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慧学的修学次第
当多闻熏习,常依了义法,具究竟方便,戒定慧等持。
壹、浅谈般若智慧
前面我们都一直在谈信佛学佛的人一些人生的价值观,以及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我约略的提供了一些华严经的经文给各位参考。现在我们要来谈慧学——智慧修学的次第方法。我是参考印顺老法师“学佛三要”,把它的重点摘录出来,如果你想更仔细了解,可以参考妙云集的“学佛三要”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慧学概说”。
一、宗教信仰三种类型
现在是工商业发达、科技很进步的一个时代,有人说科技愈文明、工商越发达,也许宗教慢慢就会消失,可是以目前来看的话,似乎科学愈文明,人类反而愈需要宗教的修养,也愈发现到宗教的重要性;那么在这么多的宗教当中,佛法怎样显出他的特色?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重信仰的宗教,信仰宇宙当中有一尊万能的神或上帝什么的,强调他是唯一的真神、信仰他就得救。现在我们不是批判,只是很公正的、客观的来研究。着重信仰的宗教是信仰在万事万物当中,有一个主宰者,哲学上称为第一因,探讨宇宙最初最初的第一因是什么,宗教上赋予意志作用就成为上帝、也就是神。第二类是着重在慈善的,强调慈悲的心行表现,比如办慈善救济啦、医院啦、学校啦,不离对社会的关怀。第三类是着重在智慧的修学。
二、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在信仰上、在慈悲上,目前我看我们佛教在这方面的表现,跟其他宗教比较起来,对社会的关怀方面,佛教做得显然比较不够。佛教的理论之所以还能让现代社会上的知识份子有兴趣来深入研究探讨,主要还是在他的“智慧”这部份的特色。你看基督教讲信、望、爱,重信仰、重慈悲,强调信就得救;佛法里面并没有信就得救的观念,佛法强调:“信为能入”——能入佛门,你相信就能入佛门;“智为能度”——用智慧才能够去超越一切的苦恼。儒家就讲到智仁勇,但是儒家的思想对生前死后比较少涉及,认为人死“鬼则归也”——作善的人就变成善鬼,作恶的话当然就变厉鬼;至于这一生当中,我们为什么有富贵、穷通夭寿的差别,儒家并不建立这种前世业力的观念,所以很难以得到说明。我们知道应该作善,可是你看作善的人往往得恶报,我们强调不要作恶,可是作恶的人往往是荣华富贵,所以这些现象往往使我们对道德产生怀疑;所以儒家的思想之中,有关让我们勇于面对人生,以及道德建立的部份,需要佛家三世因果观去补强,把这两个配合起来的话,对我们整个国家社会人类有很大的助益。
因为佛家对人类的穷通夭寿、生前死后这些问题,建立前生、今生、来生的观念,可以使疑问得到合理的说明,让我们有道德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一切。佛法的思想让我们对所作所为以及处境抱着无穷的希望:这一世再怎么苦、再怎么穷,没关系,这一辈子几十年很快就过去,还有下一辈子;还有下辈子的这种的观念,对现代人来讲,还是满重要的,因为如果人死就一了百了,那这生的一切道德善恶都没有什么意义价值,根本没办法去建立道德善恶的理念。如果一个人有来世的观念,多多少少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之所以行善,不是要行善给别人看,为什么?我这辈子不多结善缘的话,就容易造罪,容易堕落。贫穷是堕落的原因,这辈子我们要多作点善事的话,最起码来生来世,就不会有生活上的种种困苦;饥寒起盗心,人在贫困当中比较容易作坏事,儒家也讲“仓廪足而后知礼仪”,你的衣食充足以后才会去讲道德仁义,没得吃没得穿,就容易丧失羞耻观念。你看非洲,连东西都没得吃的时候也吃人哪,强盗也多;不要说其它地区,就我们台湾现在一下子不景气,犯罪案就增加了许多。我之所以行善,一方面是报恩,报父母恩众生恩,一方面也是替自己未来的生活条件铺路,否则的话,我们就很容易造罪业而堕落。所以佛家的三世因果观给了我们对人生的信心,使我们勇于去面对人生,使我们不会怀疑道德善恶的价值。
谈到小乘的话,则着重在个人生死的解脱;小乘认为对众生的关怀跟解脱无关:积极去度众生、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并不能帮助我开悟,所以度众生不是我修行上重要的事情。我现在讲的小乘并不是专指哪一些国家,各位不要误以为我讲小乘就是指南传的小乘,绝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是厌离心很迫切的人,你就往往专顾自己了生死,而不太顾及众生,你再怎么修都不能成佛;即使你读了什么大乘经、华严经、般若经、金刚经等,但因为你厌离心太切,对众生毫无关怀之心,对这个社会人类一点关怀的心念都没有的时候,你绝不能成佛,无论你再怎么修,只是达成有智慧断我执、断了烦恼的阶段,成了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无生——不再出现生命了、生死已了;这并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不是佛教的理想。
有一位老师就问这样的问题: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破除我见、身见的理想层次,那么我们当老师的,以及社会上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有专业知识,追求文学艺术,又有什么价值?算不算是一种执着?我告诉各位,这也算执着,但是这种执着算是好的执着,没有关系,为什么呢?你在教育、医学、文学、艺术各方面下功夫,这些都可以提升人生;所以你对这些有益于人生的知识技能,可以去追求了解,利用这些知识技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层次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佛法说这还是不究竟的,世间的文学艺术知识技能都不究竟不圆满,并不是不好,是不圆满不究竟,知道吗?比如心理学的探讨方面,医学上的心理学探讨,你说他不好吗?不是不好,毕竟它也有它独到的作用,心理辅导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只是一般心理学方面的实验,都是刻意给予一个刺激,看有什么反应,甚至很多理论都用动物做试验,刺激它,有它有什么行为反应,用动物的行为反应去推论联想人类也有这种行为,这些透过刻意安排的刺激情境所激发的反应,或者用动物行为推论人类行为的心理学,跟真正的人类心理学会有一段差距。佛法着重在内观、深观,着重对自我身心的直观,透视并了解内心里面那种复杂微细的心灵;毕竟透过安排的刺激情境已经是物化的,不见得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式,何况人还涉及了前生来世在阿赖耶识里面的那颗千差万别的种子,那种复杂的心理学,绝不是简单的这么一个什么刺激所产生的现象所能概括与解释的。一般心理学都是相对的,文学艺术也是相对的,如果再透过佛教的静坐内观(禅定心理学)的话,一定可以让社会心理学更圆满。
举个例子来讲。日本的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得过诺贝尔奖,最后却自杀身亡,为什么?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探讨,并不是用文学、艺术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有一些禅定功夫,修习内在的止观,而且还要有正确方法。海明威也得过诺贝尔奖,在文学界也是很有名的作家,他也不幸短命而死。可见这世间的错综复杂,恩恩怨怨,不透过三世因果来看,是无法了解的。各位在士农工商各界各行业之中,还是要精通各行业的知识技能,上次我们讲普贤行的时候,可能这位老师没有来听,我们讲普贤行的时候,曾一再强调:在士农工商各个岗位上的每一个佛门弟子,都要好好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各行各业当中去领导他们向善向光明,所以叫修普贤行。
三、六度万行相摄相引
佛法在所有宗教里面最能突显的特色是智慧,所以我们讲菩萨道的修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样讲起来,是不是我们单单修智慧就可以呢?也不对!也不行!般若经里面就强调要用般若来摄导万行,用般若智慧,使你的布施成为真正的布施波罗蜜,持戒也变成持戒波罗蜜,如果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没有智慧作前导的话,一切都不成为波罗蜜——不能度彼岸,会变成跟世间的一般宗教差不多。为什么?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布施就不成为真正的布施,而是有相有漏有为有烦恼的布施,持戒也是如此。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定要有般若去摄导,然后要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来庄严般若。所以经上讲“般若摄导万行,万行庄严般若。”
举个例子来讲比较容易了解。比如突然间失火了,房间里刚好有两个人,一个眼睛瞎,一个脚坏掉不能走路,这两人要合作才能逃出去,怎么逃出房间呢?瞎眼的人脚能走路,就背起那个瘸脚而眼睛好的人,瘸脚的人就指挥瞎眼睛的人往左走往右走,告诉他前面有个坑,左边有桌子、右边有门,两个配合起来就安全的逃出火场了。我说般若最重要,结果你们就专修般若,其它什么都不去管他,连家庭事业一切都不管了,只一心一意的专修般若、念佛、禅定,那可不行!那就像单单有眼睛而不能走路的瘸子,还是要丧身火场。你又说我单单修布施、持戒、作作善事行不行?我拿钱布施就好了,我持戒不作坏事就好了,我修修禅定就好了,可是你若没有智慧,那就变成盲修瞎练,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虽然有一双健全能跑的腿,最后还是跑不出火窟。般若跟万行,一个是深度,一个是广度;信佛学佛的人,有他的深度面,也有他的广度面,专修般若智慧或禅定并不能代表佛教,所以两个都很重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项目是相摄相引,互相有关系的,少一个都不行。
以上是讲到只有般若才能够彰显佛法的特色,显出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贰、慧学修学次第
一、三种般若的境界
现在我们来讲智慧的修学。“般若”有很多名词,各位读经时会搞迷糊,有时候般若被写“观”,其实“观”是得般若之前的因地修行,未得般若之前修行般若智慧叫“观”,修行成就时则叫“般若”。般若能起方便广度众生的时候叫“萨婆若”,其实都是指智慧;阿罗汉具有一切智,“一切智”就是透过无常无我去了解一切诸法的总相——空,证到无我的…
《菩萨学处·第八讲 慧学的修学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