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是就包括在未來世裏面?我們是不是就包括在這個“一切佛弟子”裏面?一切佛弟子哦!“亦應奉盂蘭盆”,是不是?
前面我們昨天講到的,不要說我們光居士供盂蘭盆,出家人不供,不是這麼一回事哦!佛陀本身,就是跟目犍連尊者講的,目犍連尊者包括在這裏面。目犍連尊者也再一次地強調,未來世一切佛弟子,都應當來奉這個盂蘭盆。所以今天,我們出家人來主持這個也可以,或者是在家找一個居士頭來主持也可以。我們把今天紅包啊什麼,包括口袋裏再掏一點出來放到裏面,計劃供僧買哪一些東西,除了用的、吃的以外,來去籌劃一下。不要念經念了老半天,念了幾天念下來,不去實行的,那沒有用的。到時候簡簡單單的交幾元錢,廟裏到時候吃一頓飯,稀裏糊塗。它跟平時的供齋不一樣,盂蘭盆哪!我們以前做的時候,大大的盆子,幹幹淨淨的,新的盆子,然後一層一層疊起來裏面,都是好吃的、好用的,然後供在佛前,唱頌啊, 念經啊 唱誦啊,最後出家師父吃飯的時候,再一樣一樣發,恭敬地來供養,這裏面也包括我們出家人,也應當加入進來。我們既是被供養者,受供養的,同時我們自己也要供養叁寶。
所以,“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雖然我們是出家人,我們自己也有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是有父母的,“爲可爾否?”這裏發起,來問世尊:可不可以這樣子呢?
“佛言大善快問”。啊呀!這個問得多好,這個快不是說快速的快,這個“快”,是暢我心懷的這個快樂的快。啊!這個問得真是時候,我正要講啊,你把我的這個心裏面的要講的已經問出來了,是這樣一個快問。
“我正欲說,汝今複問”。我正要講呢,你現在就問了,真好啊!
“善男子”,佛這個時候就這樣子表揚他,就好像“好孩子”一樣。好孩子,不錯,嗯!這不單單是“好孩子”,這是佛對弟子的這種很慈悲的、嘉獎的語言。
“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這幾句話很要緊。因爲如果你是一個孝順的人,你對父母親還有一點孝意,你對天下沈淪在惡道的衆生,還有一點慈心的話,“皆應先爲所生所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所以佛有一個前提,說這個方法好不好,佛前面講:“很好”,佛自己清楚地講出來,不單單是一般性人,比丘、比丘尼、國王、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呢,是說這個所有的,從上面到下面,從國王大臣,一直到平民百姓,你如果是有慈孝之心的,你就應該這樣做。你說你不相信,像現在很多“無神論”,人死了不承認有鬼,連爸爸媽媽也不要了,那他老祖先哪裏去了,他爸爸媽媽哪裏去了,對不對?這真是無宗無祖啊,我們佛教講欺世滅祖,這個世間如果無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問題。我們中國人說的天倫之道,講天倫哪!如果說人死了沒有了,那天倫都沒有了。所以說身雖然是人,卻形同畜生,這個時候對國家會不忠,對父母會不孝,對朋友會不義,不忠、不義、不孝,這些都會出現。而且撥無因果,什麼壞事都敢幹,及時行樂。老百姓沒權沒勢的,就铤而走險,就會組成黑社會;有權有勢的,就相互勾結、貪官汙吏,都是從這裏來的,從撥無因果裏來的。不承認這個世間,生命有輪回。如果相信世間有輪回的話,自己做的自己要報,那誰還敢做?害別人就等于害自己,那誰還敢做?欺負別人就等于欺負自己。他只要對得起天地良心,沒有天地良心的話,什麼都談不上了。
在這個裏面,佛陀在這裏就講:“行慈孝者”,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是有慈心的、有孝心的人,你是這樣做;如果沒有慈心沒有孝心的,那對你來說,你當沒聽到一樣。算了我沒說,你也沒有聽到,別跟我爭,有這意思。不用爭的,你不相信,那你就不要這樣來做,沒有讓你一定要信,也沒讓你一定要做。沒有說六十億人,都是這樣做,你相信的,你有慈心的、有孝心的,你應該這樣做。就像我們佛弟子,要皈依叁寶啊,要受持五戒啊,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爲什麼這樣?就是因爲,每一個衆生,在淪回當中都很痛苦的。你想了生脫死,你要這樣做;你不想了生脫死,你要這樣做幹嘛?沒有用的,像我們出家人也是這樣。出家持戒,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六度萬行,因爲我們想得到,想解脫生死,想成佛。如果你不想成佛,對你修這個有意義嗎?想成佛,那必須要這樣修;想了脫生死,必須得這樣修。
我們讀的時候,這個意思有時候往往會忽略。這些名詞,國王大家都知道,以前是皇帝;太子是國王的兒子,兒子當中立爲儲君的;以後要做皇帝的,稱爲太子;大臣,是籠統的,大臣裏面有宰相,是最高的大臣;還有大臣宰相。大臣呢,它是泛指,就象我們國家,當前很多領導人。這領導人裏也包括宰相。宰相,就相當于現在人大常委會裏面的,幾個政治局常委,稱爲是宰相一樣的。“叁公”,相當于現在政協裏面的,政協主席這一類的。是國家有威望,他坐在這個位置上,他不一定有這個權利的,是這樣的。就像我們出家人裏面的東序西序一樣的,東序是執事,是管事的;西序是尊重,是這樣的。
再下面是“百官”,一般性的官。這些百官,有的甚至都不一定能夠見得到皇帝的。
“萬民庶人”,是一般性的平民百姓。所有從上到下,如果你的心裏面,有慈孝的這種情懷的,就應當這樣去做。“施十方僧”的話,“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不單單使現在的父母,壽命能夠增長、能增壽,叫壽命百年。不僅能增壽,而且能夠無病,消災、延壽都能達到,“無一切苦惱之患”。
你看這個功德大不大?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就是指,除了現在父母有增長壽命、消災延壽之外,過去的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從餓鬼等叁惡道當中,生到人天善道之中來,福樂無極。
我們要請法,作爲目犍連尊者來請法,令天下的父母都能夠得救。所以很多佛教裏面,也把目犍連尊者,就當成是地藏王菩薩,有很多是這樣。目犍連菩薩、目犍連尊者,是地藏王菩薩的一種化身一樣,有這樣子當的。因爲目連救母,跟地藏經裏的地藏菩薩救母親,這個有同樣的孝心,而且都是發起了在佛陀面前請問,怎麼樣來救現世父母和我們的過去七世父母,這個具體又簡單的方法。
在我們佛教裏面,數千年來,一直延續到現在。每一年七月十五都是這樣。各個佛教界,不同的佛教傳承,都有著這樣的方法。這是佛在世時候,而且是只有叁十多歲時候,就跟我們講解了這樣的方法。所以這個在爲現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供盂蘭盆的話,能令他們離餓鬼的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所以佛在這邊就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這裏面,世尊在這裏面再一次地強調,如果是佛弟子的話,而且是修孝順者的,哪怕不是佛弟子,你世間孝順父母的、修孝順這種法的人,都應當來念念中來憶念父母,乃至曆生的父母。念念這樣憶念之外,還要付諸于行動去救度他們。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這個盂蘭呢,梵語,救倒懸。盆呢,它指的一種以這個來象征一種法,如果不是把這種當成一種方法的話,做盂蘭盆,就是做救倒懸。因爲它它在經文整個過程當中,說設盂蘭盆,然後種種的盡世甘美,所以有的經文裏解釋,"盂蘭盆”,整個做救倒懸的意思,我們這裏解釋,就是“救倒懸”的一種具體方法。
“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長養慈愛之恩哪!如果我們詳細地去思維的話,父母親對我們子女的恩,那是很多很多的。但是平時,正是因爲很多這樣的恩,反而不覺得了。就象你看,天天過日子,陽光不覺得什麼。點一個燈,家裏有沒有燈,我們都很記得。甚至你家裏,點的是一百支光的,還是六十支光的,你都會很留心。爲了節約電,點四十瓦的,甚至是點十五瓦的燈。但是沒想,天天那個太陽,幾千幾萬瓦的這個太陽,這個光線,幾千幾萬瓦的太陽,天天從你家門口照過去,你也不知道。你家裏晚上點了一支燈,十五瓦的,天天記得。有換節能燈的,最好能點個六瓦的、七瓦的。往往有時候,多了之後反而就不覺得。如果回過頭來要報恩的話,就更加地難了。
所以我們趙樸老,以前他寫了這四個字,佛教界裏很有名,“知恩報恩”!
知恩是一個過程,報恩是一個過程。所以我們平時,就是不太去念恩,所以也就是形成什麼呢,報恩的人很少。然後我們自己的生命,就是:散亂,自己要怎麼樣怎麼樣,規則少。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我們學《弟子規》也好,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經典論著,都注重在我們對父母、兄長,這些世間的這些善人、對我們有益處的人,尊重他們,感念他們的恩德。這些,我們平時是需要去多加思維的。否則的話做盂蘭盆,跟自己是不相幹的,好像我們這裏在做,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有。有時候都有這個感覺,好像不太相幹的。爲什麼?對父母的恩,感受得不多,所以救父母的心,也就不真切,不是很真切這個心。在這裏面,“長養慈愛之恩”,這種恩呢,你有沒有感受這種,非常重要。
母親懷我們開始,對孩子的這種愛和保護,到生出來,生出來我們小孩子一點點,吃奶,甚至大小便都不能夠自理,完完全全靠是父母親來。吃的母親的奶,那個奶是血水化的,所以小孩子長大,父母親頭發白了。
這個我最有感觸的,就是我在閉關的時候。我那個窗前,就是一片竹林。以前看竹子也看得也多,但是沒有這樣細致地,用叁年時間,看窗前那一片竹子。後來發現---竹子,奇怪,落葉的時候,跟其他的地…
《《佛說盂蘭盆釋經》淺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