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所知依分第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和滅盡定之間的差別,這都會成爲過失。

  如果沒有第七識末那識,生於無想天的衆生就不會有我執,這就會造成過失。我執就不會在善、不善、無記心中永遠跟隨追逐衆生。如果沒有第七末那識,就不會有不共無明及「五同法喻」二者的存在。

  如果沒有第七末那識,訓釋詞「思量」、無想定及滅盡定之間的差別、生於無想天的衆生還有我執,這叁個道理就不能成立,就與聖教相違。如果沒有第七末郡識,所有地方的我執部不應該有。

  心本來應當領悟佛教真理,但是經常發生障礙,其障礙在善、不善、無記「一切分」的心中部可以通行,這就是不共無明。

  原典

  複次,雲何得知有染汙意①

  謂此若無,不共無明②則不得有,哎過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

  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③故。又訓釋詞亦不得有,成過失故。又無想定④與滅盡定⑤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

  又無想天⑥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成過失故。於中若無我執⑦、我慢。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⑧心中。若不爾者,唯不善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⑨煩惱現行,非善、無記。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現行,無此過失。

  此中頌曰:

  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⑩,無皆成過失

  無想生應無,我執轉成過,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

  離染意無有,二叁成相違,⑾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

  真義心當生,常能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

  注釋

  ①染汙意:即第七識末那識(Manas-vijnana),因爲第七識是染汙的根本,與我癡 、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俱起,緣阿賴耶識的見分而生我執。

  ②不共無明:無明有二,與貪、瞋、癡、慢、疑、惡見共起的無明,是相應無明;無明獨起,稱爲不共無明,亦稱獨頭無明。不共無明分爲二種:恒行不共、獨行不共。只與第七識末那識相應,而不與其他識相應的無明,稱爲恒行不共。與第六識相應,而不與第七識相應的無明,稱爲獨行不共。獨行不共無明又分爲二種:主獨行和非主獨行。與二十隨煩惱不相應的獨行不共無明,稱爲主獨行無明。與二十隨煩惱相應的獨行不共無明,稱爲非主獨行無明。主獨行無明,見道折斷。非主獨行,修道折斷

  ③俱有依:同時有依之義,又稱爲俱有根,《成唯識論》卷四稱:「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阙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聖教唯說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順故,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育二種,謂七、八識,隨阙一種,必不轉故。雖五識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聖教唯說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轉識攝,近相順故。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故。如伽他說,阿賴耶爲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余轉識得生。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恒與末那俱時轉故,又說藏識恒依染汙,此即末那。」

  ④無想定:外道修的一種禅定,誤信色界第四禅無想天之果報爲真悟境,雖已消滅前六識,仍有染汙。

  ⑤滅盡定:又作滅受想定、滅盡叁昧。心不相應行法之一。即滅盡心、心所而住於無心位之定。與無想定並稱二無心定,然無想定爲異生凡夫所得,此定則爲佛及俱解脫之阿羅漢迷離定障所得,即以現法涅槃之勝解力而修入者。

  ⑥無想天:無想有情衆生所居住的天處,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認爲無想天是第四禅的廣果天,上座部認爲廣果天以上是無想天。住在無想天的有情衆生,仍有染汙,仍有我執、我慢。

  ⑦我執:又稱爲人執、我見等,梵文Atma-graha的意譯,即主張有我的見解或主張,由於我執力而産生各種煩惱,使有情衆生在叁界輪回,得不列解脫。

  ⑧無記:梵文Avyakrta的意譯,「記」意謂判斷、斷定之義,不可斷爲善,也不可斷爲惡,非善非惡的屬性是無記性。分爲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二種,

  ⑨我所:我所有之略,自身爲我,身外萬物爲我所有,簡稱爲我所。

  ⑩訓詞二定別,據《藏要》本校注,藏文本中此二語互倒,真谛譯本與此相同。

  ⑾以上二句,《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二句雲:若無染汙意,應無二違叁。今譯文晦。」

  譯文

  第七識末那識是染汙的,其屬性是有覆無記,經常與薩迦耶見、我愛、我慢、無明四種煩惱相應而起。如色界、無色界這二界所纏系的煩惱,其屬性是有覆無記,爲奢摩他所攝藏。第七識末耶識,四煩惱永遠伴隨追逐它,因爲它的行相微細,四煩惱的行相也就微細了。

  倒數第叁是心體,假若離開阿賴耶識,沒有別的心體可得。所以,以阿賴耶識爲心體,因爲阿賴耶識可以含藏種子,第七識和前六識都隨之而生起。爲什麼又稱爲心呢

  因爲由萬事萬物熏習而成的種子積聚在阿賴耶識之中。

  而且,爲什麼在聲聞乘中,不把心稱爲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呢

  因爲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之境非常深細。爲什麼呢

  因爲聲聞乘只求自身的解脫,不希求無所不知的一切境智。所以,對聲聞乘人來說,雖然對他們不說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他們仍然可以成就小乘佛教的智慧,可以獲得自身的解脫,所以對聲聞乘人不說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假若諸菩薩,他們肯定要希求一切境智,所以佛要對他們講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如果沒有這種智慧,就不能證得成佛的一切智智。

  原典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①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②二纏煩惱,是其行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爲奢摩他③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敞細隨逐故。

  心體第叁,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爲心體,由此爲種子,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④種子所積集故。

  複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

  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

  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⑤處轉,是故於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⑥成就⑦,故不爲說。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爲說。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⑧。

  注釋

  ①有覆無記:隱蔽自心障礙修習佛道的一種無記心。《成唯識論》卷五稱:「障礙聖道,隱蔽自心。」所以稱爲有覆。第七識末那識的屬性是有覆無記,因其性染汙而非善非惡。

  ②色、無色:即色界和無色界、色界泣於欲界之上,在此居住的有情衆生,已離食、淫二欲,這襄的宮殿和有情衆生仍然離不開色(物質),所以稱爲色界,包括四禅十七天。無色界在色界之上,在此居住的有情衆生已無形色,依衆同分(使衆生得同樣果報之因,相當於共性)和命根(相當於壽命)而得相續。

  ③奢摩他:梵文Samatna的音譯,意譯爲止,意謂禅定。

  ④熏習:前七識現行對阿賴耶識的連續熏染影響作用,形成阿賴耶的種子,能熏前七識和所熏第八識各有四義。所熏四義如下: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能熏四義如下:有土滅、有勝用、有增滅、與所熏和合而轉。

  ⑤智:梵文Jnana的意譯,音譯闍那、若那,意謂對事理的決斷。《大乘義章》卷九稱:「慧心安法,名之爲忍。於智決斷,說之焉智。」

  ⑥解脫:梵文Vimukta的意譯,意謂擺脫塵世煩惱業障的系縛而得自由,已經斷除業報輪回,與涅槃義相通。《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 「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

  ⑦以上二句,《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語雲:由智得成,故解脫成就、陳、隋本同。」

  ⑧一切智智:梵文Sarvajna的意譯,音譯薩婆若那,意謂一切智,一切智智是佛特有的智中之智。

  譯文

  而且,在聲聞乘的經典中,也已經以不同的密意說到阿賴耶識,如《增一阿含經》說:「塵世間的有情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衆生因爲愛、樂、欣、憙阿賴耶識,使之不得解脫。爲了斷除阿賴耶識,佛陀在演說正法的時候,有情衆生都恭恭敬敬地聽取佛的教誨,安住於希求解脫之心,隨順佛的教誨而修行。這樣奇異罕見的正法,只有佛出世以後,才能出現於世間。如在聲聞乘的經典《如來出現四德經》中,佛已經以這種不同的密意方式說明阿賴耶識。在大衆部的阿笈摩中,也已經以各種不同的密意,說阿賴耶識稱爲根本識,就像樹依根一樣。在化地部中,也已經以各種不同的密意,說阿賴耶識稱爲窮生死蘊。有的處所(如無色界)有時(如修練無想定生無想天的時候)可以看到色法和心法的間斷,並不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有間斷。

  這樣的所知依,據說以阿賴耶識爲性,以阿陀那識爲性,以心爲性,以阿賴耶爲性,以根本識爲性,以窮生死蘊爲性等。由此不同的門類,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原典

  複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①說:「世間②衆生③,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④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⑤時,恭敬攝耳,仕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閑。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⑥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衆部⑦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⑧,如樹依根。化地部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⑩。有處有時見色⑾、心⑿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爲性,阿陀耶識爲性,心爲性,阿賴耶爲性,根本識爲性,窮生死蘊爲性等⒀。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⒁。

  ①增壹阿笈摩:梵文Ekottarikagama的意、音合譯,即《增一阿含經》,北傳佛教的四阿含之一,相當於南傳佛教的《增支部》…

《攝大乘論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