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所知依分第二▪P7

  ..續本文上一頁、癡)之一,意謂貪愛、貪欲。《成唯識論》卷六稱:「雲何爲貪

  於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有」指世俗衆生本身,即五取蘊。「有具」指衆生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

  ⑥眼識: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一,以眼根爲所依而生,了別色境,隨能生眼根而立眼識之名。

  ⑦俱生,《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二字作俱起,意謂眼識現起爲因,乃有貪等,故雲與貪等俱起,與前雲俱生俱滅意異,今譯不明。」

  ⑧異熟果:梵文Vipakaphala的意譯,五果(異熟果、等流果、離系果、士用果、增上果)之一,前生善惡之行爲所得苦樂之果報,因爲是異熟因所得之果報,所以稱爲異熟果。

  譯文

  而且,從無想天等上界各地死後,來投生於欲界。這時候,被欲界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屬於欲界的初識,此識産生的時候,應當是沒有種子,因爲欲界染識熏習所依止的六識及煩惱熏習,都已經過去,現在沒有自體。

  而且,對治煩惱的識假若已經生起,一切世間的有漏余識,都已經滅除。這時候,假若沒有阿賴耶識,所余的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是不合道理的。這種對治識的自性是解脫的,與其余的煩惱及隨煩惱不能同時生滅。又在以後,世間識還要生起,這時候,假若沒有阿賴耶識,那些世間識的各種熏習和所依止的六識,已經過去很久了,現在沒有體性,這就應當是沒有種而得再生。所以說,假若沒有阿賴耶識,煩惱雜染都不能成立。

  原典

  複次,從無想①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閑②,爾時③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

  複次,對治煩惱識④若已生,一切世閑余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余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複於後時世閑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⑤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生。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注釋

  ①無想:即無想天或無想果(Asamjnika),修無想定,死後生入無想天的一種果報,在此心法和心所法都已滅除,所以稱爲無想。《大乘廣五蘊論》稱:「雲何無想天

  謂無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法滅爲性。」

  ②此閑:此指欲界,即有食欲、淫欲有情衆生所居住的處所,包括五道中的地獄、畜生、餓鬼、六欲天和人,以及他們所居住的處所,即是器世間。如人所居住的四洲等。

  ③爾時,《藏要》本校注稱:「藏本此二句雲:識由煩惱隨煩惱成染者,最初生時應無種子而生,彼熏習及所依並已過去,無有故。」

  ④對治煩惱識:即最初生起的無漏心,小乘佛教認爲在初果預流果,大乘認爲在初地歡喜地。

  ⑤依止:意謂依存而止住,或以某事物爲所依而止住或執著。一般的含義是依賴於有力、有德之處而不離。《大乘莊嚴經論》卷一〈種性品〉列舉菩薩種性的四種依止:無量善根依止、無量智慧依止、一切煩惱障智障得清淨依止、一切神通變化依止。

  譯文

  爲什麼業雜染不能成立呢

  因爲假若沒有阿賴耶識,十二因緣中的行緣識就不能成立,取緣有也不能成立。

  爲什麼是生雜染不成呢

  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結生相續就不能成立。假若衆生在這非等引地的欲界死去以後,仍在此欲界受生的時候,依中有位的意根生起染汙意識,而作結生相續的活動。這染汙意識在這中有中刹那生滅後,在母胎當中識與羯羅藍再相和合,假若說這是意識與那羯羅藍和合。既然已經和合,又依止這意識,在母胎中又有意識生起,這樣,就有二個意識在母胎中同時而有了。而且,把這與羯羅藍和合的識,說成是意識性,是不合乎道理的。因爲所依是染汙的,是沒有間斷的,意識所緣不可得故。假設認爲這和合識就是意識,這和合就是一切種子識呢

  還是依止此識所生的其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呢

  假若說這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這和合識就是阿賴耶識,您只是以異名立爲意識罷了。假若認爲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那所依止的和合因識就不是一切種子識了,把能依果識稱爲一切種子識,這是不合乎道理的。所以,就成立和合識不是意識,而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原典

  雲何爲業雜染不成

  行①爲緣識不相應故。此若無者,取②爲緣有③亦不相應。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

  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若有於此非等引地④沒已生時,依中有⑤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⑥相續。此染汙意識於中有中滅,於母胎中識羯羅藍⑦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識轉。若爾,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依染汙故⑧,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

  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注釋

  ①行:即行爲,又稱爲業。分爲身行、語行、意行。身行是運動,語行是言語,意行是心理活動。

  ②取:意謂貪愛執取等思想行爲。

  ③有:意謂生存的璟境,分爲叁有,又稱爲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④等引地:等引是梵文Samahita的意譯,音譯叁摩呬多,色界和無色界的一種禅定名,通於有心和無心,在定心專注之性稱爲等引,遠離昏沈和掉舉。「等」意謂身心之安和平等,人若修定,則依定力而生此等,所以稱爲等引。等引地就是色界和無色界,非等引地是指欲界,

  ⑤中有:梵文Antarabhava的意譯,又稱爲中陰。指人死後至轉生前的中間狀態。《大乘義章》卷八稱:「命報終謝,名爲死有;生後死前,名爲本有。對死及中故說爲本。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爲中有。」

  ⑥結生:意謂中有沒後而托生於母胎。

  ⑦羯羅藍:梵文Kalala的音譯,另譯羯邏藍、歌羅邏、羯剌藍、羯邏羅等,意譯凝滑、雜穢等,父精母血,最初和合時的凝結,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間之位,胎內五位之一。《玄應音義》卷二十叁稱:「揭邏藍,舊言歌羅邏,此雲和合,又雲凝滑。父母不淨和合,和蜜和酪,泯然成一。於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漸結有肥滑也。」

  ⑧依染汙故,《藏要》本校注稱:「藏本合二句爲一雲:於恒久時爲染汙依故,隋本同。」

  譯文

  而且,結生相續以後,假若離開異熟識,執受色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爲其余諸識各有所依,是不堅住的,所以各種色根不應該離開識。

  假若沒有異熟識,識與名色再互相依賴,就像一束束的蘆葦那樣相互依存,這也不能成立。

  假若沒有異熟識,已生的有情衆生,其識食就不能成立。爲什麼呢

  因爲前六識中的任何一識,把它作爲生於叁界中有情衆生的食事,都是不可能的。

  有情衆生,假若從此非等引地的欲界死,又正在於等引地的色界、無色界受生的時候,一定由非等引的染汙意識去結生相續,這種非等引的染汙之心,是被那等引地所攝的,假若沒有異熟識,以其余的識作爲種子體,是肯定不可能的。

  原典

  複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①亦不可得。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②更互相依,譬如蘆束栢依而轉,此亦不成。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③不成。何以故

  以六識中隨取一識,於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從此沒,於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④,彼地所攝,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注釋

  ①色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因爲這些根屬於色法,聽以稱爲色根。由於阿陀那識的執取力量,這些色根從生到死,在一期生命中不爛不壞。

  ②名色:十二緣起之一,梵文Namarupa的意譯,名與色的合稱,一般作爲概括一切精神與物質的總稱。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名」相當於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色」相當於五蘊中的色蘊。

  ③識貪: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之一,地獄衆生及無色界諸天,都沒有段食、觸食、思食,只能以識維持身體,所以稱爲識食。《傳心法要》卷上稱:「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饑瘡爲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由於有漏阿賴耶識的執受,一期生命才能相續而住,不死不壞。所以,識有維持有情衆生生命資養有情根身的作用,所以也稱爲識食。

  ④心:梵文Citta的意譯,音譯質多、質多耶、質帝等。有五義:㈠泛指一切精神現象,如叁界唯心、一心叁觀等;㈡唯識宗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異名;㈢與心所法相對,指心王;㈣堅實心,此指自性清淨心,與真如、如來藏等同義;㈤肉團心,梵文Hrdaya的意譯,音譯幹栗多、汗栗太、乾栗馱、纥利陀耶等。

  譯文

  而且,生無色界的有情衆生,假若沒有含攝一切種子的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當是沒有種子,染汙善心應當是沒有依持。

  而且,就在那無色界天上的有情衆生,假若出世心正出現在面前的時候,其余的一切世間心,都滅除乾淨了,這時候,就應該滅除遠離無色界之趣。假若生於非想非非想處,當這無所有處出世間心出現在面前的時候,就應當是二趣都滅除遠離。這出世之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也不應當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也不是以涅槃爲所依趣。

  而且,有情的生命將告結束的死沒時,因爲造善或造惡,而有或下或上的所依漸冷不同。如果不相信有阿…

《攝大乘論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