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般守意經 卷上

  [經典]

  1卷上

  譯文

  佛在越祇國,舍羁瘦國。另有一說,此國名遮匿迦羅。那時佛在坐禅,行安般守意九十天,佛即獲得。佛之所以獨坐九十天,是在思惟籌量如何度脫十方人及蜎飛蠕動等一切生類。佛然後說,我行安般守意九十天,在于通過安般守意獲取自在的慈愛萬有的意念,由此再行安般守意,將所得的慈念,運用于一切意念。

  原典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上(1)    

  後漢叁藏安世高譯。(2)

  佛在越祇國(3),舍羁瘦國(4)。亦說一名遮匿迦羅國。時佛坐行安般守意(5)九十日,佛得(6)。佛複獨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計(7),欲度脫十方人(8)及蜎飛蠕動之類(9)。複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10),還行安般守意,以複取意行念也。

  注釋

  (1)卷上的底本爲《金藏》廣勝寺本,即《趙城藏》。

  (2)譯者,《資》、《普》作後漢沙門安世高譯;《碛》、《南》、《徑》、《清》作後漢安息國叁藏法師安世高譯;《麗》作後漠安息叁藏安  世高譯。

  (3)越祇國:或爲月氏國的佛典古譯。本經出時,可能在月氏的極盛期間。譯者是安息人,月氏勢力曾進入安息領域,同時占領此印度地區。

  (4)舍羁瘦國:或爲舍衛國的古譯。《增一阿含》卷七<安般品>稱,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5)安般守意:是安那般那守意的略稱。安那般那爲梵文Anapana的音譯,意譯入出息,即呼吸。安那略作安,指入息(吸),般那略作般,指  出息(呼)。守意指控製思惟意念活動,與後來譯爲念的含義相近。所以安般守意就是念安般、持息念、數息觀等的古譯,是在中國傳播時  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禅法之一。

  (6)「佛得」,《資》、《麗》無。

  (7)思惟校計:思惟,即思考;校計,計較籌算,指缜密細致的思考。

  (8)「人」,《資》、《碛》、《普》、《南》、《徑》、《清》無,不從。

  (9)蜎飛蠕動之類:蜎飛蠕動,原出道家典籍,指飛蟲蛆蛹等弱小動物。此處泛指除人之外的一切有情生類。

  (10)慈念意:此處念即是意,或慈念之意。慈念衆生、仁愛萬有,是慈悲喜舍所謂四無量心之首。

  譯文

  安,指身;般,指息;守意,指道。守的意思是禁,也稱作不犯戒。禁也有護的意思;護指普遍護持一切言行,不要犯戒。由守所護意,就是令意安息,也就是從事于道

  安,指生;般,指滅;意,指生滅的因緣條件;守,指從事于道。

  安,指數息;般,指相隨;守意爲止。

  安,指專念于道;般,指解除煩惱諸結;守意,指不墮于罪行。

  安,指避免犯罪;般,指不入罪行;守意即是從事于道。

  安,指心理安定;般,指莫使心理動搖;守意,是令意念不擾亂。安般守意的意思,就是駕馭自己的意念,直到獲得涅槃。

  安,指有;般,指無。意念有不能得道,意念無不能得道。既不念有,也不念無,才是相應于空的禅定,意隨順于道運行。所謂有,指世界萬物;所謂無,指心理安定甯靜,也就是空。

  安,指人生本原;般,指無處所;行道的人知人生本無所從來,也知人滅無處所。這就是守意。

  安,指清;般,指淨;守,指無;意,指爲;數息守意即是清淨無爲。所謂無,意思是活;所謂爲,意思是生;不再得苦,所以叫做活生。

  安,指未起;般,指起畢;如果意未生起,便是守意;如果意已起畢,便是守意;如果意生起任其走動,是不守意,應當回來再守。所以佛說爲安般守意。

  安,爲領受色、受、想、行、識等五陰;般,爲除滅五陰;守意指覺知受滅五陰的因緣,不隨順身、口、意的活動。

  所謂守意,無所執著爲守意,有所執著不是守意。爲什麼?因爲意起即滅,意不再起爲道,此即是守意。守意在于不令意生起。以生爲因有死,乃是不守意,所以莫令意死;有死因爲有生,所以意也不死,此即爲道。

  原典

  安爲身,般爲息,守意爲道。守者爲禁,亦謂不犯戒。禁者亦爲護,護者遍護一切,無所犯。意者,息意,亦爲道也。

  安爲生,般爲滅,意爲因緣,守者爲道也。

  安爲數(1),般爲相隨(2),守意爲止(3)也。

  安爲念道,般爲解結,守意爲不墮罪也。

  安爲避罪,般爲不入罪,守意爲道也。

  安爲定,般爲莫使動搖,守意莫亂意也。安般守意名爲禦意,至得(4)無爲(5)也。

  安爲有,般爲無。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意隨道行。有者,謂萬物;無者,謂疑(6),亦爲空也。

  安爲本因緣,般爲無處所。道人知本無所從來,亦知滅無處所,是爲守意也。

  安爲清,般爲淨,守爲無,意名爲,是清淨無爲也。無者謂活,爲者謂生;不複得苦,故爲活也。

  安爲未,般爲起,已未起,便爲守意;若已意起(7),便爲守意。若已起意,便走,爲不守,當還(8)。故佛說安般守意也。

  安爲受五陰(9),般爲除五陰,守意爲覺因緣,不隨身口意也。

  守意者(10),無所著爲守意;有所著不爲守意。何以故?意起複滅故,意不複起爲道,是爲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爲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爲道也。

  注釋

  (1)數:安般禅的第一步,全稱數息,默數自己的呼吸次數。此名「守意著息」。由此獲得數定,由專注于數而得定。

  (2)相隨:安般禅的第二步,令意念隨從自己的呼吸運轉。所謂轉念著隨,正有二意。

  (3)止:安般禅的第叁步,令意念唯一地專注于自己的鼻頭。

  (4)「至得」,底本作「至德」,諸本作「至得」,據諸本改。

  (5)無爲:借用道家術語,泛指一切無生滅現象,包括佛教所說的真如、法性以及菩提、涅槃等。此處特指「涅槃」言。

  (6)疑:讀ni,止、息、安、定等義。此處指一種心理非常甯靜的狀態。

  (7)「便爲守意;若已意起」,《資》、《碛》、《普》、《南》、《徑》、《清》無.

  (8)「當還」,諸本作「當爲」,不從。

  (9)五陰:指色、受、想、行、識五類物理和心理現象。佛教以爲,衆生是五陰的和合,由于感受五陰之報,始有人生。

  (10)「守意者」,底本作「安守意」,諸本作「守意者」,據諸本改。

  譯文

  「安般守意」有十慧,即數息、相隨、止、觀、還、淨以及苦、集、滅、道等四谛。由此十慧成就安般守意。意思是說,要結合修行叁十七品經才能成功。守意譬如燈火,有兩種功能:一是壞滅黑暗,二是現顯光明;守意的功能,一是壞滅癡闇,二是現顯明智。

  所謂守意,意從種種因緣條件生起;應當把這些因緣條件作爲觀察的對象而不執著,此即是守意。守意有叁種人:一種是堅守不亂,令意不得生起;第二種是,一旦生起,應當立即滅伏;第叁種是,已經起意行事,應當轉向忏悔,決心億萬劫下再這樣做。

  守與意的含義各不相同。護持十方,面對一切、覺知一切而不犯戒,此乃是守:覺知十方一切本性空寂無爲,此乃是意。合此二種差異,是守意。

  守意中有四種樂:一是了知道理之綱要爲樂;二是了知佛所說法爲樂:叁是了知專注于一境爲樂;四是了知行禅的恰當程度爲樂。此乃是四樂。

  佛法爲行,得以成就爲道。(所以行道的意思,就是獲得佛法;或者說,得法即是行道。)

  守意有六事,所謂數、隨、止、觀、還、淨。此六事有內有外,數、隨、止爲外;觀、還、淨爲內,都是爲了隨順于道。爲什麼?因爲念與息相隨追,爲「止、觀、還、淨」創造條件,爲的是訓練意志,令「意」親近于「道」。如果離開此六事,便是隨逐世間。

  數息,爲的是遮止意的躁亂;相隨,爲的是聚斂意于專注;止,是令意定住于一境;觀,爲的是脫離世間意識的支配;還,爲了回轉唯一的「道意」;「淨」,爲的是堅守「道意」不動搖。因爲人們不能控製自己的意念活動,所以才修行此等六事。爲什麼數息?因爲意念躁亂。爲什麼不得?因爲尚下認識。爲什麼不得禅定?因爲沒有抛棄積習,爲證得寂滅而行道。

  數息,譬如是土地;相隨,譬喻是犁;止,譬如是轭;則觀是種;還是雨;淨是收獲等行。修行此等六事,就是隨順于道。

  數息,是爲斷除外界的幹擾;相隨,是爲斷除內心的幹擾;止,是爲製止種種罪行;觀,爲的是卻除世間意念;不受世間左右,即名爲還;意念全斷名之爲淨。意念躁亂,應當數息;意念專注,當求于相隨;意念斷除,當行于止;若想獲得道意,則應當觀;不趣向五陰(世間人生),應當修「還」;令世間意念全無所有,應當修「淨」。意念事多,應當修「數息」;意念事少,應當修「相隨」;要滅盡叁界意念,應當修「止」;畏懼世間應當修「觀」;不希求世間是「還」;念想全斷是「淨」。

  爲什麼「數息」?因爲不希望墮于五陰。爲什麼「相隨」?因爲希望認知五陰的道理。爲甚麼「止」?因爲希望觀察五陰的種種性相。爲什麼要觀察五陰?因爲希望認知人身本原。爲什麼要認知人身本原?因爲希望擯棄痛苦。爲什麼修「還」?因爲厭惡生死。爲什麼修「淨」?因爲分別五陰而不領受。由此便進入智慧之八正道,必得佛果,自己所願望的理想。

  呼吸時要隨順于數;相隨時是隨順于念(專注);止時爲進入定;觀時爲隨順于淨;還時爲隨順于「道意」;「淨」時爲隨順于「道」,也就是隨順修行八正道。

  原典

  安般守意有十黠(1),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四谛,是爲十黠成。謂合叁十七品經(2)爲行成也。守意譬如燈火,有兩因緣:一者壞冥,二者見明。守意,一者壞癡,二者見黠也。

  守意,意從因緣…

《安般守意經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