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彼果智分第十一

  彼果智分第十一

  

  譯文

  這就講完了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呢

  由叁種佛身,應當知道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叁、由變化身。這裏所說的自性身,是各種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受用身是依法身,從種種諸佛衆會所顯現,在清淨佛土弘揚大乘法,使菩薩受用大乘法樂。變化身也依法身,從覩史多天宮示現死沒、受生、受世間五欲、踚城出家、往外道的處所去修各種苦行,證得無上的菩提,轉大*輪,入大涅槃。這裏有一嗢拕南頌:

  相、證得、自在、依止,以及攝持、差別、功德、甚深、念、業,以此十義說明諸佛的法身。

  原典

  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

  謂由叁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叁、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諾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覩史多天①宮現沒、受生、受欲、踚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②、證大菩提、轉大*輪③、人大涅槃故。此中說一嗢柁南頌:

  相證得自在,依止及攝持,差別德甚深,念業明諸佛。

  注釋

  ①覩史多天:梵文Tusita的音譯,兜率天、兜率多等,意譯妙足、知足等:六欲天之一,在夜摩天之上叁億二萬由旬,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此天居者徹體光明,能照耀世界,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欲界天的一部分,內院是彌勒寄居於欲界的淨土

  暇若歸依彌勒並稱念其名號者,死後往生於此天。

  ②苦行:梵文Tapas的意譯,宗教修行方法之一。原意爲「熱」,因爲印度炎熱,所以宗教徒把受熱作爲苦行的主要手段,後來引申爲宗教實踐的苦行。如實行自製、千方百計地自我折磨等,佛教的苦行稱爲頭陀。

  ③轉大*輪:對佛陀宣說佛法的比喻,「*輪」比喻佛法,「轉」比喻宣說。佛轉*輪,就像轉輪聖王轉動輪寶一樣,手持輪寶,空中無礙。佛轉*輪,能夠消除一切邪見、疑悔、災害。

  譯文

  諸佛的法身以何爲相呢

  應當知道,簡略來說法身有五種相:

  一、轉依爲相,轉滅一切障雜染分的依他起性,轉得解脫一切障清淨分的依他起,所以能夠於法自在轉現前。

  二、白法所成爲相,由六度圓滿而得十自在圓滿。這裏的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由於施度圓滿。業自在、生自在,由於戒度圓滿。勝解自在,由於忍度圓滿。願自在,由於精進度圓滿。神力自在,由於五神通所攝,由於靜慮度圓滿。智自在、法自在,由於般若度圓滿。

  叁、無二爲相。以有、無無二爲相,由於遍計所執性的一切事物是無所有的,二空所顯的圓成實相是實有的。以有爲、無爲無二爲相,有爲法是由業煩惱的造作而生起的,法身不是由業煩惱所造的,無爲法能自在地示現有爲相。以異性、一性無二爲相,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以平等法界爲所依,沒有差別,無量衆生各各示現等覺成佛。這裏有二個偈頌:

  沒有我執,所以於法界中再也沒有差別的所依身,隨前能證的身有別,可以假名施設有異。

  種姓異、非虛、圓滿、無初,無別是指無垢依說的,所以說非一非多。

  四、常住爲相。因爲是真如清淨相,本願所依,所應作的事情沒有盡期。

  五、不可思議爲相。於真如清淨的法界,自內圓證,沒有世間譬喻能夠比喻,也不是世間各種尋思的所行之處。

  原典

  諸佛法身於何爲相

  應知法身略有五相:

  一、轉依爲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

  二、白法①所成爲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成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

  叁、無二爲相。謂有、無無二爲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空所顯相是實有故。有爲、無爲無二爲相,由業煩惱非所爲故,自在示現有爲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爲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栢續現等覺故。此中有二頌:

  我執不有故,於中無別依,隨前能證別,故施設有異、

  種姓異非虛,圓滿無初故,無垢依無別,故非一非多。

  四、常住爲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五、不可思議爲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注釋

  ①白法:意謂白淨之法,總稱一切善法。一般來說,有二種白法:慚、愧,因爲這二種善法,能使一切諸行光潔,所以稱爲白法。

  譯文

  而且,法身的最初證得,如何是這樣呢

  即緣總相大乘法境的無分別智和後得智,善於修行五相,於一切地中善於積集福德智慧資糧,金剛喻定能夠破滅微細的難破之障,這金剛喻定無問地脫離一切障而得轉依。

  而且,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呢

  簡略來說由五種:一、由佛國土、自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邊音聲自在、無見頂相自在,是由轉色蘊之依而得: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這是由轉受蘊之依而得;叁、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這是由轉想蘊之依而得;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這是由轉行蘊之依而得: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之依而得。

  而且,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呢

  簡略來說由叁處:

  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個偈頌:

  諸佛證得五種自性喜,都是由於等證自界的緣故,聲聞人遠離五種自性喜,都是由於不能證此法界。所以求喜菩薩應當等證法界。

  由於法界的功能無量和事成無量,法味、義德都得圓滿,得到這四種自性喜,最殊勝而無過失,諸佛見法界常住,無窮無盡。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這受用身是爲成熟諸菩薩而顯現的。

  叁、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大多是爲了成熟諸聲聞的緣故。

  原典

  複次,雲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

  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於一切地善集資糧,金剛喻定①破滅敬細難破障故,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

  複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

  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②、好③、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二、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④、平等⑤、觀察⑥、成所作智⑦自在,由轉識蘊依故。

  複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

  略由叁處:

  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⑧自界故,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等證。

  由能無量及事成,法味義德俱圓滿,得喜最晦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

  叁、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聲聞等故。

  注釋

  ①金剛喻定:又稱爲金剛滅定、金剛叁昧、首楞嚴定等。菩薩最後的禅定,堅利如金剛,能夠伏滅徽細煩惱;《天臺疏》卷上稱:「金剛喻定者,十地上忍定,如全剛碎煩惱山,自不傾動,亦名首楞嚴定。」

  ②相:即佛的叁十二相,又稱爲叁十二大人相、叁十二大士相:一、足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輪相,叁、長指相,四、足跟廣平相,五、手足指缦網相:六、手足柔軟相,七、足趺高滿相,八、腨如鹿王相,九、正立手摩膝相,十、陰藏相,十一、身廣長等相,十二、毛上向相,十叁、一一孔一毛生相,十四、金色相,十五、丈光相,十六、細薄皮相,十七、七處(兩手、兩足、兩肩、頸項)隆滿相,十八、兩腋下隆滿相,十九、上身如獅子相,二十、大直身相,二十一、肩圓好相,二十二、四十齒相,二十叁、齒齊相,二十四、牙白相,二十五、師子頰相,二十六、味中得上味相,二十七、大舌相,二十八、梵聲相,二十九、真青眼相,叁十、牛眼睫相,叁十一、頂髻相,叁十二、白毛相。

  ③好:即八十隨好,又稱爲八十隨形好、八十種好、八十微妙種好、八十種小相等。佛生來容貌超越凡俗,顯著特點稱叁十二相,微細隱密難見之處稱八十種好。

  ④圓鏡:即大圓鏡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無漏時得大圓鏡智,如大圓鏡一樣光明,能遍映萬象,絲毫不遺。

  ⑤平等:即平等性智,第七識末那識轉無漏時得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度一切衆生。

  ⑥觀察:即妙觀察智,轉第六識意識而成妙觀察智,能根據衆生的根機,自在說法,教化來生。

  ⑦成所作智:轉前五識而成成所作智,能於十方以身、口、意叁業爲衆生行善。

  ⑧證,《碛砂藏》本原作「種」,《藏要》本根據藏文本和《高麗藏》本改。

  譯文

  應當知道,法身由幾種佛法之所攝持呢

  簡略來說由六種:一、由清淨,即轉阿賴耶識而得法身:二、由異熟,即轉有色根而得異熟智:叁、由安住,轉五欲行等住,而得無量智住;四、由自在,即轉種種攝受業自在,而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五、由言說,轉一切見聞覺知的言說戲論,而得使一切有情心喜的辯說智自在;六、由拔濟,即轉拔濟一切災難橫禍的過失,轉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應當知道,法身是由所說的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諸佛的法身應當說有異呢

  應當說無異呢

  因爲依止、意樂、業沒有區別,應當說無異。因爲無量依身現等正覺,應當說有異。如說佛的法身一樣,受用身也是這樣,因爲意樂和業沒有差別,應當說無異。並不由依止身的無差別,而有無量依止差別而轉。應當知道,變化身如受用身所說。

  原典

  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

  略由六種:一、由清淨①,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二、由…

《攝大乘論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