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赖耶识,这些现象都不能成立。所以说,假若没有存放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这种生杂染也不能成立。
原典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①善心②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又即於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闲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处③,无所有处④出世闲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⑤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尘杂染亦不得成。
注释
①染污:即烦恼,烦恼是染污真性。《俱舍颂疏》卷一称:「烦恼不净,名为染污。」
②善心:以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为依持,相应而起的一切心法和心所法,都是善心。
③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的第四天,诸天之最胜。「非想」意思是已无粗想;「非非想」意思是尚有细想。又是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楞严经》称:「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定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④无所有处:无色四处的第三处,修禅定者,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称为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其名。
⑤或下或上:如果有情众生生前是行善的,他所依的身体,从下而上渐渐冷到心。如果生前是造恶的,自上而下逐渐冷到心。冷到心窝,全部身体彻底冷透。
译文
为什么说没有阿赖耶识,世间清净就不能成立呢
意谓尚未离开欲界所缠系的贪爱,还没有得到色界所缠系的定心,因为想要出离欲界所缠系的贪,所以要以欲缠善心勤修加行。这种欲缠的加行心,与色界缠系的定心,不是同时生同时灭,这种欲缠的加行心,不是色界缠系的定心所熏,说它是色界缠系定心的种子,是不合乎道理的。而且,色界缠系定心已缠过去了,或者过去多生了,被其余的心所间隔,就不应当成为现在定心的种子,因为它肯定没有自体。所以说,可以成就色界缠系的定心,是因为含摄一切种子的异熟果识。展转传过来,成为现在色界定心生起的亲因缘。欲界的加行善心,只是引发色界缠系定心的增上缘。所以说,在一切没有贪欲之地中,也应当如此知道。这样说来,世间清净,假若没有含摄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从道理上来讲,不能成立。
为什么说,没有阿赖耶识,出世清净就不能成立呢
因为佛世尊说,听闻正法,依据所闻的教法,作自己心内各别的如理思惟,由此为因缘,出世正见才能够生起。这是由於听闻教法而引起的如理思惟,是熏耳识呢
还是熏意识呢
还是熏耳识和意识呢
不能说是熏於耳识,它听法以後,假若对於所听之法进行如理思惟,那时的耳识尚且还没有生起,也不能说熏於意识,意识被各种各样散动的其余五识所间隔。但在後来与如理思惟相应的意识生起的时候,曾受闻所熏的意识,与那种熏习已经谢灭过去很久了,现在肯定没有自体,这怎么能又成为种子能生以後与那如理思惟相应之心呢
这种与如理思惟相应的意识是世间心,那种与出世正见相应的意识是出世心,它们从来就不曾有同时生同时灭,所以世间心不是被那种出世心所熏习。既然不是被熏习,说它是那种正见心生起的种子,是不合乎道理的。所以说,假若没有含摄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出世清净也不能成立,因为在这有漏意识中,对於正闻熏习,没有摄受那种出世清净的种子,因为二者不相应的缘故。
原典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
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①。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②心种子,唯无有故③。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热果识,展转傅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
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④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⑤
为熏意识⑥
为两俱熏
若於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後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热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⑦。
注释
①加行:入於正位之前的准备,加一段力而修行,如加行道、加行位等。旧译方便,恐怕与佛果善巧方便相混,所以新译为加行。《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
②定: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动,此称为定,这是心性的作用。有二类:第一是生得之散定,第二是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是欲界有情所生,与心相应而起,专注於所对之境,《俱舍论》称之为三摩地,属於大地法之一。唯识译为定,属於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是色界和无色界的心地作用,必须勤加修行才能得到,如三学中的定学、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等。
③唯无有故,《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下云:如是一切离欲种子,如应当知。」
④正见:梵文Samyak-drsti的意译,八正道之一,对四谛等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
⑤耳识:依耳根所生之识,所缘的对象是声尘。
⑥意识:依意根所生之识,所缘的对象是法尘。
⑦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藏要》本称:「藏本此句云:此中由闻熏习与摄持种子不相应故。今译摄受即上云摄持也。」
译文
而且,既然这含摄一切种子的异熟果识是杂染之因,又怎么能够成为出世,能够对治那种杂染的净心种子呢
而且,出世心过去从来就没有受过熏习,所以说它熏习,肯定是没有的。既然没有熏习,种子从何而生呢
所以应当这样答覆:从最清净的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这种闻熏习,是阿赖耶识自性呢
还是非阿赖耶识自性呢
假若说是阿赖耶识自性,那怎么是那阿赖耶识能对治者的种子呢
假若说不是阿赖耶识自性,这种闻熏习种子的所依,又如何可见呢
乃至於证得各种成佛的觉悟,这种闻熏习随便在任何一种所依转处,它总是寄存在异熟识中,与那种和合同时发挥作用,犹如水乳一般。然而,这种闻熏习不是阿赖耶识的自性,反而是那种能对治道的种子性。
原典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热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①彼净心种子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
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②等流③正闻④熏习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
为非阿赖耶识自性
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
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
乃至证得诺佛菩提⑤,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⑥,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注释
①对治:意谓断除烦恼。有四种:(一)厌患对治,即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产生很深的厌患念头;㈡断对治,即无间道,因为在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三)持对治,即解脱道,无间道以浚,生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那种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烦恼不再生起;㈣远分对治,即胜进道,解脱道以後,入於胜进道,再缘四谛,使所断烦恼离得更远。这裏是一般用法。
②法界:梵文Dharmadhatu的意译,音译达摩驮多。意谓一切事物的本质或本源,与真如、空性、实际、无相、实相等概念的性质相同。《辨中边论》卷上称:「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
③等流:「等」意谓等同,「流」意谓流类。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类似。
④正闻:意谓听闻正法。
⑤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悟,特指对四谛等佛教真理的觉悟。《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
⑥寄在异熟识中,《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云:以和合相於异熟识中转。无『寄』字。三本(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隋·笈多等译本)并同,今译取意增文。」
译文
此中依据下品熏习而成中品熏习,依据中品熏习而成上品熏习。这三品是依闻、思、修多分的修作,才能获得从下至中,从中至上的相应。
而且,这种正闻熏习种子的下、中、上品,应当知道,它也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逆,不是阿赖耶识所摄藏,因其属性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虽然是在世间,但其心种子性却是出世的。而且,出世心虽然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已经能够对治各种烦恼缠系,已经能够对治各种险恶趣,已经作过所有一切恶业的朽坏对治,又能够逢事随顺所有的一切佛和菩萨。虽然是世间,应当知道,最初修业菩萨所得的闻熏习,也是法身所摄取。声闻、独觉所得的闻熏习,只是解脱身所摄取。而且,这种熏习不是阿赖耶识,是由法身和解脱身所摄取。如是这样展转的熏习,按照由下品至中品,由中品至上品的次第,逐渐增加,异熟果识就按照这样这样的次第,逐渐减少,就转为清净法身,而成清净的所依法身了。即含摄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杂染法的所依转变了,异熟果识…
《摄大乘论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