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百千萬億衆生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塑了尊菩薩形象叫千手千眼!由這樣一個道理開顯“千手千眼”;其實想一想,觀音菩薩何止千手千眼啊!衆生有無量,觀世音菩薩就有無量個手、無量個眼;可以照見我們,可以用他的手幫助我們。所以這一句話先是佛說出來的;是無盡意菩薩這樣問?然後佛這樣說的。
我們對佛所講的這個方法大家應該心生誠信。什麼叫誠信呢?就是一點不要疑惑,我們在很多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錄當中可以看到的。不管是老的還是小的,各種各樣子的人,只要他能夠想起觀世音菩薩;在最危難的時候想起觀世音菩薩;都會得到極大的感應。
我們在座的就會有很多人,得到過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道交。所以要相信佛親自這樣告訴,我們哪一個沒有苦難的,誰不想解脫這樣子的苦和難呢?苦、惱外在的苦難、內在的煩惱,誰不想擺脫啊?這個方法其實是很簡單的,只要我們能夠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前面是總說。總的說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受無量無邊的苦惱;他都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下面是逐個的說:從地、水、火、風,這些衆生最怕的難中,再分別地講。
“觀世音菩薩”前面無盡意也有這樣地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再給大家作一個補充。“觀世音菩薩”她在經典裏面講過。久遠劫前,有觀世音佛出現于世。彼佛交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在這樣子的修法當中,“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這是修靜心,而入叁昧。
修這樣的法門,證得與佛陀一樣的果位。後來觀音佛就叫觀世音。這個名字是佛給他取的,這個法門也是佛給他傳的。
這個因緣在這裏補充一下。這個修行,佛傳他的是以“正思惟觀智,反觀能聞的聞性”。她用功不是我們現在聽的耳朵就聽著聞塵;而是能聞的這個本性。用正思維的觀智,來回光反照,反觀能聞之性,之後再“入流亡所”,這樣從本性、聞性上來下手做功夫;聞性是無有生滅的,我們這個聞塵是有生滅的。
所以說我們修行也要像觀世音菩薩學;能夠回光反照,能夠反聞聞自性;所以在《楞嚴經》裏面,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從“佛”到“觀世音菩薩”都這樣教的。要怎麼樣修行啊?不要隨著塵埃去,不要隨著外面的根啊塵啊去;能夠背塵合覺,回光反照;背塵而覺,反聞聞自性,用這樣的觀智來讓自己去修。
所以從聞、思、修不是簡單的聞法、思法、修法,而直接的就是以“聞性之法”“思”以這樣正思的觀智乘性起修的“聞、思、修”。這樣直接就可以入叁昧。“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叁摩地就是正定。
爲什麼我們聽經這麼尊貴?因爲《經》可以告訴我們修行方法。所以在《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裏面講到:“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寂靜,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達到一個很深的定的時候。在這個定當中,“如是漸增”,定久了之後“聞所聞盡”。
能聞的、所聞的都消失掉了。到這種“聞所聞盡”,也就是我們的耳根已經開始失去作用了。我們平時有了耳根就開始追逐外面的聞塵,修行把它說是家裏有六個賊。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賊,把家裏的財寶都偷完了;所以說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怎麼樣把這個賊抓住呢?現在我們講的“聞所聞盡”就是把這個賊給抓住了。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這個“根”抓住了,把這個漏洞給堵住了。“覺所覺空”把這個“根”所起的“識”;“根”和“塵”之間有個識;這個“識”是這個賊的頭頭。
“覺所覺空”,也就是把“識”也給滅了,實滅了怎麼樣?識滅了就轉識成智。平時學《唯識》的來講:“轉識成智”沒有具體的方法也會成爲空談。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不單單識滅了;“智”所顯現的一切法到“空覺極圓”的時候,空和所空都會滅掉;這就是空性圓明。
在“智”裏面所顯現的各種“法”也開始解脫掉了。因爲有我的執著,再到甚深的地方還有法的執著;這些執著的結你如果不把它解開的話,我們就會被牢牢地拴死,拴死這個生死大河當中。這個輪回是怎麼輪回的呢?有輪回的根結在裏面,這個“結”必須一個一個的把它解掉。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到這個程度之後,觀音菩薩以前就是這樣修的。一直到寂滅現前。這個寂滅現前是什麼?就是人解脫了。佛教裏面的概念:就是人無我也證得了、法無我也證得了。
雖然人無我,法也無我了;但是連這個空也都沒有執著,法也解脫了,寂空也不生。這個時候會“忽然超越,出世間法”。本來我們在修的時候還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區別,修到這個層次的時候就都一樣了;也就是六祖大師他那時候說的“煩惱即菩提”了。煩惱和菩提沒有兩樣,出世間法都一樣,也就是我們天天念晚功課的時候,“二谛融通叁昧印”,勝谛和俗谛是完全一樣的,是融通的,這個時候才真正修到法的中道上。
所以在修這個中道之前,我們應該有出離心,那個時候我們佛弟子要應該有求學的狀態。不是說我們佛弟子要消極避世,不是這樣的,我們有一個出離心是學習的一種狀態,就像小孩子去讀書,七歲的小孩子,不可能一邊讀書、一邊叫他打工,做童工吧?那樣是違法的。
我們學佛的人暫時放下執著,一心投進去好好的修行,修行到及格了之後,“出世間法”,忽然就能夠超越了。這時候做世間的法也是在行菩薩道,也是在修行。就像觀世音菩薩天天一刻也不停;有衆生請求他就會有求必應,救度一切衆生。我想觀世音菩薩肯定比江澤民還忙,你們相不相信呀?(衆:相信)但是他是不是世間的凡夫呢?他是大菩薩。再忙也不會忙得忘了自己,變成凡夫了,不會吧?所以說我們佛弟子有一個修行的機會,作爲一個真正的佛教的國家;往往也給這種機會,一般性的社會是不理解的。
佛弟子他們不勞動啊!光是吃啊!喝啊!學這些有什麼用呢?他們不理解。但是對于佛教的國家他們都知道。就像日本、韓國、泰國,泰國的國王也要出家一段時間專門的修行佛法。然後再還俗,升王座;作國王。這樣做國王才會做得比較好。
作爲我們來說,以後也給自己創造一些修學的環境,給自己爭取一點時間,這個也可以稱爲一種出離心。對世間的法看得輕一點,對修行應該多把握機會。所以我們東方的人是這樣一種思維價值觀念,這叫安貧樂道、知足常樂。
安貧樂道就是你對現有的物質條件滿足了;但是對你自己修道要抓緊。因爲物質方面的東西,再多也填不滿我們的欲望,欲望是無邊無際的。現在有的人也慢慢了解了,你給子孫留了很多財産不一定有好處,或許害了子孫也不一定。
現在就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有一些暴發戶,他自己很忙,他們夫妻都非常忙,但孩子卻是在外面變壞。口袋裏裝了一百塊、一千塊;在外面甚至學校也不去了,泡網吧。稍微大一點就學壞。是什麼作怪呢?也就是說這個小孩子,他也是貪著這個物質世界裏,對自己的道德修養放棄了。就中國古人來說,一個人安貧樂道這是最佳的狀態。
幸福是從哪裏來的呢?包括佛陀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爲什麼知足常樂是作爲我們東方人的一種修養。如果一個人很知足的話,就是躺在地下他也是快樂的;如果一個人他不知足的話,就是處在天堂裏面他也是憂惱的。是不是這樣?道理是很簡單,因爲幸福它是屬于我們心靈的狀態,它是精神的範疇。
物質只能起到一種催化的作用,或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我們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快樂將不會存在。我們東方人說這是一種做人的大哲學,它本來就是一種財富,有的人以爲擁有多少錢才是財富;其實這個正確的人生指導,會省去我們很多奔波勞累,會把我們的心靈填滿保存下來。
在這裏面我就要深入的去補充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以何爲“因”,我把這個“因”講得比較多。就用《楞嚴經》的角度來講,因爲《楞嚴經》是諸佛菩薩的正因。《楞嚴經》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意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個經裏把這個“因”講得最徹底。
《妙法蓮華經》是講果的,所以在這本經裏,佛陀來回答的時候,沒有去側重在因上,而是在果上講。所以爲什麼我要作這個補充呢?因爲我們大家不知道,佛已經在《楞嚴經》裏面講過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現在佛就直接講這個功用,觀世音菩薩只要聽聞音聲,即時解救苦難。但是這個因、緣從哪裏來?我們在座的或許不知道,佛已經清楚講過了。我在這裏再給大家補充一下:佛以前說過的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個因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這裏或許沒有聽過。我以前講過《楞嚴經》,在楊岐寺講過叁卷,在石家莊講過一卷。這都是側重在因上。
現在這個《妙法蓮華經》是我第一次講,它的側重點是在果上,所以我們佛教裏叫“開智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一個是如來的正因;一個是如來的果德;所以這裏佛就不再重複的講這個因,就直接的講果德。《妙法蓮華經》是重在講果的。
我來給大家再補充這個“因”:從因緣上讓大家知道,我們也應該像觀音菩薩這樣去修,也祈求觀音菩薩!我們也能向您這樣去修,迅速地轉凡成聖。因爲我們苦難的根本;就是知見太狹劣,無明太多。也就是說我們是一個凡夫;如果是聖人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苦難。所以我們在這個“因”和“緣”上作了這麼多的補充。在這個因上,觀世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而入叁昧,而成就的。
爲什麼修了一個耳根,就能得這麼大的成就呢?因爲文殊菩薩後來也證明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地,實以聞入”。就是這一方真教體,最能夠顯現的是從音聞上、聞性上。而且說衆生的根器,此處從生耳根最利。我們眼睛只能看前面,耳朵能耳聽八方,可以聽到到處的聲音。在這樣聽的過程當中回光反照,反聞聞自性,性就是無上佛。修得快不快呀!
前面你這個耳朵跟著聲音去了的話就是凡夫,耳朵一回光反照,反聞聞自性,這個“聞自性”,自性就是佛。一念反聞就是一念佛,念念反聞念念佛。爲什麼觀世音菩薩頭頂上坐的是阿彌陀佛?因爲觀世音菩薩最會念阿彌陀佛!我們雖然嘴上念,不過真正的不會念,叫染汙修;也是一種叫相似修。
相似念阿彌陀佛的人後來得往生的人很少,真修的就萬修萬人去,一萬人真修一萬個人得往生。誰是真修的模範呢?觀世音菩薩是真修的模範。觀世音菩薩手裏拿一個念珠,頭頂著一尊阿彌陀佛。他是怎麼念的呢?他是反聞聞自性,這個性就是阿彌陀佛,無上道,無上就是無量,就是沒有超過他的,就是阿彌陀佛。
反聞聞自性,這個性就是阿彌陀佛,這是真念佛,大家要知道,所以不管你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還是修其它法門,還是念佛法門,在這裏你都應該找到一個答案,學會修行。我們來這裏講經也就不空過了,而且這一次講經有錄像,以後會有很多人聽得到這次講經。也希望你們以後看到這個錄像的人,也提起這種正念來,學觀世音菩薩念佛,文殊菩薩親自出來給我們證明,而且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印可,是這樣子的。所以這樣的話從耳根起修,一根歸元六根消,真正的有一根回到了佛性裏面,那其它的根也自然地都會有這個功能。所以自然地達到了都攝六根的作用。
在《楞嚴經》裏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如何都攝六根啊?有很多人就會這樣問;但是在講經法會上我基本上沒有這麼方便地講。在這裏我可以跟大家講,一根歸元、六根消融;你一根耳根能夠反聞聞自性,性就是無上道;性就是都攝六根的;離開這個其它都攝不了,這樣的去念就叫淨念相繼。所以觀世音菩薩“解六結越叁空,得二聖,發叁用”,全部是從這種緣當中發出來的,所以彼佛稱我爲觀世音。當時觀音佛對弟子說:你也已經可以像我一樣了,也可以稱爲叫觀世音了。
所以在佛法裏面,我們爲什麼聽到這樣子的名字呢?因爲觀世音菩薩以前成佛的名字叫“正法名如來”,聽了這個法之後,你有沒有覺得正法明了起來?有沒有明了正法?要明了正法以後能度一切苦厄,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你說我們佛法裏面有自他嗎?我們現在要明了正法,我們大概也叫正法名如來,而且我們如果明了了,就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待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