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热智故;三、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六、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
当言无异
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常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故,无量依止差别转故,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
注释
①清净,《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作清净佛法,陈本同,与二释合。」
译文
应当知道,法身有几德相应呢
即最清净的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这裏有多个偈颂:
怜悯诸有情众生,起和合意乐,起远离意乐,常不舍意乐,利乐意乐。对於具有这怜悯有情的四意乐者,我要归依敬礼。
解脱一切障碍,牟尼胜於世间,智慧周逼存在於一切所知的对象,对於这样的心解脱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能够灭除诸有情众生的一切惑而无余,害灭有情众生的烦恼,对有染污烦恼的有情众生常起怜愍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无功用(自然能知一切境界)、无执著、无障碍,常在寂灭定中,对於一切问难都能解释,对於这样的智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对於所依(契经等教法)、能依(所表达的义)的所说,言及智的能说,对於具有这无碍慧常常善说妙法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为了软化有情众生,而现神通:知其言,知其心行,知其往昔过去生中因缘,知其未来世的因果,知其出离烦恼,对於这样的善教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诸有情众生见到世尊,都能审知他是善士,虽然是暂时一见,便产生深刻的净信,对於这样的开导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摄受住持寿命,舍弃寿命,现化并变易,等持清净,智清净,通达自在,对於随顺证得这四清净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方便、归依、清净,及大乘法出离,魔王於此诳惑众生,对於这摧魔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能说智、能说断、能说出离、能说能障碍法,佛以这自利、利他的四无所畏说一切法,对於这非其余外道听能制伏的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如来处於大众中说法,能伏他人的讥说,远离爱、恚二种杂染,无护无忘失,对於这摄御徒众的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佛普遍於一切行住中,无非是大圆镜智之事,对於一切时中普遍知道真实意义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佛使诸有情众生得到利益和安乐,所作不会错过时机,所作的一切,永远没有虚劳,对於这位无忘失者——佛陀,我要归依敬礼。
佛於昼三时夜三时中,常六返观察一切世间,心与大悲相应,对於佛这种利益安乐有情众生的意乐,我要归依敬礼。
佛由行并由证,由智并由业,在一切大、小二乘当中,佛是最胜者,我要向他归依敬礼。
佛由妙智,三身圆满至得,具足功德相`的大菩提果,於一切处的世间中,对於其他人的疑惑,佛都能断除,我要向他归依敬礼。
诸佛的法身与此等功德相应,又与所余的自性、因、果、业、相应、转等六种功德相应,所以应当知道,诸佛的法身有无上功德。这裏有二个偈颂:
世尊成就真实不虚的胜义,修一切地中的因行,都能超出的时候,就成为法身,一直到诸有情众生的最上首,解脱诸有情众生。
佛身与无尽无等的功德相应,如来现起变化身,世间及大集众会中的菩萨,都可以见到,佛的自性身,不是人、天等所能知见的。
原典
应加法身几德相应
谓最清净四无量①、解脱②、胜处③、徧处④、无诤、愿智、四无碍解⑤、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二不护、三念住⑥、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此中有多颂:
怜愍诸有情,起和合迷离,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
解脱一切障,牟尼⑦胜世闲,智周循所知,心解脱归礼。
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
无功用无著,无碍常寂定,於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
於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
诸袭生见尊,皆审知善士,暂见使深信,开导者归礼。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等待智自在,随证得归礼。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於此诳求生,摧魔者归礼。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
处众能伏说,迷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隶归礼。
循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一切时偏知,实义者归礼。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闲,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於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此中有二颂:
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至诸求生上,解脱诸有清,
无尽无等德,相应现世闲,及袭会可见,非见人天等。
注释
①四无量:全称四无量心、四等心、四梵住、四梵堂等。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②解脱:即八解脱,又称为八背舍、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第三背舍。空无边处背舍,相当於四无色定的空无边处定,这是第四背舍。识无边处背舍,相当於识无边处定,这是第五背舍。第六无所有处背舍,相当於无所有处定。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背舍,相当於非想非非想处定。第八灭受想定背舍,受、想皆灭,相当於灭尽定。
③胜处:即八胜处,又称为八除入、八除处。是通过对欲界色的观想而断除贪心的八种禅定。「胜处」意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的所依处。一、内有色相观外色少胜处,二、内有色相观外色多胜处,三、内无色相观外色少胜处,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後四胜处,指内身的色想均已舍离,各自通过观外界的青、黄、赤、白四色,以断灭对净色的贪爱。
④徧处:即十遍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⑤四无碍解:又称为四无碍智、四无碍辩,菩萨说法的智辩。一、法无碍,对於名、句:又身所诠教法无碍;二、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义理无碍;三、辞无碍,对诸方言辞无碍;四、乐说无碍,又称为辩说无碍,由於前三种智慧,为众生乐说自在。
⑥三念住: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於三种念:第一念住,来生信佛,佛也不生喜心,常安住於正念卫智;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於正念正智;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感,常安住於正念正智。
⑦牟尼:梵文Muni的音译,释迪牟尼佛之略,意谓圣人。
译文
而且,诸佛的法身,甚深最甚深,这种甚深相云何可见呢
这裏有多个偈颂:
佛以无生为生,又以无住为住:佛不以功用而作一切利乐有情之事,以第四食为食。
一切诸佛,都无别异,法身无量,无数无量诸佛,同做一种利乐有情的事业;诸佛变化身所作事业,是不坚业,而受用身的业是坚住的业,诸佛都具三身。
能现等觉的人、所现等觉的法,都是非有,一切觉者,又是非无。一一念中有无量世界,从有清净法界非有一切染污上显现。
佛是非染非离染的,由於染欲而得出离,了知欲而无欲,悟入欲就是法性真如。
诸佛超过有漏的各种取蕴,安住於各蕴之中:与那涅槃非一非异,不舍五蕴而常住於善寂的涅槃。
各种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一样:我已作、我现作、我当作利他之事,佛没有这样的思念。
众生有罪业障,所以不现见於佛,如破器不能现起月影一样。佛的法身普遍充满各种世间,是由於法光如日一般。
或者有时现等正觉,或者有时涅槃,如火一样有时燃烧有时熄灭。这种入涅槃的佛,未曾非有,因诸佛的法身是永恒的。
佛於非圣法中安住於圣法中,於人趣及恶趣中,在非梵行法中,佛於最胜自体住 。
佛的後得智遏一切处行,无分别智也不是行於一处,於一切身中示现受生,佛身非俗人六根所行。
菩萨对於烦恼来说,只是伏而不灭,如毒蛇害人而被咒力所害,从留惑至断尽惑,证得佛的一切智。
通达烦恼而成觉分,生死即涅槃。因为具有伟大的方便,诸佛的妙用,是不可思议的。
应当知道,上文所说甚深有十二种: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澡、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原典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
此中有多颂:
佛无生为生,亦无住为住,诸事无功用,第四食①为食。
无异亦无量,无数量一业,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
现等觉非有,一切觉非无,一一念无量,有非有所显。
非染非离染,由欲得出离,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
诸佛过诸蕴,妥住诸蕴中,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
诸佛串相杂,犹如大海水,我巳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众生罪不现,…
《摄大乘论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