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熱智故;叁、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諸佛法身當言有異
當言無異
依止、意樂、業無別故,常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
注釋
①清淨,《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語作清淨佛法,陳本同,與二釋合。」
譯文
應當知道,法身有幾德相應呢
即最清淨的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诤、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叁十二大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叁不護、叁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這裏有多個偈頌:
憐憫諸有情衆生,起和合意樂,起遠離意樂,常不舍意樂,利樂意樂。對於具有這憐憫有情的四意樂者,我要歸依敬禮。
解脫一切障礙,牟尼勝於世間,智慧周逼存在於一切所知的對象,對於這樣的心解脫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能夠滅除諸有情衆生的一切惑而無余,害滅有情衆生的煩惱,對有染汙煩惱的有情衆生常起憐愍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無功用(自然能知一切境界)、無執著、無障礙,常在寂滅定中,對於一切問難都能解釋,對於這樣的智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對於所依(契經等教法)、能依(所表達的義)的所說,言及智的能說,對於具有這無礙慧常常善說妙法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爲了軟化有情衆生,而現神通:知其言,知其心行,知其往昔過去生中因緣,知其未來世的因果,知其出離煩惱,對於這樣的善教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諸有情衆生見到世尊,都能審知他是善士,雖然是暫時一見,便産生深刻的淨信,對於這樣的開導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攝受住持壽命,舍棄壽命,現化並變易,等持清淨,智清淨,通達自在,對於隨順證得這四清淨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方便、歸依、清淨,及大乘法出離,魔王於此诳惑衆生,對於這摧魔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能說智、能說斷、能說出離、能說能障礙法,佛以這自利、利他的四無所畏說一切法,對於這非其余外道聽能製伏的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如來處於大衆中說法,能伏他人的譏說,遠離愛、恚二種雜染,無護無忘失,對於這攝禦徒衆的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佛普遍於一切行住中,無非是大圓鏡智之事,對於一切時中普遍知道真實意義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佛使諸有情衆生得到利益和安樂,所作不會錯過時機,所作的一切,永遠沒有虛勞,對於這位無忘失者——佛陀,我要歸依敬禮。
佛於晝叁時夜叁時中,常六返觀察一切世間,心與大悲相應,對於佛這種利益安樂有情衆生的意樂,我要歸依敬禮。
佛由行並由證,由智並由業,在一切大、小二乘當中,佛是最勝者,我要向他歸依敬禮。
佛由妙智,叁身圓滿至得,具足功德相`的大菩提果,於一切處的世間中,對於其他人的疑惑,佛都能斷除,我要向他歸依敬禮。
諸佛的法身與此等功德相應,又與所余的自性、因、果、業、相應、轉等六種功德相應,所以應當知道,諸佛的法身有無上功德。這裏有二個偈頌:
世尊成就真實不虛的勝義,修一切地中的因行,都能超出的時候,就成爲法身,一直到諸有情衆生的最上首,解脫諸有情衆生。
佛身與無盡無等的功德相應,如來現起變化身,世間及大集衆會中的菩薩,都可以見到,佛的自性身,不是人、天等所能知見的。
原典
應加法身幾德相應
謂最清淨四無量①、解脫②、勝處③、徧處④、無诤、願智、四無礙解⑤、六神通、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二不護、叁念住⑥、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此中有多頌:
憐愍諸有情,起和合迷離,常不舍利樂,四意樂歸禮。
解脫一切障,牟尼⑦勝世閑,智周循所知,心解脫歸禮。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
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於一切問難,能解釋歸禮。
於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
爲彼諸有情,故現知言行,往來及出離,善教者歸禮。
諸襲生見尊,皆審知善士,暫見使深信,開導者歸禮。
攝受住持舍,現化及變易,等待智自在,隨證得歸禮。
方便歸依淨,及大乘出離,於此诳求生,摧魔者歸禮。
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自他利非余,外道伏歸禮。
處衆能伏說,迷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禦隸歸禮。
循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一切時偏知,實義者歸禮。
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
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閑,與大悲相應,利樂意歸禮,
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於一切二乘,最勝者歸禮。
由叁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處他疑,皆能斷歸禮。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複與所余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一切地皆出,至諸求生上,解脫諸有清,
無盡無等德,相應現世閑,及襲會可見,非見人天等。
注釋
①四無量:全稱四無量心、四等心、四梵住、四梵堂等。佛、菩薩爲普度無量衆生而應具有的四種精神: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②解脫:即八解脫,又稱爲八背舍、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舍。淨背舍,身作證,是第叁背舍。空無邊處背舍,相當於四無色定的空無邊處定,這是第四背舍。識無邊處背舍,相當於識無邊處定,這是第五背舍。第六無所有處背舍,相當於無所有處定。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背舍,相當於非想非非想處定。第八滅受想定背舍,受、想皆滅,相當於滅盡定。
③勝處:即八勝處,又稱爲八除入、八除處。是通過對欲界色的觀想而斷除貪心的八種禅定。「勝處」意謂製勝煩惱以引起佛教認識的所依處。一、內有色相觀外色少勝處,二、內有色相觀外色多勝處,叁、內無色相觀外色少勝處,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後四勝處,指內身的色想均已舍離,各自通過觀外界的青、黃、赤、白四色,以斷滅對淨色的貪愛。
④徧處:即十遍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
⑤四無礙解:又稱爲四無礙智、四無礙辯,菩薩說法的智辯。一、法無礙,對於名、句:又身所诠教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诠義理無礙;叁、辭無礙,對諸方言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稱爲辯說無礙,由於前叁種智慧,爲衆生樂說自在。
⑥叁念住:佛之大悲,攝化衆生,常住於叁種念:第一念住,來生信佛,佛也不生喜心,常安住於正念衛智;第二念住,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第叁念住,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感,常安住於正念正智。
⑦牟尼:梵文Muni的音譯,釋迪牟尼佛之略,意謂聖人。
譯文
而且,諸佛的法身,甚深最甚深,這種甚深相雲何可見呢
這裏有多個偈頌:
佛以無生爲生,又以無住爲住:佛不以功用而作一切利樂有情之事,以第四食爲食。
一切諸佛,都無別異,法身無量,無數無量諸佛,同做一種利樂有情的事業;諸佛變化身所作事業,是不堅業,而受用身的業是堅住的業,諸佛都具叁身。
能現等覺的人、所現等覺的法,都是非有,一切覺者,又是非無。一一念中有無量世界,從有清淨法界非有一切染汙上顯現。
佛是非染非離染的,由於染欲而得出離,了知欲而無欲,悟入欲就是法性真如。
諸佛超過有漏的各種取蘊,安住於各蘊之中:與那涅槃非一非異,不舍五蘊而常住於善寂的涅槃。
各種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一樣:我已作、我現作、我當作利他之事,佛沒有這樣的思念。
衆生有罪業障,所以不現見於佛,如破器不能現起月影一樣。佛的法身普遍充滿各種世間,是由於法光如日一般。
或者有時現等正覺,或者有時涅槃,如火一樣有時燃燒有時熄滅。這種入涅槃的佛,未曾非有,因諸佛的法身是永恒的。
佛於非聖法中安住於聖法中,於人趣及惡趣中,在非梵行法中,佛於最勝自體住 。
佛的後得智遏一切處行,無分別智也不是行於一處,於一切身中示現受生,佛身非俗人六根所行。
菩薩對於煩惱來說,只是伏而不滅,如毒蛇害人而被咒力所害,從留惑至斷盡惑,證得佛的一切智。
通達煩惱而成覺分,生死即涅槃。因爲具有偉大的方便,諸佛的妙用,是不可思議的。
應當知道,上文所說甚深有十二種:生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澡、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原典
複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雲何可見
此中有多頌:
佛無生爲生,亦無住爲住,諸事無功用,第四食①爲食。
無異亦無量,無數量一業,不堅業堅業,諸佛具叁身。
現等覺非有,一切覺非無,一一念無量,有非有所顯。
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
諸佛過諸蘊,妥住諸蘊中,與彼非一異,不舍而善寂。
諸佛串相雜,猶如大海水,我巳現當作,他利無是思。
衆生罪不現,…
《攝大乘論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