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和灭尽定之间的差别,这都会成为过失。

  如果没有第七识末那识,生於无想天的众生就不会有我执,这就会造成过失。我执就不会在善、不善、无记心中永远跟随追逐众生。如果没有第七末那识,就不会有不共无明及「五同法喻」二者的存在。

  如果没有第七末那识,训释词「思量」、无想定及灭尽定之间的差别、生於无想天的众生还有我执,这三个道理就不能成立,就与圣教相违。如果没有第七末郡识,所有地方的我执部不应该有。

  心本来应当领悟佛教真理,但是经常发生障碍,其障碍在善、不善、无记「一切分」的心中部可以通行,这就是不共无明。

  原典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①

  谓此若无,不共无明②则不得有,哎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

  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③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④与灭尽定⑤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又无想天⑥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於中若无我执⑦、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⑧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⑨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训词二定别⑩,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二三成相违,⑾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注释

  ①染污意:即第七识末那识(Manas-vijnana),因为第七识是染污的根本,与我痴 、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俱起,缘阿赖耶识的见分而生我执。

  ②不共无明:无明有二,与贪、瞋、痴、慢、疑、恶见共起的无明,是相应无明;无明独起,称为不共无明,亦称独头无明。不共无明分为二种:恒行不共、独行不共。只与第七识末那识相应,而不与其他识相应的无明,称为恒行不共。与第六识相应,而不与第七识相应的无明,称为独行不共。独行不共无明又分为二种:主独行和非主独行。与二十随烦恼不相应的独行不共无明,称为主独行无明。与二十随烦恼相应的独行不共无明,称为非主独行无明。主独行无明,见道折断。非主独行,修道折断

  ③俱有依:同时有依之义,又称为俱有根,《成唯识论》卷四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育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

  ④无想定:外道修的一种禅定,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虽已消灭前六识,仍有染污。

  ⑤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心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而住於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迷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

  ⑥无想天:无想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天处,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认为无想天是第四禅的广果天,上座部认为广果天以上是无想天。住在无想天的有情众生,仍有染污,仍有我执、我慢。

  ⑦我执:又称为人执、我见等,梵文Atma-graha的意译,即主张有我的见解或主张,由於我执力而产生各种烦恼,使有情众生在三界轮回,得不列解脱。

  ⑧无记:梵文Avyakrta的意译,「记」意谓判断、断定之义,不可断为善,也不可断为恶,非善非恶的属性是无记性。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二种,

  ⑨我所: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身外万物为我所有,简称为我所。

  ⑩训词二定别,据《藏要》本校注,藏文本中此二语互倒,真谛译本与此相同。

  ⑾以上二句,《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句云:若无染污意,应无二违三。今译文晦。」

  译文

  第七识末那识是染污的,其属性是有覆无记,经常与萨迦耶见、我爱、我慢、无明四种烦恼相应而起。如色界、无色界这二界所缠系的烦恼,其属性是有覆无记,为奢摩他所摄藏。第七识末耶识,四烦恼永远伴随追逐它,因为它的行相微细,四烦恼的行相也就微细了。

  倒数第三是心体,假若离开阿赖耶识,没有别的心体可得。所以,以阿赖耶识为心体,因为阿赖耶识可以含藏种子,第七识和前六识都随之而生起。为什么又称为心呢

  因为由万事万物熏习而成的种子积聚在阿赖耶识之中。

  而且,为什么在声闻乘中,不把心称为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呢

  因为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之境非常深细。为什么呢

  因为声闻乘只求自身的解脱,不希求无所不知的一切境智。所以,对声闻乘人来说,虽然对他们不说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他们仍然可以成就小乘佛教的智慧,可以获得自身的解脱,所以对声闻乘人不说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假若诸菩萨,他们肯定要希求一切境智,所以佛要对他们讲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如果没有这种智慧,就不能证得成佛的一切智智。

  原典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①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②二缠烦恼,是其行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③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敞细随逐故。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④种子所积集故。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

  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

  由诸声闻,不於一切境智⑤处转,是故於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⑥成就⑦,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於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⑧。

  注释

  ①有覆无记:隐蔽自心障碍修习佛道的一种无记心。《成唯识论》卷五称:「障碍圣道,隐蔽自心。」所以称为有覆。第七识末那识的属性是有覆无记,因其性染污而非善非恶。

  ②色、无色:即色界和无色界、色界泣於欲界之上,在此居住的有情众生,已离食、淫二欲,这襄的宫殿和有情众生仍然离不开色(物质),所以称为色界,包括四禅十七天。无色界在色界之上,在此居住的有情众生已无形色,依众同分(使众生得同样果报之因,相当於共性)和命根(相当於寿命)而得相续。

  ③奢摩他:梵文Samatna的音译,意译为止,意谓禅定。

  ④熏习:前七识现行对阿赖耶识的连续熏染影响作用,形成阿赖耶的种子,能熏前七识和所熏第八识各有四义。所熏四义如下: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能熏四义如下:有土灭、有胜用、有增灭、与所熏和合而转。

  ⑤智:梵文Jnana的意译,音译闍那、若那,意谓对事理的决断。《大乘义章》卷九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於智决断,说之焉智。」

  ⑥解脱:梵文Vimukta的意译,意谓摆脱尘世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得自由,已经断除业报轮回,与涅槃义相通。《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 「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

  ⑦以上二句,《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云:由智得成,故解脱成就、陈、隋本同。」

  ⑧一切智智:梵文Sarvajna的意译,音译萨婆若那,意谓一切智,一切智智是佛特有的智中之智。

  译文

  而且,在声闻乘的经典中,也已经以不同的密意说到阿赖耶识,如《增一阿含经》说:「尘世间的有情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憙阿赖耶。」众生因为爱、乐、欣、憙阿赖耶识,使之不得解脱。为了断除阿赖耶识,佛陀在演说正法的时候,有情众生都恭恭敬敬地听取佛的教诲,安住於希求解脱之心,随顺佛的教诲而修行。这样奇异罕见的正法,只有佛出世以後,才能出现於世间。如在声闻乘的经典《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已经以这种不同的密意方式说明阿赖耶识。在大众部的阿笈摩中,也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密意,说阿赖耶识称为根本识,就像树依根一样。在化地部中,也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密意,说阿赖耶识称为穷生死蕴。有的处所(如无色界)有时(如修练无想定生无想天的时候)可以看到色法和心法的间断,并不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有间断。

  这样的所知依,据说以阿赖耶识为性,以阿陀那识为性,以心为性,以阿赖耶为性,以根本识为性,以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不同的门类,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原典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①说:「世间②众生③,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憙阿赖耶。」④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⑤时,恭敬摄耳,仕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闲。於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⑥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於大众部⑦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⑧,如树依根。化地部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⑩。有处有时见色⑾、心⑿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耶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⒀。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⒁。

  ①增壹阿笈摩:梵文Ekottarikagama的意、音合译,即《增一阿含经》,北传佛教的四阿含之一,相当於南传佛教的《增支部》…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