法門,這是第一段。第二段「釋疑說般若」,解釋疑惑,又說般若法門。第叁段「疑除悟解散花供養」。這一大段的文分這麼叁段,有這叁樣意思。
現在第一段「答叁問說般若」,分兩段:第一段是「答後二問」,叁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暫時先不答,先答後面兩個問題。這分叁科,第一科是「答二問」,分爲兩段。第一段「答般若體問」,就是回答中間的這個問題。什麼是般若法門?般若法門的體相是什麼樣子呢?回答這個問題。這分兩科,第一科「明無常觀」,第二科「明從無常觀轉入無生觀」。這個答般若體相,分這麼兩段加以解釋。
這一段是說明什麼叫做般若法門;它的意趣,是令我們學習般若法門的人明白什麼叫做般若法門,是這樣意思。第一段「明無常觀」。
「憍屍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這是把這個問再提出來。「菩薩摩诃薩應薩婆若心」,這一句話是有所簡別的。就是如果你是菩薩的話,是「應薩婆若心」,就是與薩婆若心相應的。這個「薩婆若」是什麼意思呢?在〈往生品〉,在本經〈往生〉那一品裏面也有這句話。這句話,龍樹菩薩的解釋,它就是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薩婆若心」,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你要發無上菩提願。你想要修止觀,你先要發願。我爲什麼要學習般若法門呢?我想要成就無上菩提,先要有願。這樣子才可以名之「菩薩摩诃薩」,才稱之爲大菩薩。我們通常說菩薩,我們漢文佛教的習慣,說「菩薩」,就指大乘佛法裏面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而這裏面包含著「摩诃薩」的意思。但是在印度佛教的習慣上的用語來說,「菩薩」這個字是通于叁乘聖人的;這阿羅漢也是菩薩、辟支佛也是菩薩、菩薩也是菩薩,這個都是發道心的人。但是加個「摩诃薩」呢,就是聲聞菩薩、緣覺菩薩就不是了,唯有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名之爲「菩薩摩诃薩」,就有這樣意思。
但是它裏面的內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發無上菩提心。學習大乘佛法,你要先發無上菩提心。通常我們漢文佛教徒要受菩薩戒的時候才問:「你發菩提願未?已發菩提願」,那麼才給你受菩薩戒的;其他的事情,似乎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但是在這裏面可說出來了,你要學習般若法門,你要發無上菩提心,有這麼一個規定。那麼以此爲例的話,說我們學習小乘佛法,那你應該先發出離心。我爲什麼要學習《阿含經》、《阿含經論》?我爲什麼要出家呢?你要發出離心;就是我想要解脫生死苦、我想要得涅槃,你要有這樣的願,你才可以學習這個法門的。這是由「應薩婆若心」來推論,學習佛法應該先發願,有這件事。其實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願,你可能不很精進,一定容易懈怠,是有這個問題的。
「念色無常,念色苦」,發了菩提願以後;這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句話,這只是這麼一句話,但是這裏面實在是包括學習了大乘佛法在內的,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的,不然你怎麼會發無上菩提心呢?發了願以後,你就應該這樣用功修行。「念色無常」,這個「念色無常」應該是有奢摩他在裏面的,先要修奢摩他的止,在奢摩他的止修成功了,然後就修毗缽舍那的觀的意思。我們通常說四念住或四念處,這個「念」,念裏面有觀的意思。這個「觀」和「念」,它的含意不是相同的,但是是不相離的。這個「念」是什麼意思呢?是把這個法門分明的、很明了的顯現在你心裏面,那就是念的意思。這個「念」是記憶的意思,憶念的意思。把這個法門顯現在心裏面以後,然後再做毗缽舍那觀,再去觀察、思惟。如果這個法門沒有顯現在心裏面,你觀什麼呢?你就不能觀了,所以這個念還是很重要的。
現在這裏呢,實在就是修四念處。「念色無常」,就是先觀察我們這個生命體,我們這個生命體,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我們的生命體由這五種成分組成的,就是我們要向無上菩提那裏去,你要先把自己的心要清淨一下。我昨天曾經說過,我們漢文佛教大家都是提倡念佛法門;只是念阿彌陀佛,叫你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但是若學習般若法門呢,般若法門和念佛法門有一點不同。所謂念佛法門,就念佛名號叫做念佛法門;因爲我們現在的漢文佛教所流傳的念佛法門就是這樣子,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因爲這樣比較容易。但是這個般若法門呢,是比念佛名號的法門要深了一點。
這個深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我們學習般若法門,要把現在這個凡夫的境界,把它改造一下,目的就是這樣子。我想要得無上菩提,我現在是個凡夫,怎麼能得無上菩提呢?就是要把凡夫的境界改造一下就可以了,是這個意思。怎麼樣改造法呢?就是要修四念處。就是觀無常、觀苦、觀空、觀無我,這裏也包括著不淨,就是修四念處,這樣來改善自己內心的貪瞋癡的煩惱,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念阿彌陀佛的法門,能容許我們內心裏面貪瞋癡嗎?也是不同意這件事的。但是有個不得已,有一個勉強的,就是不過問這件事,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好了;到了阿彌陀佛國的時候,你還是要修四念處的。不過,到阿彌陀佛國修四念處,可能是根性利,不像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時候根性鈍。
這裏說先修無常觀。觀無常,受想行識先不說,先說色。色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我們的前五根都是地水火風這物質組成的,所以都算是色法。觀察是無常的;這個「常」,就是不變化叫做常。「無常」,就是沒有不變化,就是它要變化的。但這個變化中,有很顯著的變化、有不顯著的變化。不明顯的變化,就是剎那剎那間的無常;顯著的變化,年輕人可能不明顯,你若到五十歲以後,隔幾年再看見,就知道這個人老了,變化就是很大。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燈的光明,我感覺它一直地在光明,不感覺它有什麼變化,實在光明裏面也有變化,就是剎那生、剎那滅的。但是我們的肉眼遲鈍,我們只看見它光,不感覺它有變化,但是若天眼可是不同了。我們現在肉眼看見地板就是這樣子,如果你是天眼看這些東西,可就不是這樣子了,就看見這個牆壁都是一個洞、一個洞的了,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
當然這裏也包括著老、病、死,都是無常;觀察它是無常的,它是要老、要病、要死亡的。說是我現在也沒有老、也沒有病、也沒有死,但是決定要老病死的,你今天沒有老病死,過幾天可能病就來了,也可能就死掉了;總而言之,這件事是不能避免的。我們若能這樣觀察的話,就會避免了很多的煩惱,能避免很多的煩惱的。所以是「念色無常」。
我昨天曾經說過,說是這個天上的人的身體,他們的生命體比我們好得多。但是欲界天還不如色界天,色界天的身體還好過欲界天,但是也都是凡夫。若是你修學聖道成功了,到了法身菩薩的境界,就是棄舍了這個臭皮囊了,得了超越叁界以上的這個法性生身的時候,那就是沒有老病死的,也不老、也不病、也不死,有隨意的變化,不可思議的神通道力。
小乘佛教就是說觀無常、觀苦、觀無我,就是這樣子;大乘佛教現在告訴我們,也是這樣修。非佛教徒,不是佛教徒,他對于佛教沒有信心,他看見了我們佛法有這樣說法,觀察世間都是無常的、都是空的,叫我們對于世間沒有歡喜心了,這佛教就是消極。但是實在來說,佛教是積極的;佛教是不滿意我們現在的老病死的身體,不滿意這個身體,想要再創造一個沒有老病死的生命,那麼在經論上就是「法性生身」,也可以說就是法身了。我們爲了想要成就那個生命體,就得要棄舍這個,爲什麼要棄舍呢?因爲我們對這個身體很多的顛倒迷惑,在這個身體上生貪心、生瞋心、生愚癡心,引起各式各樣的煩惱;無量劫來,受這個煩惱的欺诳、受這個煩惱的傷害,但是我們始終不覺悟。所以佛菩薩慈悲,告訴我們這個身體不是令你滿意的,現在你感覺滿意,它靠不住的,到時候就是老了、病了、死了,你歡喜嗎?你不歡喜,也還非這樣不可的。這樣就…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