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彼果智分第十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月於破器。偏滿諸世閑,由法光如日。

  或現等正覺,或涅槃如火。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

  佛於非聖法,人趣及惡趣,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住。

  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於一切身現,非六根所行。

  煩惱伏不滅,如毒呢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煩惱成覺分,生死爲涅槃,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注釋

  ①第四貪:因飲食而維持生命稱爲住。食有四種:一、不清淨依止住食,欲界的有情衆生,以段、思、觸、識四食維持生命,因爲受欲界系縛,所以稱爲不清淨;二、淨不淨依止住食,通過修禅定而離欲界升上界的有情衆生,以思、觸、識爲食,因爲已離欲界欲,所以是淨;還沒有脫離上界欲,所以又是不淨;叁、一向清淨依止食,此指已得聲聞、緣覺的聖者;四、唯示現依止食,此指佛,在這四食中,法身是第四食。

  譯文

  假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佛叁昧呢

  簡略來說,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

  一者、諸佛對於一切事物都得自在,菩薩應當修行此念,佛於一切世界神通無礙。這裏有如下偈頌:

  周遍於有情衆生的原因,是具有業障或缺少見佛聞法的善根因緣,業障、異熟障二種決定而生起,諸佛對於有此二障的衆生,沒有自在。

  二者、如來的法身常住,菩薩應當這樣修念佛觀,真如法界在金剛喻定的無間道,解脫一切障垢。叁者、如來最爲殊勝而無罪,因爲佛的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都已經解脫離系了。四者、如來無有功用,菩薩應當修行此念,佛不作功用而做一切利樂有情的佛事,無所休息。五者、如來受大富樂,菩薩應當修行此念,因爲在清淨佛土能夠得到偉大的富樂。六者、如來遠離各種染汙,菩薩應當修行此念,佛生於世間,但是一切世問法部不能使之受染。七者、如來能夠成就大事業,菩薩應當修行此念,佛示現受生,成等正覺、般涅槃等,能夠使一切沒有成熟起來的有情衆生成熟起來,使已經成熟的有情衆生得到解脫。這裏有二個偈頌:

  念佛法身無不圓滿,念如來隨屬自心,具足常住圓滿、清淨圓滿、無功用圓滿、能施有情衆生偉大法樂圓滿。

  遍行無依止圓滿、平等利多衆生圓滿。具有這一切圓滿的無上佛陀,有智慧的菩薩應當修行一切念。

  原典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

  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

  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此中有頌:

  有情界周偏,具障而阙因,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閑解脫垢故:叁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系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應修此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現等覺、般涅槃①等,一切行情未成熟者,能合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此中有二頌:

  圓滿屬自心,具常住清淨,無功用能施,有情大法樂,

  徧行無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應修一切念。

  注釋

  ①般涅槃:即大般涅槃,梵文Mahaparinirvana的意譯,音譯摩诃般涅槃那。又譯爲大入滅息、大滅度、大圓寂入等。「大」是贊美滅德,「滅」意謂滅煩惱滅身心,「息」意謂安息,「度」意謂超度生死,「圓寂」意謂功德圓滿,外相寂滅。

  譯文

  而且,諸佛的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呢

  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所說,即薄伽梵的住處,是以最爲殊勝而具光曜的七寶所莊嚴的大宮殿,放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無邊世界。這大宮殿有無量方所,如美妙的文飾,參差間列。這大宮殿的周圍,無邊無際,其分量難以測度。這大宮殿的地點,超過了叁界所行之處。是以勝於世間的出世善根爲因生起的,這大宮殿以最極自在佛果位上清淨無漏識爲體相。這大宮殿以如來爲主,諸大菩薩徒衆所雲集,又有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佛以廣大的大乘法味喜樂,使他們任持安住。佛作化度諸有情衆生的一切義刊的事業。在這大宮殿中,镯除了一切煩惱和各種各樣的天災橫禍,遠離衆魔,超過了各種莊嚴,只以如來自己的功德莊嚴爲所依處,以大念、大意、大行以爲所遊路,以大止妙觀爲所乘,以太空、無捆、無願叁解脫門爲所入門。佛的大宮殿,以無量淨妙功德、七寶衆所莊嚴,由大寶華王所建立。這就顯示了清淨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原典

  複次,諸佛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

  如《菩薩藏百千契經①·序品》中說,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閑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叁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無量天、龍②、藥叉③、健達縛④、阿素洛⑤、揭路茶⑥、緊捺洛⑦、莫呼洛伽⑧、人、非人⑨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衆生一切義利,镯除一切煩惱災橫,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⑩之所建立大宮殿中。如是現示清淨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住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注釋

  ①菩薩藏百千契經:「百千」是十萬,十萬頌的契經,是指《華嚴經》。

  ②龍:梵文Naga的意譯,音譯那伽。長身無足,蛇屬之長,八部衆之一,有神力,變化雲雨;

  ③藥叉:梵文Yaksa的音譯,另譯夜叉、閱叉、夜乞叉等,意譯能噉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秘密等。吃人的鬼,天龍八部之一。有叁種:一在地,二在虛空,叁在天。

  ④健達縛:梵文Gandnarva的音譯,另譯乾闥婆,天龍八部之一,靠嗅香味以資樂神,專爲帝釋司奏樂器。

  ⑤阿素洛:梵文Asura的音譯,另譯阿蘇羅,天龍八部之一,六道之一,一種惡神,常與天神打仗。

  ⑥揭路荼:梵文Caruda的音譯,另譯迦樓羅,意譯金翅鳥、妙翅鳥、頂瘦鳥等,食吐悲苦聲,居四天下之大樹,取龍爲食,八部衆之一。

   ⑦緊捺洛:梵文Kimnara的音譯,另譯緊那羅,意譯疑神、非人等,似人而生一角,八部衆之一,天帝釋的法樂神。

  ⑧莫呼洛伽:梵文Mahoraga的音譯,八部衆之一,大蟒神。

  ⑨非人:對於人所說的天龍八部、夜叉、惡鬼等,總稱爲非人。

  ⑩大寶華王:大寶華是由珠寶而成的大蓮華。大寶華於花中名列第一,所以稱爲王。

  譯文

  而且,受用這樣清淨的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而且,應當知道,如諸佛的清淨法界,於一切時能作五業:一者、以救濟一切有情衆生天災、橫禍爲業。因爲他們暫見佛時,便能救濟他們的盲、聾、狂等各種天災橫禍:二者、以救濟惡趣衆生爲業。救拔一切有情衆生,使他們出離不善叁惡趣處,把他們安置在人天善處:叁者、以救濟非方便爲業。佛使外道舍非方便而求解脫行,把他們安置在如來的聖教當中:四者、以救濟薩迦耶見爲業。佛授與能超叁界的無我正道;五者、以救濟乘爲業。有的菩薩想從菩薩道退回去,趣入其余的小乘,還有不定種姓各種聲聞等,佛要安處他們,使他們修行大乘法門。對於這五業,應當知道,諸佛的業用平等。這裏有如下偈頌:

  因力、所依、事業、根性、加行,因其有別,所以業有異。世間的有情衆生,由於因等力別,所以有異,佛沒有這種差別,所以,事業之別非導師——佛所有。

  假若與這種功德圓滿相應的諸佛的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同而有,佛以什麼意趣說一乘呢

  這裏有二個偈頌:

  爲了引攝一類不定姓的二乘回小向大,及任持所余一般欲退小乘的菩薩,由於這兩種不定種姓,所以,諸佛都說一乘。

  因爲法平等、無我平等、解脫平等,根性不同,得二意樂,變化、究竟,所以佛說一乘。

  原典

  複次,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①。

  複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於一切時能作五業: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於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二者、救濟惡趣爲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叁者、救濟非方便爲業,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四者、救濟薩迦耶見爲業,授與能超叁界道故:五者、救濟乘爲業,拯拔欲趣余乘菩薩,及不定種姓②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於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此中有頌:

  因依串性行,別故許業異,世閑此力別,無故非導師。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③

  此中有二頌:

  爲引攝一類,及任待所余,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④化,究竟說一乘。

  注釋

  ①上述四個二向」是常、樂、我、淨涅槃四德,淨妙是淨德,安樂是樂德,無罪是常德,自在是我德。

  ②不定種姓:五姓(菩薩定姓、獨覺定姓、聲聞定姓、叁乘不定姓、無姓有情)之一 ,具有叁乘本有種子,但究…

《攝大乘論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