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第二件事,应该调心。就是学习了佛法以后,使令我们心里面不再有贪瞋痴的烦恼,要有大智慧。那么这个圣道可以成就以后,就没有老病死了,有大自在的圣人的境界;但是这要调心才能办得到。但是今天的我们汉文佛教徒,恐怕也多数没有做这件事。我们心里面有的时候生了贪心,有的时候生了瞋生,常常有烦恼的时候,我们受了烦恼的伤害,我们还想要用佛法把它调一调,叫心清净,你有这个意思没有?你有这个想法吗?
但是我们学习经论,现在这一段文就是这样意思:「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怎么办法能像圣人那样子,安住在第一义谛那里,解脱老病死苦、解脱一切烦恼呢?这样子呢,就是他这个人有出离的愿,有出离生死的愿望;我不愿意做生死凡夫,我想要成为圣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成为圣人呢?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是这个意思。不过这是问,下面有回答的。
第二句:「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这就是刚才说,你想要成为圣人,说我不要学习经论,我离文字相,离文字相不可以,不是我们能办得到的,我们还是要文字;刚才说的「众生意钝,玄览则难,眼从色入,假文则易」,还要这样才可以,就要学习这语言文字的佛法。但是语言文字的佛法,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呢?什么是佛法呢?我们说这个佛法里面有很多的法门,很多的法门里面都有般若波罗蜜;如果这个法门里面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不是佛法。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包括了一切的佛法在内了。在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我们能够学习;我们虽然是虚妄分别,一肚子贪瞋痴,但是我们也能学习这样的佛法。这样的佛法是什么情形呢?就是「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这是第三个「应行般若波罗蜜」,就是依据文字的般若波罗蜜,我们去修行去,去用功修行。怎么样修行呢?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若学习佛法,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徒有一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呢?有可能是学习了多少佛法,学过了以后就不愿意学了,再重新学一样。我听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然后再去听其他的经,当然这样学习也不能说不对,但是也可以说是有问题。什么问题呢?这个佛法和世间法不同,是非常深奥的;你一次的学习,你不能毕业的,你不能毕业这件事。
譬如说是《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经的人说就这么解释,或者文句上、注疏上也是解释,「是凡因缘生法都是不真实的」,这样解释也是对的;你完全明白了吗?你能明白这个是虚妄的吗?我看未必,未必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若用语言文字讲,也很容易就把它讲明白了,但是你真明白了吗?你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去思惟这句话的意义,你可能会深入多明白一点。你若只是文字上这样讲过去就算了,你不能明白什么是佛法的,不能明白的。
我们中国佛教很久了,也不提倡禅的这件事,就是不提倡修止观这件事。我们很多的大德多数都是,经也是讲,《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很多经也都讲;但是并不提倡修止观的事,都是提倡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好,但是结果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始终不能明白这件事的,你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的记忆力好,你肯把《金刚经》背下来;如果天天背,可能记住那句话而已,那个义你还是把握不到的。就是你不能深入地思惟,你又不能够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你本身的智慧不增长,你没办法明白这个意思的。
如果你要问:什么人可以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如镜中像、如水中月,都是不真实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人才能达到这个程度?要圣人!所以你若没有得到圣道,你还是执着都是真实的。不要说是睁开眼睛看见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你若瞪我一眼就不得了;做梦都是真的,做个恶梦多少天都是心里不舒服,就是我们的执着心很强很强的。
所以这里面是说,就是要修行。「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怎么样去修行呢?当然这件事,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都是属于《大般若经》里面的一部分。这一部经里面,它就是把「般若」这一部分特别地、深入地来开示我们。对于修止观这件事,对于修奢摩他这件事,它没有多说。当然说到这个百八三昧,那是很深的境界,不是我们能够用得上的。若是我们这个程度,我们若学习「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这当然是戒定慧了。你先要持戒,而还要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当然还有前方便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在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里面,或者《小止观》里面、《摩诃止观》里面都有详细说。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得非常的圆满,最适合我们这个最愚钝的人、业障深重的人,这个愚痴的人,可以用那些方法,你就可以开始修行。
但是,《瑜伽师地论》就放在藏经楼上面去,放在藏经楼上,谁去学习呢?所以我们中国佛教,汉文佛教,很多的经论都是宝,但是放在藏经楼上面,不是放在你心里面。南传佛教来了,告诉怎么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哎呀!我感觉这个方法很好」;其实我们中国有更好的修禅的法门,但是我们不知道。其实在来说,我说这话,我也有过失的;为什么有那么好的法门,那么圆满的法门,放在藏经楼上面喂虫子、给虫子咬,我们不用呢?不学习呢?就是没有人弘扬这件事。倒不是说你初开始来到佛教,不知道这件事;不是你的责任,是我的责任,我没有弘扬这件事。我就是讲《楞严经》、讲《起信论》、讲《法华经》、讲《金刚经》,就是这么讲讲,然后就劝人念佛,对于禅的事不提。我感觉我们汉文佛教很久就这样子,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当然还是要承认这一点,也可能是佛菩萨的意思,感觉我们这些人根性钝,学习禅学不来。
但是这句话我还有一个想法,若是中国古代的禅宗这种禅,我承认有的人是学不来,是学不来的。就是今天的人,你学习佛法几十年了,你的根性很利,这个《禅师语录》你一看就懂,结果你也未必修禅;也只是给人讲一讲,写一篇论文,怎么怎么的而已,你还是未必修禅。但是我们平心而论,这些禅,他只是说到那个最精要的部分;这些大禅师的语录,就是他自己用功有心得的这一部分,也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是的,是这样。但是这个对我们初开始学禅的人,不可以这样子。一定是详详细细的,我们能做到的这一部分,初开始需要的这一部分要说。但是《禅师语录》,他不说这个;他如果说这个,就表示他程度低了。我认为古代的大德多少心情有这么一点,「我一定宣说最高的、最深的、实相无相微妙法门,这个好;我若说初开始你怎么样盘腿,你这个烦恼来了怎么调伏,那表示我的程度太低了」,我认为多少有这么一点。
但是事实上,我看呢,不应该这样态度,就应该老老实实的从开始,宣说这样的佛法,我们能办得到;当然甚深的话也可以说,也应该讲。但是初开始,我们可以用的、可以实用的这一部分,你一定要说,不然他用不来,没有办法开始修行,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宣扬净土法门好,的确是好,你说这般若法门,谁学啊?谁肯学这个呢?只有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对的,但是也应该弘扬这些法门,弘扬这个禅的法门。弘扬禅的法门,我们能做得到。就是有人念佛念得不相应,那么你可以学习禅;我说这个不是禅师语录上的袓师禅,那些禅,不是。要说低一点,浅薄一点,我们能做得到;做得到,你做的时候,这事不可思议。
我们能做得到的时候,我认为这件事,在今天的佛教还是需要的,还是有这个需要。怎么知道呢?因为南传佛教的禅师来我们这儿,一提倡四念处,他们是劝修四念处的,修数息观,我们很多人愿意学嘛!也有的人发心到南传佛教那边去学习,也是有嘛!譬如说仁波切来了,他宣说的我们也欢喜,又到印度去跟达赖喇嘛去学了,也是好的。但是我们中国汉文佛教,很多的法门都是很圆满的,但是就是没有人弘扬;没有人弘扬,大家不知道,要跑到几千里外去学习。那也是好啦!
但是这一段文:「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这句话是深一点,就是要得圣道的意思。下面两句:「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这两句话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这个汉文佛教不兴盛,不兴盛的原因在那里?就是不能调心,也不能够深入地学习佛法,具足正知正见。就算是学习了,也不用它来调心,心里面有很多烦恼,心里不在乎。说我有病了,应该看医生,但是不要看医生,「我这个病在我的身上好」,就等于是这样意思。
我初出家的时候,很侥幸,还没落发就是到佛学院学习佛法。那时候,我听法师讲经,什么叫做正法、像法、末法?什么叫做佛法兴隆、佛法衰微?我不懂!但是现在我可以这样分别,什么叫做佛法衰微?就是佛教徒没有正知正见。就算是你有正知正见,你不肯修止观来调心,这个心里面贪瞋痴,不在乎;这就是佛法的衰相。说我要去朝山,我要到五台山去朝山,我要到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都是好,但是这件事你还不知道;你要具足正知正见来调心,这件事你还不知道。
可能这一品,我讲不完了。我再说一件事。
我们佛教徒,就是我们出家的佛教徒;我们只顾自己用功修行,我们不办社会的慈善事业,社会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我们不办安老院、也不办医院,也不办各式各样的社会的教育事业、慈善事业,我们都不做,我们就是自己在庙里面用功修学圣道,社会上的人会讥嫌我们:「你们对社会上没有贡献,你们是寄生虫」。那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