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P7

  ..续本文上一页、痴)之一,意谓贪爱、贪欲。《成唯识论》卷六称:「云何为贪

  於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指世俗众生本身,即五取蕴。「有具」指众生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⑥眼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随能生眼根而立眼识之名。

  ⑦俱生,《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字作俱起,意谓眼识现起为因,乃有贪等,故云与贪等俱起,与前云俱生俱灭意异,今译不明。」

  ⑧异熟果:梵文Vipakaphala的意译,五果(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之一,前生善恶之行为所得苦乐之果报,因为是异熟因所得之果报,所以称为异熟果。

  译文

  而且,从无想天等上界各地死後,来投生於欲界。这时候,被欲界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属於欲界的初识,此识产生的时候,应当是没有种子,因为欲界染识熏习所依止的六识及烦恼熏习,都已经过去,现在没有自体。

  而且,对治烦恼的识假若已经生起,一切世间的有漏余识,都已经灭除。这时候,假若没有阿赖耶识,所余的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是不合道理的。这种对治识的自性是解脱的,与其余的烦恼及随烦恼不能同时生灭。又在以後,世间识还要生起,这时候,假若没有阿赖耶识,那些世间识的各种熏习和所依止的六识,已经过去很久了,现在没有体性,这就应当是没有种而得再生。所以说,假若没有阿赖耶识,烦恼杂染都不能成立。

  原典

  复次,从无想①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闲②,尔时③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复次,对治烦恼识④若已生,一切世闲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於後时世闲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⑤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注释

  ①无想:即无想天或无想果(Asamjnika),修无想定,死後生入无想天的一种果报,在此心法和心所法都已灭除,所以称为无想。《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无想天

  谓无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②此闲:此指欲界,即有食欲、淫欲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处所,包括五道中的地狱、畜生、饿鬼、六欲天和人,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处所,即是器世间。如人所居住的四洲等。

  ③尔时,《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句云:识由烦恼随烦恼成染者,最初生时应无种子而生,彼熏习及所依并已过去,无有故。」

  ④对治烦恼识:即最初生起的无漏心,小乘佛教认为在初果预流果,大乘认为在初地欢喜地。

  ⑤依止:意谓依存而止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著。一般的含义是依赖於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列举菩萨种性的四种依止:无量善根依止、无量智慧依止、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一切神通变化依止。

  译文

  为什么业杂染不能成立呢

  因为假若没有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就不能成立,取缘有也不能成立。

  为什么是生杂染不成呢

  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结生相续就不能成立。假若众生在这非等引地的欲界死去以後,仍在此欲界受生的时候,依中有位的意根生起染污意识,而作结生相续的活动。这染污意识在这中有中刹那生灭後,在母胎当中识与羯罗蓝再相和合,假若说这是意识与那羯罗蓝和合。既然已经和合,又依止这意识,在母胎中又有意识生起,这样,就有二个意识在母胎中同时而有了。而且,把这与羯罗蓝和合的识,说成是意识性,是不合乎道理的。因为所依是染污的,是没有间断的,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设认为这和合识就是意识,这和合就是一切种子识呢

  还是依止此识所生的其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呢

  假若说这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这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您只是以异名立为意识罢了。假若认为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那所依止的和合因识就不是一切种子识了,把能依果识称为一切种子识,这是不合乎道理的。所以,就成立和合识不是意识,而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原典

  云何为业杂染不成

  行①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②为缘有③亦不相应。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

  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若有於此非等引地④没已生时,依中有⑤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⑥相续。此染污意识於中有中灭,於母胎中识羯罗蓝⑦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於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於母胎中同时而转。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⑧,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

  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注释

  ①行:即行为,又称为业。分为身行、语行、意行。身行是运动,语行是言语,意行是心理活动。

  ②取:意谓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

  ③有:意谓生存的璟境,分为三有,又称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④等引地:等引是梵文Samahita的意译,音译三摩呬多,色界和无色界的一种禅定名,通於有心和无心,在定心专注之性称为等引,远离昏沈和掉举。「等」意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人若修定,则依定力而生此等,所以称为等引。等引地就是色界和无色界,非等引地是指欲界,

  ⑤中有:梵文Antarabhava的意译,又称为中阴。指人死後至转生前的中间状态。《大乘义章》卷八称:「命报终谢,名为死有;生後死前,名为本有。对死及中故说为本。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

  ⑥结生:意谓中有没後而托生於母胎。

  ⑦羯罗蓝:梵文Kalala的音译,另译羯逻蓝、歌罗逻、羯剌蓝、羯逻罗等,意译凝滑、杂秽等,父精母血,最初和合时的凝结,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胎内五位之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称:「揭逻蓝,旧言歌罗逻,此云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和蜜和酪,泯然成一。於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

  ⑧依染污故,《藏要》本校注称:「藏本合二句为一云:於恒久时为染污依故,隋本同。」

  译文

  而且,结生相续以後,假若离开异熟识,执受色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其余诸识各有所依,是不坚住的,所以各种色根不应该离开识。

  假若没有异熟识,识与名色再互相依赖,就像一束束的芦苇那样相互依存,这也不能成立。

  假若没有异熟识,已生的有情众生,其识食就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因为前六识中的任何一识,把它作为生於三界中有情众生的食事,都是不可能的。

  有情众生,假若从此非等引地的欲界死,又正在於等引地的色界、无色界受生的时候,一定由非等引的染污意识去结生相续,这种非等引的染污之心,是被那等引地所摄的,假若没有异熟识,以其余的识作为种子体,是肯定不可能的。

  原典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①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②更互相依,譬如芦束栢依而转,此亦不成。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③不成。何以故

  以六识中随取一识,於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从此没,於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④,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注释

  ①色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因为这些根属於色法,听以称为色根。由於阿陀那识的执取力量,这些色根从生到死,在一期生命中不烂不坏。

  ②名色:十二缘起之一,梵文Namarupa的意译,名与色的合称,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的总称。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名」相当於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色」相当於五蕴中的色蕴。

  ③识贪: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之一,地狱众生及无色界诸天,都没有段食、触食、思食,只能以识维持身体,所以称为识食。《传心法要》卷上称:「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由於有漏阿赖耶识的执受,一期生命才能相续而住,不死不坏。所以,识有维持有情众生生命资养有情根身的作用,所以也称为识食。

  ④心:梵文Citta的意译,音译质多、质多耶、质帝等。有五义:㈠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等;㈡唯识宗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异名;㈢与心所法相对,指心王;㈣坚实心,此指自性清净心,与真如、如来藏等同义;㈤肉团心,梵文Hrdaya的意译,音译干栗多、汗栗太、乾栗驮、纥利陀耶等。

  译文

  而且,生无色界的有情众生,假若没有含摄一切种子的异熟识,染污善心应当是没有种子,染污善心应当是没有依持。

  而且,就在那无色界天上的有情众生,假若出世心正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其余的一切世间心,都灭除乾净了,这时候,就应该灭除远离无色界之趣。假若生於非想非非想处,当这无所有处出世间心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就应当是二趣都灭除远离。这出世之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也不应当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也不是以涅槃为所依趣。

  而且,有情的生命将告结束的死没时,因为造善或造恶,而有或下或上的所依渐冷不同。如果不相信有阿…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