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月於破器。偏满诸世闲,由法光如日。
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
佛於非圣法,人趣及恶趣,非梵行法中,最胜自体住。
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於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
烦恼伏不灭,如毒呢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注释
①第四贪:因饮食而维持生命称为住。食有四种:一、不清净依止住食,欲界的有情众生,以段、思、触、识四食维持生命,因为受欲界系缚,所以称为不清净;二、净不净依止住食,通过修禅定而离欲界升上界的有情众生,以思、触、识为食,因为已离欲界欲,所以是净;还没有脱离上界欲,所以又是不净;三、一向清净依止食,此指已得声闻、缘觉的圣者;四、唯示现依止食,此指佛,在这四食中,法身是第四食。
译文
假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佛三昧呢
简略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
一者、诸佛对於一切事物都得自在,菩萨应当修行此念,佛於一切世界神通无碍。这裏有如下偈颂:
周遍於有情众生的原因,是具有业障或缺少见佛闻法的善根因缘,业障、异熟障二种决定而生起,诸佛对於有此二障的众生,没有自在。
二者、如来的法身常住,菩萨应当这样修念佛观,真如法界在金刚喻定的无间道,解脱一切障垢。三者、如来最为殊胜而无罪,因为佛的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都已经解脱离系了。四者、如来无有功用,菩萨应当修行此念,佛不作功用而做一切利乐有情的佛事,无所休息。五者、如来受大富乐,菩萨应当修行此念,因为在清净佛土能够得到伟大的富乐。六者、如来远离各种染污,菩萨应当修行此念,佛生於世间,但是一切世问法部不能使之受染。七者、如来能够成就大事业,菩萨应当修行此念,佛示现受生,成等正觉、般涅槃等,能够使一切没有成熟起来的有情众生成熟起来,使已经成熟的有情众生得到解脱。这裏有二个偈颂:
念佛法身无不圆满,念如来随属自心,具足常住圆满、清净圆满、无功用圆满、能施有情众生伟大法乐圆满。
遍行无依止圆满、平等利多众生圆满。具有这一切圆满的无上佛陀,有智慧的菩萨应当修行一切念。
原典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
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
一者、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於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
有情界周偏,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闲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①等,一切行情未成熟者,能合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此中有二颂:
圆满属自心,具常住清净,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
徧行无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应修一切念。
注释
①般涅槃:即大般涅槃,梵文Mahaparinirvana的意译,音译摩诃般涅槃那。又译为大入灭息、大灭度、大圆寂入等。「大」是赞美灭德,「灭」意谓灭烦恼灭身心,「息」意谓安息,「度」意谓超度生死,「圆寂」意谓功德圆满,外相寂灭。
译文
而且,诸佛的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呢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所说,即薄伽梵的住处,是以最为殊胜而具光曜的七宝所庄严的大宫殿,放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无边世界。这大宫殿有无量方所,如美妙的文饰,参差间列。这大宫殿的周围,无边无际,其分量难以测度。这大宫殿的地点,超过了三界所行之处。是以胜於世间的出世善根为因生起的,这大宫殿以最极自在佛果位上清净无漏识为体相。这大宫殿以如来为主,诸大菩萨徒众所云集,又有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佛以广大的大乘法味喜乐,使他们任持安住。佛作化度诸有情众生的一切义刊的事业。在这大宫殿中,镯除了一切烦恼和各种各样的天灾横祸,远离众魔,超过了各种庄严,只以如来自己的功德庄严为所依处,以大念、大意、大行以为所游路,以大止妙观为所乘,以太空、无捆、无愿三解脱门为所入门。佛的大宫殿,以无量净妙功德、七宝众所庄严,由大宝华王所建立。这就显示了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任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原典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①·序品》中说,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闲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②、药叉③、健达缚④、阿素洛⑤、揭路茶⑥、紧捺洛⑦、莫呼洛伽⑧、人、非人⑨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镯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⑩之所建立大宫殿中。如是现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注释
①菩萨藏百千契经:「百千」是十万,十万颂的契经,是指《华严经》。
②龙:梵文Naga的意译,音译那伽。长身无足,蛇属之长,八部众之一,有神力,变化云雨;
③药叉:梵文Yaksa的音译,另译夜叉、阅叉、夜乞叉等,意译能噉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吃人的鬼,天龙八部之一。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
④健达缚:梵文Gandnarva的音译,另译乾闥婆,天龙八部之一,靠嗅香味以资乐神,专为帝释司奏乐器。
⑤阿素洛:梵文Asura的音译,另译阿苏罗,天龙八部之一,六道之一,一种恶神,常与天神打仗。
⑥揭路荼:梵文Caruda的音译,另译迦楼罗,意译金翅鸟、妙翅鸟、顶瘦鸟等,食吐悲苦声,居四天下之大树,取龙为食,八部众之一。
⑦紧捺洛:梵文Kimnara的音译,另译紧那罗,意译疑神、非人等,似人而生一角,八部众之一,天帝释的法乐神。
⑧莫呼洛伽:梵文Mahoraga的音译,八部众之一,大蟒神。
⑨非人:对於人所说的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等,总称为非人。
⑩大宝华王:大宝华是由珠宝而成的大莲华。大宝华於花中名列第一,所以称为王。
译文
而且,受用这样清净的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而且,应当知道,如诸佛的清净法界,於一切时能作五业:一者、以救济一切有情众生天灾、横祸为业。因为他们暂见佛时,便能救济他们的盲、聋、狂等各种天灾横祸:二者、以救济恶趣众生为业。救拔一切有情众生,使他们出离不善三恶趣处,把他们安置在人天善处:三者、以救济非方便为业。佛使外道舍非方便而求解脱行,把他们安置在如来的圣教当中:四者、以救济萨迦耶见为业。佛授与能超三界的无我正道;五者、以救济乘为业。有的菩萨想从菩萨道退回去,趣入其余的小乘,还有不定种姓各种声闻等,佛要安处他们,使他们修行大乘法门。对於这五业,应当知道,诸佛的业用平等。这裏有如下偈颂:
因力、所依、事业、根性、加行,因其有别,所以业有异。世间的有情众生,由於因等力别,所以有异,佛没有这种差别,所以,事业之别非导师——佛所有。
假若与这种功德圆满相应的诸佛的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同而有,佛以什么意趣说一乘呢
这裏有二个偈颂:
为了引摄一类不定姓的二乘回小向大,及任持所余一般欲退小乘的菩萨,由於这两种不定种姓,所以,诸佛都说一乘。
因为法平等、无我平等、解脱平等,根性不同,得二意乐,变化、究竟,所以佛说一乘。
原典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①。
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於一切时能作五业: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於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於如来圣教中故;四者、救济萨迦耶见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②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於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此中有颂:
因依串性行,别故许业异,世闲此力别,无故非导师。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③
此中有二颂:
为引摄一类,及任待所余,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乐④化,究竟说一乘。
注释
①上述四个二向」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净妙是净德,安乐是乐德,无罪是常德,自在是我德。
②不定种姓:五姓(菩萨定姓、独觉定姓、声闻定姓、三乘不定姓、无姓有情)之一 ,具有三乘本有种子,但究…
《摄大乘论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