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依分第二

  

  译文

  在以十处说明大乘法的殊胜当中,首先讲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佛世尊在什么地方说过阿赖耶识的识体称为阿赖耶识呢

  薄伽梵在《阿昆达磨大乘经》的偈颂这样说过:「自无始以来之界,一切事物都依赖它,因此就有了生死流转的各趣界,和清净涅槃的证得。」

  就在这《阿昆达磨大乘经》中,又有一个偈颂这样说:「因为摄藏一切种子识,所以称为阿赖耶识,世尊要对这些利根的菩萨开示。」以上已引阿笈摩进行论证,又为什么说此识称为阿赖耶识呢

  因一切有生的有为诸法即杂染品法,摄藏於阿赖耶识之中,为阿赖耶识的果性。而且,在这阿赖耶识摄藏一切杂染法的关系中,阿赖耶识是杂染法的因性,所以称为阿赖耶识。或者说因为各类有情众生执著阿赖耶识为自我,所以称为阿赖耶识。

  原典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

  谓薄伽梵於《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①中说:「无始时来界②,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③,及涅槃证得。」

  即於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④,一切种子识⑤,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如是且引阿笈摩⑥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⑦,於此摄藏为果性故。义即此识,於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行情摄藏此识为自我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注释

  ①伽陀:梵文Gatha的音译,意译为偈,即佛经中的诗体;

   ②界:梵文Dhatu的意译,音译驮都。有六义:㈠差别义,意谓事物之间,彼此差别而无混滥;㈡性义,意谓事物的体性;㈢因义,意谓产生其他事物的原因;㈣种族义,此指事物种族,如一山中有金、银、钢、铁等族;㈤持义,意谓事物各自维持自己的体相;㈥语根之义,总称语根、语干为界。此中用第三义。

  ③诸趣:即六趣,又称为六道:天、人、阿修罗(Asura,一种恶神)、畜生、饿鬼、地狱。

  ④法:梵文Dharma的意译,音译达磨、达摩等。《成唯识论》卷一称:「法谓轨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对此解释如下:「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一般来说有二解:㈠佛的教法称为佛法;㈡一切事物或现象,如色法、心法等。此中用第二解。

  ⑤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的异名之一,因为阿赖耶识含有产生一切事物的种子,所以称为一切种子识。

  ⑥阿笈摩:梵文Agama的音译,意谓口传。因为佛的教诲,最初没有写成文字,靠师徒口授相传,所以佛教往往以阿笈摩代称佛经。

  ⑦杂染晶法:即蕴、处、界等一切有为法,因为它们是惑业所产生的染污法,所以称为杂染品法。

  ⑧我:梵文Atman的意译,音译阿特曼,大体上相当於起主宰作用的灵魂。佛教主张无我,把承认有我者视为颠倒错误的认识,称为外道。

  译文

  而且,阿赖耶识又称为阿陀那识。此中所提到的阿笈摩,就如《解深密经》所说:「阿陀那识的道理,非常深奥,非常难懂,一切种子就如瀑流那样连续不断,我对於凡夫二乘愚者不开示演讲这一切种子识,害怕他们虚妄分别而增加我执。」为什么说阿赖耶识又称为阿陀那识呢

  因为阿赖耶识能够执受一切有色根,一切有色根的自体都取阿赖耶识为其所依。为什么呢

  因为有色诸根由於阿赖耶识的执受,使之不至於丧失破坏,尽形寿随从本识的存在而转起。前一生命结束,这相续的阿陀那识正要产生新生命体的时候,阿陀那识摄取那个生命体,执受名色自体,所以说阿赖耶识又称为阿陀那识。

  阿赖耶识又称为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这里所说的「意」有二种:第一、意是给等无间缘作所依止的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的依止;第二、染污的意,永远与四种烦恼相应而起:一、萨迦耶见,二、我慢,三、我爱,四、无明,这就是识的杂染所依。前六识又由依第一等无间意为所依止而生,由第二染污意而成为杂染。是因有了别境的意思,因为有平等而无问的意思,又有思量的意思,所以意分为二种。

  原典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耶识①。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②说:「阿陀邪识甚深细,一切种子③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执受一切有色根④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⑤,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於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耶识。

  此亦名心⑥,如世尊说:「心、意⑦、识⑧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闲缘⑨所依止⑩性,无閒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⑾意,与四烦恼⑿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⒀,二者、我慢⒁,三者、我爱⒂,四者、无明⒃,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⒄,第二维染。厂别境义故⒅,等无闲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注释

  ①阿陀那识:阿陀那是梵文Adana的音译,意译执持,即执取维持善、恶之因及有情来生的身体,使之不被破坏。

  ②解深密经:梵文SandhinirmocanavYunasutra的意译,唯识士不所依据的二八经之一,唐·玄奘译,共五卷八品。同本异译有:南朝末·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一卷。

  ③种子:梵文Bija的意译,阿赖耶识中产生各种事物的功能。种子的来源有二:一是本有;二是新熏。能够变现山河大地等人们共同依存客观环境的种子,称为共相种子;变现个体自性差别的种子,称为自相种子。变现烦恼的种子,称为有漏种子;不能变现烦恼的种子,称为无漏种子。

  ④有色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与无色的意根相对应。

  ⑤执受,据《藏要》本校注,藏文本为执持:

  ⑥心:有五义:㈠梵文Citta的意译:音译质多、质多耶、质帝等。此指精神现象的心法;㈡阿赖耶识的异名之一,意谓集起,因为阿赖耶识中聚集著很多种子,所以能够生起各种事物;㈢与心所法相对的心王;㈣坚实心,又称为自性清净心,是如来藏、真如的异名,因为此心坚固真实,不生不灭,所以称为坚实心;㈤肉团心,梵文Hrdaya的意译,音译干栗驮、汉栗太、纥利陀耶等,身中的五脏心。

  ⑦意:此指第七识末那识,因为末那是梵文Manas的音译,意译为意。

  ⑧识 :梵文vijnana的意译,此指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⑨等无闲缘:前念消灭,後念生起,前念为後念起开导作用,前念与後念一致相等,中无间隔,所以称为等无间缘。

  ⑩依止: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永不脱离。

  ⑾染污:烦恼异名,因为烦恼染污圆觉真性,使之不得悟入。

  ⑿烦恼:梵文Klesa的意译,又称为惑,扰乱有情众生的身心,使之迷惑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称为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侨是小随烦恼。无惭、无愧是中随烦恼。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是大随烦恼。

  ⒀萨迦耶见:梵文Satkayadarsana的音、意合译,意译身见、我见。一切错误的见解都由此而生,有烦恼则有此见。《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萨迦耶见

  谓於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萨为败坏义,迦耶谓和合积聚义……无常、积集,是中无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⒁我慢:梵文Asmimana的意译,总以为自己高超,轻视别人。第六识的我慢粗显,第七识的我慢微细难知。

  ⒂我爱:六根本烦恼之一,即我贪。对於妄执的我,深为爱著,这就是所谓的自爱心。第七识常向第八识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称:「我爱者,谓我贪,於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圆觉经》称:「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⒃无明:梵文Avidya的意译,又称为痴。十二因缘之首,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对四谛、三宝、业果轮回等佛教真理愚昧无知。一切有情众生因为无明,而起虚妄分别,误认世俗世界实有;

  ⒄识复由彼第一依生:阿赖耶识是前六识维染法的所依。杂染法包括有漏(有烦恼)法的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非善非恶) 。

  ⒅了别境义故:前六识的功能是了解辨别外境(客观事物)。

  译文

  而且,怎么知道有染污意第七识末那识呢

  假若没有第七识的话,就不会有不共无明,这就成为过失了。而且,假若没有第七识,第六识以五识为同法喻也不会有,这也会成为过失。为什么呢

  因为前五识必须有眼等五根作为俱有依。而且,假若没有第七识,在训释名词时,「心、意、识三」,意就没有内容了,这就成为过失。而且,假若没有第七识,无想定和灭尽定就没有差别了,这样就会造成过失。而且,因为无想定是染意末那识所显的,而不是灭尽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二种禅定就应没有区别了。

  又,假若没有我执、我慢,在无想天的一期生命中,应当是没有染污的意思,这就会造成过失。又,有漏位的有情众生,在一切时中,不管是善、不善或无记心,都会有我执现行。假若没有第七识的话,只有不善心生起的时候,才会有那种我执相应,所以有我、我所烦恼现行,并不是善、无记心生起的时候,才有这种我、我所。所以,假若建立了染污末那识,在六识的善心、无记心中,就可以有俱时而有的现行我执,并不是心王,心所相应的现行。这样,就不会有善、无记心中没有我执的过失了此中有如下偈颂:

  如果没有第七末那识,就不会有不共无明、五同法、训释词「思量」,也就没有无想定…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