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2▪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怕人家這樣說,所以我們要辦醫院、辦安老院,辦各式各樣的對社會上有貢獻的事情,那麼社會上的人就說:「喔!佛教對社會還是有貢獻的」,就不譏嫌我們了。是的!我也贊歎這件事;辦社會的這些事情都好嘛!的確是,你看老人很苦啊!沒人照顧,我們辦個安老院照顧老人,這的確是好。一個慈悲心嘛!的確是好。

  

  若是我們出家人只做這件事的話,我看佛法很快滅亡了。你想不想這個問題?很快就滅亡了!因爲我們出家人把精神、時間放在做這些慈善的事業,是好;但是我們本身在佛法上沒有成就,一天就忙這個事。你沒有成就,你就停留在普通的境界上。因爲你沒有修禅、沒有修四念處、沒有修八正道的話,你心裏面貪瞋癡不能調伏,那麼心裏還是有貪瞋癡,有貪瞋癡就是平平常常的境界。雖然社會上的人不譏嫌我們是寄生蟲,但是我們這樣子能住持佛教嗎?我們出家人一直停留在這個境界上,不要說是得聖道,你講經說法這件事,你都辦不到。因爲你不深入經藏,你講不來的;小小的講一點,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說我在佛學院學過十幾年,但是你不常看書本,你心裏就是猶豫不決、迷迷糊糊的,自己對自己也沒有信心,你還是辦不到,你講不來的。所以這件事,我們佛教徒,如果你顧慮這件事,你還是有想要佛教永久的住持下去,你有弘揚佛法的意願的話,你應該想一想這個問題。

  

  頭多少個月,很久了,我在香港佛教上看見一個消息。我先念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如果我有說錯話,請你原諒我。看見一句什麼話呢?就是上海的佛教徒來這兒來訪問,那麼當地的佛教徒大家開一個座談會,其中有一位法師說:「我們佛教,不要墮落爲慈善團體。」哎呀!我看這位法師真是了不起,他這樣說。我們佛教是個慈善團體嗎?他用「墮落」這個字。我們佛教只是做個慈善事業,這就是佛教嗎?所以我想,做佛教領袖的人要想一想這件事,要想一想這件事。我再說一句話:你要收徒弟,你要爲人師了,你要想一想,「這個佛教,怎麼叫做佛教?」要想一想這件事。一個寺廟裏面你做主人,你要想一想這件事的;「佛教不要因爲我就滅亡了」,要想一想這件事的。

  

  現在這裏呢,這叁個問題:中間的這個問題,就是要學習什麼是佛法?要具足正知正見。第一個問題和第叁個問題,前後這兩個問題,是要修行。一個解、一個行,由解而後行,不解是談不到修行這個問題。但是這上面說的,「雲何應住?」這是深一點。第叁個問題:「雲何應行般若波羅蜜?」這是淺一點,就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但是這兩個都是屬于修行;得了聖道以後,也不是一下子就功德圓滿。譬如說大乘佛法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還有這麼多的階級的,要長時期的用功修行的。不是說是初得聖道,一下子功德就圓滿了,不是。所以這個「行」有深行、有淺行,這不同。那麼中間這個「何等是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這是解。這個解和行有連帶關系,就是你修行的淺,就表示你解的也是淺。你修行的深,就表示你解也是深的。實在是說,就是修行這件事,只是內心的一個智慧。你這個智慧深,那麼你的道力就是深;你的智慧淺,你的道力就是淺。但是這個智慧的深淺,由修行來決定;修行,還是由智慧來決定。它是互相輔助的,解能幫助修行,修行也能幫助智慧的。

  

  但是在智慧這方面說,應該按照次第說,是叁種智慧:一個聞所成慧、一個思所成慧、一個修所成慧。就是我們要從文字上來學習,這是由聞得來的智慧,這裏面也包括思惟。但是第二個智慧,這個思惟呢,就是你若是學習佛法,達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你能通達什麼是佛法了,但是還要專精思惟。專精思惟,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倒是說得非常清楚,要「息諸緣務、閑居靜處」;也就是智者大師那二十五方便,和《瑜伽師地論》是相合的。要專精思惟,這個時候你的智慧又進一步,進一步但還沒有得定,到修所成慧就是得了定了。要修奢摩他的定,修這個止成功了,你在定裏邊再去專精思惟,那就是修慧了;聞、思、修叁慧。這個修慧通于有漏、通于無漏,通于無漏的時候,就是得聖道了。得聖道只是初開始,還要繼續修行,輾轉的進步,到阿羅漢的時候,小乘佛法算是圓滿;但是大乘佛法還要到第十地、到佛才是究竟圓滿的。

  

  這樣子,這裏面也包括這個意思:「何等是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這是聞所成慧;「雲何菩薩摩诃薩應行般若波羅蜜?」這包括思慧和修慧;「雲何應住般若波羅蜜?」這是見到諸法實相的聖人的智慧,也是修慧;這叁種智慧都具足了。我們學習佛法,也應該按照這個次第,你不可以有所缺少;你有聞慧、還要有思慧、還要有修慧,這樣具足了,你在佛法裏面逐漸逐漸就有成就了。

  

  這是提出叁個問題。下面第二科「受請爲說」。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我今當承順佛意,承佛神力,爲諸菩薩摩诃薩說般若波羅蜜,如菩薩摩诃薩所應住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我今當承順佛意,承佛神力,爲諸菩薩摩诃薩說般若波羅蜜」,這個須菩提接受了釋提桓因的請求,爲他說般若波羅蜜。分兩科,第一科是回答的緣起;我憑什麼資格回答你這個問題呢?須菩提還有想到這裏,說這個問題。這裏面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許說」。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我今當承順佛意」,須菩提尊者對釋提桓因說。這個「憍屍迦」,是釋提桓因原來在人間的時候的名字。「我今當承順佛意」,說我現在應當秉承佛的大智慧境界。這個意思,須菩提尊者他自己知道他是阿羅漢,不是大菩薩境界、也不是佛,我憑什麼回答你的問題呢?所以他現在這地方說:我承順佛的意思。「承佛神力」,承受佛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加持我。「爲諸菩薩摩诃薩說般若波羅蜜」,因爲這個原因,我爲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如菩薩摩诃薩所應住般若波羅蜜中」,我回答的,就是如菩薩摩诃薩修學聖道有成就的,那樣的無相法門,我這樣回答你。這句話是這個意思。

  

  諸天子!今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當發心。

  

  這上面先是「許說」。這上面是勸他發心;在正式回答之前,先勸諸天子發菩提心。「諸天子!今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當發心」,須菩提尊者先招呼諸天子,現在若沒有「發」,沒有建立無上菩提願。「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個「心」,也就是願望的意思。「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佛的境界,無上菩提。沒有建立無上菩提的願,就是沒有心想要得佛智慧呢,「應當發心」,現在應該先發無上菩提心。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先要有願。你學習佛法之前,你先要有一個願,就是要有一個目的。

  

  這個發菩提心,這上面說到「無上菩提心」,如果沒有「無上」這個字,只是說菩提心,是通于叁乘人: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都叫菩提心。現在這裏沒有說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只是說發無上菩提心。這個無上菩提心,剛才說過,就是願。你先要在佛菩薩前,或者在善知識前,應該磕叁個頭,跪在那裏:「我弟子妙境,從今天開始發無上菩提心,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爲哀愍一切衆生故,學習六波羅蜜」,應該這樣發心。我們通常說「衆生無邊誓願度」那四句話,也是發菩提心,先要建立這個願。

  

  建立這個願與學習佛法有什麼關系呢?有關系!你有願得無上菩提的心,你學習佛法就感覺到是必需的,必需要學習佛法。不然的話,你不能修學聖道,你不知道怎麼樣去度化衆生的,所以需要學習佛法。若是我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也沒有發聲聞、緣覺的菩提心的話,這個人算什麼身份呢?這個人應該說不是佛教徒,應該這麼說;他在佛法裏面沒有身份,他沒有占有一個位置。沒有身份,那個人當然他也可以學習佛法、也可以不學習;或者他學習,他並不是爲得菩提而學習佛法。若是你已經發聲聞菩提心、緣覺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那學習佛法是必定、是決定要學習的。因爲你學習了,才能滿足你的願望嘛!就像人餓了,你給他東西吃,他感覺香啊!如果不餓,你給我東西吃,我不想吃啊!所以,這上面須菩提先勸諸天子要發無上菩提心。

  

  諸天子!若入聲聞正位,是人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何以故?與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我亦隨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我終不斷其功德。

  

  前面的一段,須菩提尊者他說承順佛的神力的加持,才能爲法會大衆說此般若法門。當然這裏面的原因,他是阿羅漢,他沒有得一切種智,不是佛,他憑什麼能爲大衆說般若波羅蜜呢?就是承佛的加持。這是一方面他自己自謙,一方面建立法會大衆的信心的意思。下面一段,就是特別的關于聲聞人,就是小乘佛教學者的問題。

  

  在這裏,須菩提尊者說:「諸天子!若入聲聞正位」,就是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佛教學者,就是發出離心的人,他感覺到生死是苦,應該解決這個老病死的問題,應該得涅槃。他有這樣的願望,修學戒定慧成功了,就「入聲聞正位」。這個「正位」這句話:這個「位」,或者說是住處;你居住的地方,就可以說是「位」。「正」這個字,可以解釋爲善良的意思,就是一個好的住處。當然,這裏面好的住處指什麼說的呢?還是第一義谛。這個聲聞人,他得了聖道的時候,也是證入這個真如的理性,在那裏安住下來的。

  

  在《唯識》的經論上,說聲聞人觀我空真如。那麼在天臺智者大師說,如果是聽《阿含經》修學聖道,是我空真如;但是若聽《般若經》,聽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而得聖道,那也和菩薩一樣,是觀法空,我空、法空真如,就是無差別的了。那麼這在天臺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有利根的聲聞人、有鈍根的聲聞人,但是他們所證悟的聖道是無差別的。所以這裏這個「正位」,就是指真如說;真如是一個大安樂處,應該在這裏安居的,所以叫做「正位」。

  

  在《瑜伽師地論》上,是我們不常聽聞的一句話,什麼呢?得初果的聖人也通達了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這個智慧。這種話在其他的地方是不多見的,但是在《成實論》上也有提到這個意思。這個聲聞人是觀我空真如,修無常觀的四念處,但是他得證初果的時候,他知道世間上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這樣說,雖然說是他沒有觀法空,他對于一切因緣生法,也並不像凡夫那麼執著的,應該是這樣說。

  

  「若入聲聞正位,是人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是小乘佛教一致的這種說法;就是入了正位以後,他不能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這件事,就是發大悲心,大慈悲心,感覺到一切衆生流轉生死太苦了,我一定不惜生命的、盡未來際的廣度衆生,應該這樣做。但是聲聞人他不發這個心,他爲什麼不能發這個心呢?他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感覺到這個生死的境界太汙穢了、太可厭惡了,他這個厭離心特別強,他不願意在人世間、在衆生的世界流轉生死;這個厭離心強,所以他不能夠繼續在生死的世界生活,他不願意這樣子,所以就不能夠發無上菩提心的大悲心,他不能做這個事。這是因爲厭離心強的關系。第二個原因,我們若讀《阿含經》也應該能發覺一件事,就是它和大乘經典一個很明顯不同的地方:我們讀大乘經的時候,佛是贊歎發大悲心廣度衆生的,但是《阿含經》看不見這件事,看不見佛鼓勵這些阿羅漢發大悲心廣度衆生這件事,看不見,小小的也有一點。因爲佛沒有這樣鼓勵,所以阿羅漢也就沒有做這件事,也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是這兩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它說衆生,有的衆生有佛性,有的衆生沒有佛性。就是有的衆生可以發聲聞的菩提心、發緣覺的菩提心,但是他內心裏面沒有佛性,所以不能發無上菩提心;這還有這麼一件事。當然這件事是唯識的經論有這樣的說法,在其他學派裏面就有不同的說法了。

  

  「何以故?與生死作障隔故」,什麼原因,這個聲聞人入了正位,就是得初果以後,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算是入正位;爲什麼不能發無上菩提心呢?經文上自己說出個理由:「與生死作障隔故」。就是那生死是另一個世界,他要入到涅槃的世界,和生死世界中間是有隔的,就是此路不通了。那麼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解釋這句話,就是聲聞人他消滅了愛煩惱、消滅了見煩惱,這兩種煩惱是流轉生死的一個動力;現在聲聞人斷滅了這兩種煩惱,沒有這種動力了,所以不能受生死苦,不能到衆生的世界來受生死苦了,所以就不能發無上菩提心,在生死的世界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了。龍樹菩薩的意思是這麼講。

  

  「是人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我亦隨喜」,這句話是須菩提尊者又說出第二句話:說這個人假設他得了初果、得了二果、得了叁果、得了四果,他忽然間,他聽聞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他又能夠建立無上菩提心,他不入無余涅槃,他繼續地保留這個色受想行識,在衆生的世界教化衆生。若是他願意這樣子呢,「我亦隨喜」,我也隨順歡喜,我也贊歎這件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