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所知依分第二▪P8

  ..續本文上一頁賴耶識,這些現象都不能成立。所以說,假若沒有存放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這種生雜染也不能成立。

  原典

  複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①善心②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

  又即於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余世閑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處③,無所有處④出世閑心現在前時,即應二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亦非涅槃爲所依趣。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⑤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塵雜染亦不得成。

  注釋

  ①染汙:即煩惱,煩惱是染汙真性。《俱舍頌疏》卷一稱:「煩惱不淨,名爲染汙。」

  ②善心:以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爲依持,相應而起的一切心法和心所法,都是善心。

  ③非想非非想處:無色界的第四天,諸天之最勝。「非想」意思是已無粗想;「非非想」意思是尚有細想。又是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與非有想非無想同。《楞嚴經》稱:「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實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定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

  ④無所有處:無色四處的第叁處,修禅定者,初觀空爲無邊,破空之人,今厭識之無邊,觀所緣皆無所有,爲無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處,稱爲無所有處,從加行之禅定而立其名。

  ⑤或下或上:如果有情衆生生前是行善的,他所依的身體,從下而上漸漸冷到心。如果生前是造惡的,自上而下逐漸冷到心。冷到心窩,全部身體徹底冷透。

  譯文

  爲什麼說沒有阿賴耶識,世間清淨就不能成立呢

  意謂尚未離開欲界所纏系的貪愛,還沒有得到色界所纏系的定心,因爲想要出離欲界所纏系的貪,所以要以欲纏善心勤修加行。這種欲纏的加行心,與色界纏系的定心,不是同時生同時滅,這種欲纏的加行心,不是色界纏系的定心所熏,說它是色界纏系定心的種子,是不合乎道理的。而且,色界纏系定心已纏過去了,或者過去多生了,被其余的心所間隔,就不應當成爲現在定心的種子,因爲它肯定沒有自體。所以說,可以成就色界纏系的定心,是因爲含攝一切種子的異熟果識。展轉傳過來,成爲現在色界定心生起的親因緣。欲界的加行善心,只是引發色界纏系定心的增上緣。所以說,在一切沒有貪欲之地中,也應當如此知道。這樣說來,世間清淨,假若沒有含攝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從道理上來講,不能成立。

  爲什麼說,沒有阿賴耶識,出世清淨就不能成立呢

  因爲佛世尊說,聽聞正法,依據所聞的教法,作自己心內各別的如理思惟,由此爲因緣,出世正見才能夠生起。這是由於聽聞教法而引起的如理思惟,是熏耳識呢

  還是熏意識呢

  還是熏耳識和意識呢

  不能說是熏於耳識,它聽法以後,假若對於所聽之法進行如理思惟,那時的耳識尚且還沒有生起,也不能說熏於意識,意識被各種各樣散動的其余五識所間隔。但在後來與如理思惟相應的意識生起的時候,曾受聞所熏的意識,與那種熏習已經謝滅過去很久了,現在肯定沒有自體,這怎麼能又成爲種子能生以後與那如理思惟相應之心呢

  這種與如理思惟相應的意識是世間心,那種與出世正見相應的意識是出世心,它們從來就不曾有同時生同時滅,所以世間心不是被那種出世心所熏習。既然不是被熏習,說它是那種正見心生起的種子,是不合乎道理的。所以說,假若沒有含攝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出世清淨也不能成立,因爲在這有漏意識中,對於正聞熏習,沒有攝受那種出世清淨的種子,因爲二者不相應的緣故。

  原典

  雲何世間清淨不成

  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①。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又色纏心過去多生,余心間隔,不應爲今定②心種子,唯無有故③。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子異熱果識,展轉傅來爲今因緣,加行善心爲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如是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

  雲何出世清淨不成

  謂世尊說依他言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爲因正見④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爲熏耳識⑤

  爲熏意識⑥

  爲兩俱熏

  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識且不得起,意識亦爲種種散動余識所間。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雲何複爲種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

  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世心,曾未有時俱生俱滅,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是故出世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熱果識,亦不得成。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不相應故⑦。

   注釋

   ①加行:入於正位之前的准備,加一段力而修行,如加行道、加行位等。舊譯方便,恐怕與佛果善巧方便相混,所以新譯爲加行。《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稱:「舊言方便道,今言加行,顯與佛果善巧差別。」

  ②定: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動,此稱爲定,這是心性的作用。有二類:第一是生得之散定,第二是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是欲界有情所生,與心相應而起,專注於所對之境,《俱舍論》稱之爲叁摩地,屬於大地法之一。唯識譯爲定,屬於五別境之一。修得之禅定,是色界和無色界的心地作用,必須勤加修行才能得到,如叁學中的定學、六度中的禅定波羅蜜等。

  ③唯無有故,《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下雲:如是一切離欲種子,如應當知。」

  ④正見:梵文Samyak-drsti的意譯,八正道之一,對四谛等佛教真理的正確見解。

  ⑤耳識:依耳根所生之識,所緣的對象是聲塵。

  ⑥意識:依意根所生之識,所緣的對象是法塵。

  ⑦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不相應故,《藏要》本稱:「藏本此句雲:此中由聞熏習與攝持種子不相應故。今譯攝受即上雲攝持也。」

  譯文

  而且,既然這含攝一切種子的異熟果識是雜染之因,又怎麼能夠成爲出世,能夠對治那種雜染的淨心種子呢

  而且,出世心過去從來就沒有受過熏習,所以說它熏習,肯定是沒有的。既然沒有熏習,種子從何而生呢

  所以應當這樣答覆:從最清淨的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這種聞熏習,是阿賴耶識自性呢

  還是非阿賴耶識自性呢

  假若說是阿賴耶識自性,那怎麼是那阿賴耶識能對治者的種子呢

  假若說不是阿賴耶識自性,這種聞熏習種子的所依,又如何可見呢

  乃至於證得各種成佛的覺悟,這種聞熏習隨便在任何一種所依轉處,它總是寄存在異熟識中,與那種和合同時發揮作用,猶如水乳一般。然而,這種聞熏習不是阿賴耶識的自性,反而是那種能對治道的種子性。

  原典

  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熱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①彼淨心種子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②等流③正聞④熏習種子所生。

  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

  爲非阿賴耶識自性

  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

  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

  乃至證得諾佛菩提⑤,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⑥,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注釋

  ①對治:意謂斷除煩惱。有四種:(一)厭患對治,即加行道,在見道以前,緣苦、集二谛,産生很深的厭患念頭;㈡斷對治,即無間道,因爲在無間道緣四谛而正斷煩惱:(叁)持對治,即解脫道,無間道以浚,生起解脫道,更緣四谛,攝持那種無間道所得擇滅之得,以使所斷煩惱不再生起;㈣遠分對治,即勝進道,解脫道以後,入於勝進道,再緣四谛,使所斷煩惱離得更遠。這裏是一般用法。

  ②法界:梵文Dharmadhatu的意譯,音譯達摩馱多。意謂一切事物的本質或本源,與真如、空性、實際、無相、實相等概念的性質相同。《辨中邊論》卷上稱:「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說爲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由無倒義說爲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由聖智境義說爲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

  ③等流:「等」意謂等同,「流」意謂流類。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類似。

  ④正聞:意謂聽聞正法。

  ⑤菩提: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悟,特指對四谛等佛教真理的覺悟。《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梵雲菩提,此翻爲覺,覺法性故。」

  ⑥寄在異熟識中,《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句雲:以和合相於異熟識中轉。無『寄』字。叁本(元魏·佛陀扇多譯本、陳·真谛譯本、隋·笈多等譯本)並同,今譯取意增文。」

  譯文

  此中依據下品熏習而成中品熏習,依據中品熏習而成上品熏習。這叁品是依聞、思、修多分的修作,才能獲得從下至中,從中至上的相應。

  而且,這種正聞熏習種子的下、中、上品,應當知道,它也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逆,不是阿賴耶識所攝藏,因其屬性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雖然是在世間,但其心種子性卻是出世的。而且,出世心雖然還沒有産生的時候,已經能夠對治各種煩惱纏系,已經能夠對治各種險惡趣,已經作過所有一切惡業的朽壞對治,又能夠逢事隨順所有的一切佛和菩薩。雖然是世間,應當知道,最初修業菩薩所得的聞熏習,也是法身所攝取。聲聞、獨覺所得的聞熏習,只是解脫身所攝取。而且,這種熏習不是阿賴耶識,是由法身和解脫身所攝取。如是這樣展轉的熏習,按照由下品至中品,由中品至上品的次第,逐漸增加,異熟果識就按照這樣這樣的次第,逐漸減少,就轉爲清淨法身,而成清淨的所依法身了。即含攝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雜染法的所依轉變了,異熟果識…

《攝大乘論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