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不要說來供盂蘭盆,就是坐在這裏隨喜一次盂蘭盆法會,都不得了哇!這可以說,是保持著我們佛教傳統的這麼一個法會,是佛陀在生的時候親自倡起的。佛在生的時候將近五十年了,每年都做的,一直到現在。所以這個方法,大家要知道,要去活學活用。佛在這裏面講得很清楚,“一切難皆離憂苦”。
所以我在這裏強調了再強調,下面就仔細地說了,“佛告目連,十方衆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這個時間是屬于僧自恣的時候,“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不管是現在的、還是過去的,只要他是在不好的地方、厄難中、和被困在厄難當中的,“具飯、百味五果、汲灌”,汲灌是什麼意思?“汲” 也有清洗的意思,也有把這個器,盆器之類把它裝滿的意思。汲灌,汲是汲水,“灌”是往裏面灌進去。香油也是點燈可以用的,也是可以作食物的油。“錠燭”,指燈之類的,燈具和這個燈。
“床敷臥具”,是床上和床上用品。“盡世甘美”,把世間好吃的、好用的,最好的拿來供,這個很要緊的。我們平時供僧的時候,就要這樣供。
比如買牙刷供出家人,自己買牙刷都是叁十元一把的,供養師父時候買叁元一把的,這就不對了。要自己舍不得用,這個新牙刷這麼高級,供養師父;這個毛巾高級的,支數這麼高,叁十元一條,買來供養師父……供佛及僧,要盡世甘美,這個世間最好的、美味,拿出來。甘是指好吃的,美是指好用的。“以著盆中”,好吃的那些放盆裏面,有的是供著吃的,有的是放那邊的堆得很好,先供佛。這樣堆在盆當中。
“供養十方大德衆僧,當此之日,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徑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衆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
這裏面就是說,受供養的僧衆裏面,有的是已經證得聖果的,有的是入正定聚的,或者是已經現前證四道果的:須陀桓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不單單是四道果,而且是能夠得到六通自在的,天眼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漏盡通、宿命通這六通已經得到了,非常自在,想入哪一個通就能哪一個。有的是在樹下面在散步;有的在林間山間在禅定;有的正在講法,度化一般性的衆生;有的是講法給聲聞緣覺在聽。給聲聞緣覺講法的,都是諸位菩薩、諸地菩薩,十地菩薩。
十地菩薩,我們平時也可以背一背: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和十地法雲地。
還有諸地的什麼叫大人呢?什麼樣的人,在這裏面喊大人呢?不是說小老百性,看到一個七品芝麻官說,“王大人”,不是這個大人,這個大人還是一個小人了,還是沒有用,這裏指大人是指大士、是指菩薩。“權現比丘”,雖然他本地是大菩薩,甚至是過去佛,但現的是比丘的相,出家人的相,在大衆中“皆同一心”。
什麼叫“皆同一心”?不管是羅漢還是初地、十地菩薩,都是“以聖心爲心”,這叫不二法門。初心畢竟不二的心。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一樣,都是沒有二個心的,都是一樣心的,所以說皆同一心。就以這樣聖者的心、正觀的心、不二的心,手裏面捧著缽和羅飯在吃。我們大家平時,吃飯一樣吃飯,喝水一樣喝水,但是卻又不一樣。我們大家一起圍坐在圓桌邊吃飯的時候,吃的是一樣的飯菜,心不一樣。一邊吃飯一邊吞什麼東西,老早忘記了。雖然忘掉了,但是這個分別念不斷,連續不斷,想什麼又不知道,所以我們是凡夫。雖然不知道,又不能斷掉想。聖者雖然都在吃飯,但是心完全一樣,是這樣。
所以我們有的在家人也好、社會上一般性的人看:出家人也是人嘛,出家人也要吃飯、喝茶、也要睡覺,出家人也要錢麼!你看,每次做佛事發小寸錢,發供養錢。這是不一樣的。出家人拿錢去印經啊,放生啊,拿去造佛像啊,這是不一樣的。出家人吃飯,具足正念,有五觀,稱爲“食存五觀”。有這五種觀,而且具足慚愧,精進道業,這樣吃的。我們睡覺,出家人也要睡覺,這也是不一樣的。別以爲這睡覺“次次”的睡下去,睡覺就在是睡覺。其實出家人睡覺不是睡覺,出家人睡覺都是在養道。表面看一樣,實際上都不一樣。吃飯、喝水、走路、睡覺,都不一樣!正因爲這樣,他們雖然手裏捧著這樣飯,內心生起具足清淨的戒律,內心裏具足“聖衆之道”講的聖道,“其德汪洋”。
他的這個德,他的生命所放射的光輝,象汪洋大海一樣,象虛空的日光一樣。“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如果有人供養到這樣的僧衆,“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塗之苦”。佛是斬釘截鐵的。這面裏講的,說現在末法時代出家人,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出家人過錯,能講一大堆。現在很多人,在家信徒,包括我們有的出家人都是,講末法時代出家人到處參學,到處廟去挂單。請問:你能不能講多少出家人的好處?講得出來嗎?很少啦!這是佛在親口講每一句話,如果不是世尊在講這些語言,我們這些凡夫,哪裏看得到這些功德,看不到的。表面看,出家人也吃飯,出家人也喝水,出家人也走路,出家人也睡覺。內在是什麼你知道嗎?“其德汪洋”,你能看得到嗎?而且表面我們看了,似乎都是一樣的出家人,裏面都不一樣。有現聲聞相、有現緣覺相、有現菩薩相,現的都不一樣,內在證得的功德都不一樣。但是同爲聖衆,所以出家人,哪怕剛一剃頭、還沒證聖果,“入福田樹”,都是衆生的福田。所以此等自恣僧者,現世如果我們能供養到這樣的自恣僧,我們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塗,有希望!
再往後將會越來越難哦,因爲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末,出家人越來越少,講經說法的出家人越來越少,修行的出家人越來越少,真正的出家人越來越少。這個時候,你想請客,想請出家人吃飯都請不到了。對我們出家人也是。我看有一個牌位,寫的字最大,我們出家人自己給自己寫的:“佛力超薦七世宗親往生蓮位”,下面再寫的,是現前僧衆。有了此等自恣僧,不單單在坐居士有希望,我們出家的也有希望了!
在僧自恣日這一天,供養這些自恣僧,這是什麼概念呢?出家人知道,在家人很少知道。因爲我們現在家佛教徒,對于出家的很多不很了解,這個是結夏安居。從四月十五開始安居,到七月十五解夏。解夏的這一天,很多的出家人,通過叁個月的修行,有一些本來還是凡夫呢,但是通過這叁個月的精進修持,分證四聖:或初果須陀桓;或二果斯陀含;或叁果阿那含;或四果阿羅漢。
有一些呢,在結夏安居期間,爲衆人說法,爲聲聞緣覺衆人說法。雖然是比丘,實在外現他是聲聞形,內密菩薩的本地,實在是大菩薩。他在這個結夏安居期間,教化衆生、令衆生得成聖果。一個是自己修,利用結夏安居的期間,精進的自證聖果;菩薩呢,講法度衆生,令衆等證聖果。所以這些,都是可以稱爲叫“其德汪洋”。都是他們具有這樣一個大海一樣的功德。
所以,在七月十五解夏的這個時候,這一天稱爲“僧自恣日”,又稱爲“佛歡喜日”,這個是我們解夏的日子。所以天下的各大叢林,出家人都在這天解夏。本來我們佛教裏規矩,在結夏期間,都是住在一個道場,一般性不出去走動。因爲在印度這個時候,正好是屬于雨季,雨季也是比較熱的時候,那些植被生長得很快,那些蛇、毒蟲都很多。也是各種生物、小動物繁殖期間。出家人如果出去的話,踏生草、踏蟲蟻,自己也有危險。所以說佛陀特定在這個期間結夏。因爲天天都有雨,出家人在外面走,會非常地不方便。一個夏裙、上面衣服披著披單,雨一下,全部淋得透透的,上面披單貼著肉,下面裙子也貼著肉,這個出家人特別不威儀。而且這個時候出去的話,印度的女子,她的衣服穿得也特別少。而且夏天暴露的部分更加多。所以一個比丘如果出去,看到了都不好。
所以結夏安居,它有很多這樣的必要。一是護,腳不踏生草、蟲蟻,另一個方面來說,雨也多、天氣變幻多變,而且不容易、不方便。
就象我們楊岐寺,這個地方是旅遊的地方,現在把印度的這個也流行過來了。肚子露著、坦肩露腹。特別這兩年,褲子穿低腰的,屁股露一半、肚子露一半,肩全部露出來,反正是盡其所能,讓男人動心。特別我們出家人,看了不方便。一看,生理反映;一動心,糟糕了!修行難以進步。老老實實說,真的不方便。你看了心一動,馬上大腦很直接的,第一反應一動,這個腎上腺素就開始動,一動了好了,你想修行想清淨,不可能!所以過去修行人,住在寂靜處,聽不到人聲,甚至都聽不到牛的聲音。
佛陀這個時候,他威德具足,就感得有皇帝、大臣,來供養佛陀精舍。其他的一些外道,他們沒有這樣的威德,就只有在林裏面修行。但是佛陀他自己的威德感召,很多的施主,能夠布施這樣子的精舍,給佛陀和佛陀的弟子們,能夠有安居的時間。我們前面看到,在祗樹給孤獨園,佛陀在這裏曾經結夏安居,有二十四年之多。同時在他的附近有一些廟,也安居相當于四年。
什麼叫僧自恣日
這天自恣。原來是經過叁個月的勇猛精進,證果的證果、弘法的弘法,令別人證果、自己證果,猶如農民種地春種秋收一樣,收獲的季節。這一天,出家人,可以不象以前那麼樣規矩嚴了。所以自恣日這天,大家可以相對放松,甚至坐在地下都可以;高興起來了,往地下躺一躺也不要緊,就是我們出家人,算放松放松了。這在平時叫“放逸相”,是不可以的,但在僧自恣日這一天是可以的。甚至這一天,我們可以把自己的錯,公開向大家講出來,都不要緊。所以在自恣日這一天,都是僧衆彙集,作這樣一個我們出家人的一個解夏。安居解夏了之後,自恣的這麼一個活動。在這個活動當中,來供養者他獲福最大,“能令現世父母、六親…
《《佛說盂蘭盆釋經》淺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