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候就得解脫,叫做一切智,或者稱爲“根本智”。菩薩有“道種智”,什麼叫道種智?菩薩得到根本智以後,爲了利益衆生,從事士農工商,種種不同的工作來教化衆生,他必須起一種後得的智慧,一樣樣去修學,那叫做道種智;換句話說:對世間林林總總差別萬象的差別相的了解叫道種智。菩薩有道種智,而阿羅漢沒有道種智,因爲菩薩爲了度衆生,所以對于士農工商、醫學、教育、文學等種種智慧,種種知識技能都要了解,他要以大悲心攝化衆生,若沒有這些工具,就不能去利益衆生,所以他必須有道種智。
我們又如何稱呼佛陀的般若智慧呢?你把一切智跟道種智兩個加起來就是了;我們給它一個簡單的名詞“一切智智”;將一切智以及道種智的道種省略就成爲一切智智。佛陀圓滿了一切智及道種智,就叫一切智智。所以經典裏叫我們發心,發什麼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在人生當中,所有的追求,除了家庭、事業、健康、子女的圓滿以外,在我們內心深處,世世生生都不可忘失的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也就是菩提心、成佛的心。我們修到最高境界,跟佛一樣一切智及道種智圓滿,叫做一切智智相應作意,這種人也就是發菩提心的人,這種人也就是念佛的人。念佛不是念佛的名號而已,真正的念佛是了解佛陀智慧的崇高。我們時時刻刻都不可忘記人生的最高座標就是追求一切智智;雖無所不知,但是不能無所不能,佛不是萬能的,佛不說他是萬能,他只是自稱爲“一切智者”,對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對萬事萬物的如實相都通達了解,但他不是萬能者,他不是主宰者,不是宇宙的創造者,他也是父母生的,如果佛陀是由天上掉下來成佛的,衆生就沒有成佛的希望,幸好他是父母親結婚生下來的,我們也是父母親結婚生下來的,他跟我們一樣要吃飯,也要拉屎拉尿,幸好他這麼平凡,所以信佛學佛的我們才有機會成佛。
二、生得慧與生俱來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就是“生得慧”。生得慧就是出生就具有的智慧。像那些狗、貓、飛禽走獸蟲蟻,肚子餓會去找媽媽,也有男女行爲,有逃離苦難的警覺心,比如說要下雨的時候,螞蟻會拼命往高處爬,下大雨之前也會飛出飛蛾之類的蟲蟻,地震之前孔雀會叫,所以有些人要養孔雀,這些都是生得慧。有些人看看經典就會講經,經典一看似乎就懂了,也可以講給人家聽,那個也叫生得慧。你會背很多經典,甚至可以講給人聽,這些都是生得慧。把大藏經拿來看看念念就懂得它的意思道理,也是生得慧。
叁、聞慧的修學原則
(一)當多聞熏習
現在我要強調的是“加行慧”。與生俱來的智慧,要經過一番努力、加功用行以後,才會産生一種特別的智慧,那就是加行慧,包括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嘛。經典裏告訴我們:聞慧大部份是親近善士、多聞熏習而來的。我們去聽經、聽演講、親近善知識,多聽聞經典,並非都是聽而已,有一種是自己看來的,比如研讀大藏經,研讀人家出版的佛學書籍,尤其是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印了很多的書,而且都是贈送的,這很難得,你可以拿來自己讀啊、看啊、研究、作筆記,慢慢的就可以成就聞慧。但是你看很多的佛書(我講的佛書,不是佛經,是比如因果業報之類的書。)並不能叫做多聞熏習。你聽聞很多的佛法,而且跟叁法印相應,才能叫多聞。叁法印是什麼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多去熏習跟叁法印相應的那些經論,才能夠讓你的內心淨化。
假若只是讀很多佛書、善書,深信因果,相信業報,相信輪回,不做壞事,這只是世間的一種智慧,並不是出世間的智慧,我們所追求的不只是這些而已;但是這些是基礎,若沒有這些基礎也不行。你說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業報、不相信輪回,我只想證悟無常無我,有可能嗎?也不可能,那叫斷滅空,那個不是佛教所講的聞慧;你必須在因果業報輪回的基礎上,再去深入諸法的如實相,這樣你的生死煩惱輪回,才有辦法解決;你不要自以爲因果業報的書看了很多很多,其實我們中國的曆史也是一部因果書,各位有沒有讀過曆史書?都有嘛!你看有些朝代的皇帝殺人不眨眼,到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叁武一宗那些皇帝到最後都很淒慘,那都是一部部因果報應的書。雖然你讀了很多書,深信因果業報輪回,但是你並不能斷煩惱、了生死,只是你已開始離惡向善而已。真正要成爲智慧的話,一定要對諸法性相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法華經裏面所講的十如是),有如實的理解,那才叫多聞熏習。
(二)四依爲品管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從這地方要了解:如果我們一信佛一學佛就百物不思,什麼都不思不念的,腦袋空空,不思善不思惡,一切都不去分別、不去了解,從經典來看是不對的。“聞慧”一定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的,具足了這四依裏面的每一個條件才行。聽聞佛法的原則是:你不要因爲這是我的師父我才來聽,這不是我的師父,我就不去聽啦,你們會不會有這現象?還是有這現象,現在臺灣到處都有這現象,哪一位師父來講,就只有自己的那些信徒來聽,俗話說“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總是分派別派系,這個現象在佛教來講是十分不理想的。學佛的人是依法不依人,師父講的不一定對,你要判斷它是否跟叁法印相應,若跟叁法印相契、相應,不管是哪位師父講的都要信受,假如你皈依的師父講的法跟叁法印不相契合,你也可以不接受,有“吾愛吾師,尤愛真理”這句話嘛,在真理的前提之下,你還是可以跟師父辯論的,真理是愈辯愈明的。
在聞慧的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是依法不依人,假如因爲這個師父長相好、聲音好、是我的皈依師父,我才喜歡聽,這個師父長相不好、講話聲音不怎麼吸引人,那我就不想聽,也不對,那是依人不依法。我們學佛態度應該是:不管哪一位師父講的法,就用叁法印去判斷,並且看它是否符合因果業報。現在我送一張相片給你們供養,就會保佑你們,你相信嗎?宋七力事件顯示我們民衆都這麼好騙,一張相片叁千塊錢,會分身,居然那麼多人相信。各位要用智慧去判斷,佛法說如果你去殺人,連我佛也沒辦法救你,一定會受因果報應,做人就要負責嘛。我還聽說臺北有一個人在傳授什麼飲食改運法的,他說你做生意要成功的話很簡單,牛肉吃一吃就好,而且是生牛肉,一塊生牛肉吞下去,你的生意就會好轉,你相信嗎?這個要注意,要理性的分辨。在巴西還有人去傳那個黃財神,結果這個人到南美洲撈了一筆回去,人家就說:啊!他就是黃財神嘛!他撈了一筆回去,他不當你的黃財神,其實你們才是他的黃財神,知道嗎?他傳黃財神這種法,你們每一個人就要獻錢給他,你們就是他的黃財神。所以學佛的人要動腦筋,不要隨便聽人家講什麼就信什麼,這很麻煩的。
四、思慧的修學原則
(一)勝解爲道根
接著來看思慧。假如你讀很多佛經,了解很多名相,什麼五蘊、十八處、十八界、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四聖谛等等很多的名相,單單背那些個名相可以嗎?不行!那些名相只是把你內心的世界、修行的方法,斷煩惱的方法告訴你,你光背這麼多的名相,卻沒有經過深思,沒有透過內心的觀察,那麼這些名相很快的就會忘掉,而且不能産生淨化身心的作用。雖然你廣聞博學的學了很多很多的名相,但你要了解,這些都要把他彙歸叁法印,不斷的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去彙歸,否則的話,你了解這麼多名相,對身心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各位學佛要有思慧,要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比如對于叁世因果啦、業報輪回啦,慢慢多去觀察、多去了解。喔!我們終于確信無常、無我、緣起性空這些道理。你要從你身邊周遭的一切一切去思惟、觀察,去印證它的正確性,印證佛陀說的無常的確是無常,佛說的無我的確是無我,如此用思惟去印證它,就叫做勝解——殊勝的理解。
(二)當依了義法
殊勝的理解很重要,五根五力有欲、勝解、念、定、慧五項目,可見你的道根裏面就有勝解這一項,透過深思熟慮、如理思惟以後,對你的身心行爲産生淨化作用,這樣叫做思所成慧。如理思惟要根據什麼?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陀所說的經,有了義的、也有不了義的,所謂不了義的,比如善惡因果業報啦、人死了靈魂投胎轉世啦,世間人這麼說,佛陀也隨順衆生這麼說,爲什麼呢?衆生根基太差,對諸法的實相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深入,佛陀只好隨順世間說我們有靈魂、我們有精神、我們有什麼會去投胎轉世,如果我們作惡就會受報應,會墮惡道受苦,這叫不了義說。因爲衆生的根基太鈍,佛陀沒有辦法跟他講無我又能輪回的道理,他不相信,所以佛陀就用方便說,說有我:有我受生死、有我受輪回、有我去解脫,這個叫不了義說。
了義佛經說無我、空、緣起,在印度的話,龍樹菩薩根據無盡義經及般若經,專門講空、無我、緣起,究竟深入了義經,藉以判斷某部經是了義還是不了義。像無著唯識思想系統就不同,所依的經也不同,所以他們對空的定義就不究竟不圓滿不了義,他們要建立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有,遍計所執性是無,用這樣來建立一個學說,根據它再建立生死輪回及解脫觀,他們的了義不了義,跟中觀的思想就大不相同。當然各有各的特色,我們不可妄下定論批判其對錯,但是我們可以依了義而不依不了義的佛法去作抉擇。
五、修慧的修學原則
(一)方便與隨順
佛陀說法有四種層次。
第一種叫世間悉檀。世間人說要講盡忠盡孝、愛父母妻子兒女,佛經裏面也有講這些東西,像善生經、十善業道經,都講到這些,世間一些勸善的、美的、道德的,佛經裏面有這種隨順世間而說的法叫世間悉檀。
第二種叫各各爲人悉檀。各個衆生根基不同,所以佛陀就因人而異的教導,這個衆生教他布施,那個衆…
《菩薩學處·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