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果智分第十一
译文
这就讲完了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呢
由三种佛身,应当知道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这裏所说的自性身,是各种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受用身是依法身,从种种诸佛众会所显现,在清净佛土弘扬大乘法,使菩萨受用大乘法乐。变化身也依法身,从覩史多天宫示现死没、受生、受世间五欲、踚城出家、往外道的处所去修各种苦行,证得无上的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这裏有一嗢拕南颂:
相、证得、自在、依止,以及摄持、差别、功德、甚深、念、业,以此十义说明诸佛的法身。
原典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
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诺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覩史多天①宫现没、受生、受欲、踚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②、证大菩提、转大*轮③、人大涅槃故。此中说一嗢柁南颂:
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
注释
①覩史多天:梵文Tusita的音译,兜率天、兜率多等,意译妙足、知足等:六欲天之一,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一昼夜,相当於人间四百年。此天居者彻体光明,能照耀世界,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天的一部分,内院是弥勒寄居於欲界的净土
暇若归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者,死後往生於此天。
②苦行:梵文Tapas的意译,宗教修行方法之一。原意为「热」,因为印度炎热,所以宗教徒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後来引申为宗教实践的苦行。如实行自制、千方百计地自我折磨等,佛教的苦行称为头陀。
③转大*轮:对佛陀宣说佛法的比喻,「*轮」比喻佛法,「转」比喻宣说。佛转*轮,就像转轮圣王转动轮宝一样,手持轮宝,空中无碍。佛转*轮,能够消除一切邪见、疑悔、灾害。
译文
诸佛的法身以何为相呢
应当知道,简略来说法身有五种相:
一、转依为相,转灭一切障杂染分的依他起性,转得解脱一切障清净分的依他起,所以能够於法自在转现前。
二、白法所成为相,由六度圆满而得十自在圆满。这裏的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於施度圆满。业自在、生自在,由於戒度圆满。胜解自在,由於忍度圆满。愿自在,由於精进度圆满。神力自在,由於五神通所摄,由於静虑度圆满。智自在、法自在,由於般若度圆满。
三、无二为相。以有、无无二为相,由於遍计所执性的一切事物是无所有的,二空所显的圆成实相是实有的。以有为、无为无二为相,有为法是由业烦恼的造作而生起的,法身不是由业烦恼所造的,无为法能自在地示现有为相。以异性、一性无二为相,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以平等法界为所依,没有差别,无量众生各各示现等觉成佛。这裏有二个偈颂:
没有我执,所以於法界中再也没有差别的所依身,随前能证的身有别,可以假名施设有异。
种姓异、非虚、圆满、无初,无别是指无垢依说的,所以说非一非多。
四、常住为相。因为是真如清净相,本愿所依,所应作的事情没有尽期。
五、不可思议为相。於真如清净的法界,自内圆证,没有世间譬喻能够比喻,也不是世间各种寻思的所行之处。
原典
诸佛法身於何为相
应知法身略有五相:
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於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
二、白法①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业自在、生自在,由成波罗蜜多圆满故。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
三、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有为、无为无二为相,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异性、一性无二为相,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无量栢续现等觉故。此中有二颂:
我执不有故,於中无别依,随前能证别,故施设有异、
种姓异非虚,圆满无初故,无垢依无别,故非一非多。
四、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
五、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
注释
①白法:意谓白净之法,总称一切善法。一般来说,有二种白法:惭、愧,因为这二种善法,能使一切诸行光洁,所以称为白法。
译文
而且,法身的最初证得,如何是这样呢
即缘总相大乘法境的无分别智和後得智,善於修行五相,於一切地中善於积集福德智慧资粮,金刚喻定能够破灭微细的难破之障,这金刚喻定无问地脱离一切障而得转依。
而且,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呢
简略来说由五种:一、由佛国土、自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边音声自在、无见顶相自在,是由转色蕴之依而得: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这是由转受蕴之依而得;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这是由转想蕴之依而得;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这是由转行蕴之依而得: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之依而得。
而且,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呢
简略来说由三处:
一、由种种佛住依止。此中有二个偈颂:
诸佛证得五种自性喜,都是由於等证自界的缘故,声闻人远离五种自性喜,都是由於不能证此法界。所以求喜菩萨应当等证法界。
由於法界的功能无量和事成无量,法味、义德都得圆满,得到这四种自性喜,最殊胜而无过失,诸佛见法界常住,无穷无尽。
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这受用身是为成熟诸菩萨而显现的。
三、由种种变化身依止。大多是为了成熟诸声闻的缘故。
原典
复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於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①破灭敬细难破障故,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
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
略由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②、好③、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二、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④、平等⑤、观察⑥、成所作智⑦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复次,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
略由三处:
一、由种种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颂:
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⑧自界故,离喜都由不证此,故求喜者应等证。
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得喜最晦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
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
三、由种种变化身依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
注释
①金刚喻定:又称为金刚灭定、金刚三昧、首楞严定等。菩萨最後的禅定,坚利如金刚,能够伏灭徽细烦恼;《天台疏》卷上称:「金刚喻定者,十地上忍定,如全刚碎烦恼山,自不倾动,亦名首楞严定。」
②相:即佛的三十二相,又称为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士相:一、足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轮相,三、长指相,四、足跟广平相,五、手足指缦网相:六、手足柔软相,七、足趺高满相,八、腨如鹿王相,九、正立手摩膝相,十、阴藏相,十一、身广长等相,十二、毛上向相,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十四、金色相,十五、丈光相,十六、细薄皮相,十七、七处(两手、两足、两肩、颈项)隆满相,十八、两腋下隆满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二十、大直身相,二十一、肩圆好相,二十二、四十齿相,二十三、齿齐相,二十四、牙白相,二十五、师子颊相,二十六、味中得上味相,二十七、大舌相,二十八、梵声相,二十九、真青眼相,三十、牛眼睫相,三十一、顶髻相,三十二、白毛相。
③好:即八十随好,又称为八十随形好、八十种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等。佛生来容貌超越凡俗,显著特点称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之处称八十种好。
④圆镜:即大圆镜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无漏时得大圆镜智,如大圆镜一样光明,能遍映万象,丝毫不遗。
⑤平等:即平等性智,第七识末那识转无漏时得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
⑥观察:即妙观察智,转第六识意识而成妙观察智,能根据众生的根机,自在说法,教化来生。
⑦成所作智:转前五识而成成所作智,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
⑧证,《碛砂藏》本原作「种」,《藏要》本根据藏文本和《高丽藏》本改。
译文
应当知道,法身由几种佛法之所摄持呢
简略来说由六种:一、由清净,即转阿赖耶识而得法身:二、由异熟,即转有色根而得异熟智:三、由安住,转五欲行等住,而得无量智住;四、由自在,即转种种摄受业自在,而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五、由言说,转一切见闻觉知的言说戏论,而得使一切有情心喜的辩说智自在;六、由拔济,即转拔济一切灾难横祸的过失,转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应当知道,法身是由所说的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诸佛的法身应当说有异呢
应当说无异呢
因为依止、意乐、业没有区别,应当说无异。因为无量依身现等正觉,应当说有异。如说佛的法身一样,受用身也是这样,因为意乐和业没有差别,应当说无异。并不由依止身的无差别,而有无量依止差别而转。应当知道,变化身如受用身所说。
原典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
略由六种:一、由清净①,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二、由…
《摄大乘论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