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彼果智分第十一▪P4

  ..續本文上一頁竟達到什麼果位,還不一定。

  ③一乘:即大乘或佛乘,這是成佛的唯一教法。「乘」意謂車乘,譬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使人到達涅槃彼岸,

  ④二意樂:據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一、就人說,攝他爲自,自他平等;二、就法說,諸法無差別,法法平等。

  譯文

  既然諸佛都是同一法身,但是佛有很多,由於什麼因緣可見得呢

  這裏有如下偈頌:

  小乘佛教認爲:一個世界中沒有二佛。大乘反駁說:同時有無量衆生圓滿成佛,假若認爲一時只有一佛,按照次第展轉相績成佛,是不合乎道理的,所以有多佛同時成立。

  應當知道,如何於佛法身中,佛並不是畢竟入於涅槃,也不是畢竟不入涅槃呢

  這裏有如下偈頌:

  因爲脫離一切障礙,所作利樂衆生的事業沒有竟期,佛畢竟入於涅槃,又畢竟不在涅槃。

  爲什麼說受用身不是自性身呢

  由於六種原因:一、因爲受用身有色身可見:二、因爲受用身有無量佛,彼此衆會差別可見:叁、因爲各大菩薩隨各人勝解所見不同,受用身的自性不宅:四、因爲二衆生,別別而見自性變動:五、因爲菩薩、聲聞,以及諸天等,各種各樣的有情衆生,衆會問雜可見;六、因爲阿賴耶識與各種轉識轉依非一的道理,可以知見。假若說佛的受用身就是自性身,是不合乎道理的。

  原典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

  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同時無量圓,次第轉非理,故成有多佛

  雲何應知於法身中,佛非畢竟人於涅槃①,亦非華競不入涅槃②

  此中有頌:

  一切障脫故,所作無竟故,佛翠竟涅槃,畢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

  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叁、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衆會閑雜可見故;六、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應道理。

  注釋

  ①佛非畢竟入於涅槃: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

  ②非畢竟不入涅槃:這是大乘佛教觀點,因爲佛要留在世間救度衆生,所以並不是畢竟入於涅槃。

  譯文

  由於什麼原因,變化身不就是自性身呢

  由於八種原因,即諸菩薩從久遠以來,修得不退定,現在又說佛於覩史多天退沒,在人趣中受異熟生,是不合乎道理的。而且,諸菩薩從久遠以來,常常能夠憶宿住,如方書、算數、印刻、工巧論等一切技能,並於受用欲塵行中,也知道自己的過失,現在又說菩薩不能正知,這是不合乎道理的。而且,諸菩薩從久遠以來,已經知道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出家是不合乎道理的。而且,諸菩薩從久遠以來,已經能夠很好地知道叁乘正道,修邪苦行是不合乎道理的。而且,假若說諸菩薩舍百拘胝瞻部洲,只是於一贍部洲處成等正覺,轉正*輪,是不合乎道理的。假若認爲在贍部洲的佛是自性身,其他地方不是示現等正覺的真佛,只不過是此處的真佛以化身於所余處所施作佛事罷了。如果這樣說,就應當是只於覩史多天成等正覺。爲什麼不以化身施設遍於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呢

  既然不是施設,無教也無理。雖然是一佛土中有多化佛,而不違背那所說沒有二佛出現於世間的教誨。因爲經說一四洲稱爲一世界,如二輪王不能同時出現於世。這裏有如下偈頌:

  佛的微細化身,同時多處入胎,平等平等,這是爲了顯示一切種覺最尊最勝,所以顯如來成等覺而轉。

  爲了利樂一切有情衆生,所以發願修行證大菩提,說佛畢竟涅槃是不合乎道理的,願行無果會造成過失。

  原典

  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

  由八因故,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於覩史多及人中生,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於受用欲塵行中,不能正知,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叁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道理。又諸菩薩舍百拘胝①諸贍部洲②,但於一處成等正覺,轉正*輪,不應道理。若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於所余處施作佛事,即應但於覩史多天成等正覺,何不施設徧於一切贍合洲中同時佛出

  既不施設,無孜無理。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由一四洲攝世界故,如二輪王③不同出世。此中有頌:

  佛微細化身,多處胎平等,爲顯一切種,成等覺而轉。

  爲欲利樂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畢競涅槃不應道理,願行無果成過失故。

  注釋

  ①拘胝:梵文Koti的音譯,意譯爲億。

  ②贍部洲:四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之一。

  ③輪王:即轉輪聖王,手持輪寶,轉動輪寶,降伏四方。

  譯文

  佛的受用身和變化身,既然是無常的,佛經爲什麼說如來身是常的呢

  因爲受用、變化二身所依的法身是常住的。而且,因爲等流身和變化身,永恒受用法樂而無休廢,又因爲變化身數數現起,軟化有情,相續而不永絕。如世人常受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當知道,也是這樣。

  由於六種原因,諸佛世尊所現化身不能畢競常住:一、所作究竟,使有情衆生成熟以後得到解脫;二、爲了使有情衆生知道身命是無常的,舍離不樂涅槃的世間心,求如來的常住法身;叁、佛爲了使有情衆生舍離輕毀諸佛,勤求悟解甚深的正法教;四、爲了使有情衆生對於佛深生渴仰,恐怕他們常見而生厭怠之心;五、佛使有情衆生於自身發動精進,知道說正法的佛陀,是難得可見的;六、爲了使諸有情隸生極快成熟善根,使自己精進努力,不舍法轭。這裏有二個偈頌:

  由於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離輕毀諸佛,深生於渴仰。

  內自發正勤,爲了極速成熟。所以應當認許佛的化身,不是畢竟常住。

  諸佛的法身,從無始時以來,沒有差別,沒有數量,有情衆生不應當爲了證得佛果而更作功用嗎

  這裏有如下偈頌:

  佛證得無別無量的法身,作爲有情勤求佛果的精進因,假若有情衆生舍除精勤的功用,所證得的永遠不成衆生成佛的原因,所以,斷除這樣的證得之因,是不合乎道理的。

  對於《阿毗達磨大乘經》的(攝大乘品),我無著就簡略解釋這麼多。

  原典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是無常,雲何經說如來身常

  此二所依法身常故。義等流身①及變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化不永絕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知亦爾。

  由六因故②,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二、爲令舍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叁、爲令舍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爲令於佛深生渴仰,恐教見者生厭怠故;五、令於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六、爲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轭故。此中有二頌:

  由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離輕毀諸佛,深生於渴仰。

  內自發正勤,爲極速成熟,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

  此中有頌:

  佛得無別無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證得恒時不成因,斷如是因不應理。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③略釋究竟。

  注釋

  ①等流身:即受用身,因爲受用身是從自性身流出,所以稱爲等流身。

  ②由六因故,魏本缺此一段及下頌。

  ③阿僧伽:梵文Asanga的音譯,意譯無著。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創始人之一,生活年代大約是四、五世紀,此印度富婁沙富羅國人。先於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出家,後改學大乘。主要著作有《攝大乘論》、《順中論》、《顯揚聖教論》等。

  

  

《攝大乘論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