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

  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

  當多聞熏習,常依了義法,具究竟方便,戒定慧等持。

  壹、淺談般若智慧

  前面我們都一直在談信佛學佛的人一些人生的價值觀,以及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到底在追求什麼?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我約略的提供了一些華嚴經的經文給各位參考。現在我們要來談慧學——智慧修學的次第方法。我是參考印順老法師“學佛叁要”,把它的重點摘錄出來,如果你想更仔細了解,可以參考妙雲集的“學佛叁要”這本書,裏面有一篇文章叫“慧學概說”。

  一、宗教信仰叁種類型

  現在是工商業發達、科技很進步的一個時代,有人說科技愈文明、工商越發達,也許宗教慢慢就會消失,可是以目前來看的話,似乎科學愈文明,人類反而愈需要宗教的修養,也愈發現到宗教的重要性;那麼在這麼多的宗教當中,佛法怎樣顯出他的特色?有叁種類型。

  第一類是重信仰的宗教,信仰宇宙當中有一尊萬能的神或上帝什麼的,強調他是唯一的真神、信仰他就得救。現在我們不是批判,只是很公正的、客觀的來研究。著重信仰的宗教是信仰在萬事萬物當中,有一個主宰者,哲學上稱爲第一因,探討宇宙最初最初的第一因是什麼,宗教上賦予意志作用就成爲上帝、也就是神。第二類是著重在慈善的,強調慈悲的心行表現,比如辦慈善救濟啦、醫院啦、學校啦,不離對社會的關懷。第叁類是著重在智慧的修學。

  二、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在信仰上、在慈悲上,目前我看我們佛教在這方面的表現,跟其他宗教比較起來,對社會的關懷方面,佛教做得顯然比較不夠。佛教的理論之所以還能讓現代社會上的知識份子有興趣來深入研究探討,主要還是在他的“智慧”這部份的特色。你看基督教講信、望、愛,重信仰、重慈悲,強調信就得救;佛法裏面並沒有信就得救的觀念,佛法強調:“信爲能入”——能入佛門,你相信就能入佛門;“智爲能度”——用智慧才能夠去超越一切的苦惱。儒家就講到智仁勇,但是儒家的思想對生前死後比較少涉及,認爲人死“鬼則歸也”——作善的人就變成善鬼,作惡的話當然就變厲鬼;至于這一生當中,我們爲什麼有富貴、窮通夭壽的差別,儒家並不建立這種前世業力的觀念,所以很難以得到說明。我們知道應該作善,可是你看作善的人往往得惡報,我們強調不要作惡,可是作惡的人往往是榮華富貴,所以這些現象往往使我們對道德産生懷疑;所以儒家的思想之中,有關讓我們勇于面對人生,以及道德建立的部份,需要佛家叁世因果觀去補強,把這兩個配合起來的話,對我們整個國家社會人類有很大的助益。

  因爲佛家對人類的窮通夭壽、生前死後這些問題,建立前生、今生、來生的觀念,可以使疑問得到合理的說明,讓我們有道德的勇氣去面對人生的一切。佛法的思想讓我們對所作所爲以及處境抱著無窮的希望:這一世再怎麼苦、再怎麼窮,沒關系,這一輩子幾十年很快就過去,還有下一輩子;還有下輩子的這種的觀念,對現代人來講,還是滿重要的,因爲如果人死就一了百了,那這生的一切道德善惡都沒有什麼意義價值,根本沒辦法去建立道德善惡的理念。如果一個人有來世的觀念,多多少少會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我之所以行善,不是要行善給別人看,爲什麼?我這輩子不多結善緣的話,就容易造罪,容易墮落。貧窮是墮落的原因,這輩子我們要多作點善事的話,最起碼來生來世,就不會有生活上的種種困苦;饑寒起盜心,人在貧困當中比較容易作壞事,儒家也講“倉廪足而後知禮儀”,你的衣食充足以後才會去講道德仁義,沒得吃沒得穿,就容易喪失羞恥觀念。你看非洲,連東西都沒得吃的時候也吃人哪,強盜也多;不要說其它地區,就我們臺灣現在一下子不景氣,犯罪案就增加了許多。我之所以行善,一方面是報恩,報父母恩衆生恩,一方面也是替自己未來的生活條件鋪路,否則的話,我們就很容易造罪業而墮落。所以佛家的叁世因果觀給了我們對人生的信心,使我們勇于去面對人生,使我們不會懷疑道德善惡的價值。

  談到小乘的話,則著重在個人生死的解脫;小乘認爲對衆生的關懷跟解脫無關:積極去度衆生、利益衆生、幫助衆生,並不能幫助我開悟,所以度衆生不是我修行上重要的事情。我現在講的小乘並不是專指哪一些國家,各位不要誤以爲我講小乘就是指南傳的小乘,絕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是厭離心很迫切的人,你就往往專顧自己了生死,而不太顧及衆生,你再怎麼修都不能成佛;即使你讀了什麼大乘經、華嚴經、般若經、金剛經等,但因爲你厭離心太切,對衆生毫無關懷之心,對這個社會人類一點關懷的心念都沒有的時候,你絕不能成佛,無論你再怎麼修,只是達成有智慧斷我執、斷了煩惱的階段,成了阿羅漢,阿羅漢就是無生——不再出現生命了、生死已了;這並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不是佛教的理想。

  有一位老師就問這樣的問題: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破除我見、身見的理想層次,那麼我們當老師的,以及社會上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有專業知識,追求文學藝術,又有什麼價值?算不算是一種執著?我告訴各位,這也算執著,但是這種執著算是好的執著,沒有關系,爲什麼呢?你在教育、醫學、文學、藝術各方面下功夫,這些都可以提升人生;所以你對這些有益于人生的知識技能,可以去追求了解,利用這些知識技能去奉獻社會,對社會層次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佛法說這還是不究竟的,世間的文學藝術知識技能都不究竟不圓滿,並不是不好,是不圓滿不究竟,知道嗎?比如心理學的探討方面,醫學上的心理學探討,你說他不好嗎?不是不好,畢竟它也有它獨到的作用,心理輔導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只是一般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都是刻意給予一個刺激,看有什麼反應,甚至很多理論都用動物做試驗,刺激它,有它有什麼行爲反應,用動物的行爲反應去推論聯想人類也有這種行爲,這些透過刻意安排的刺激情境所激發的反應,或者用動物行爲推論人類行爲的心理學,跟真正的人類心理學會有一段差距。佛法著重在內觀、深觀,著重對自我身心的直觀,透視並了解內心裏面那種複雜微細的心靈;畢竟透過安排的刺激情境已經是物化的,不見得是一個很正確的方式,何況人還涉及了前生來世在阿賴耶識裏面的那顆千差萬別的種子,那種複雜的心理學,絕不是簡單的這麼一個什麼刺激所産生的現象所能概括與解釋的。一般心理學都是相對的,文學藝術也是相對的,如果再透過佛教的靜坐內觀(禅定心理學)的話,一定可以讓社會心理學更圓滿。

  舉個例子來講。日本的文學家叁島由紀夫,得過諾貝爾獎,最後卻自殺身亡,爲什麼?人類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探討,並不是用文學、藝術就能夠解決的,需要有一些禅定功夫,修習內在的止觀,而且還要有正確方法。海明威也得過諾貝爾獎,在文學界也是很有名的作家,他也不幸短命而死。可見這世間的錯綜複雜,恩恩怨怨,不透過叁世因果來看,是無法了解的。各位在士農工商各界各行業之中,還是要精通各行業的知識技能,上次我們講普賢行的時候,可能這位老師沒有來聽,我們講普賢行的時候,曾一再強調:在士農工商各個崗位上的每一個佛門弟子,都要好好研究自己的專業知識,並且在各行各業當中去領導他們向善向光明,所以叫修普賢行。

  叁、六度萬行相攝相引

  佛法在所有宗教裏面最能突顯的特色是智慧,所以我們講菩薩道的修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樣講起來,是不是我們單單修智慧就可以呢?也不對!也不行!般若經裏面就強調要用般若來攝導萬行,用般若智慧,使你的布施成爲真正的布施波羅蜜,持戒也變成持戒波羅蜜,如果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沒有智慧作前導的話,一切都不成爲波羅蜜——不能度彼岸,會變成跟世間的一般宗教差不多。爲什麼?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布施就不成爲真正的布施,而是有相有漏有爲有煩惱的布施,持戒也是如此。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一定要有般若去攝導,然後要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來莊嚴般若。所以經上講“般若攝導萬行,萬行莊嚴般若。”

  舉個例子來講比較容易了解。比如突然間失火了,房間裏剛好有兩個人,一個眼睛瞎,一個腳壞掉不能走路,這兩人要合作才能逃出去,怎麼逃出房間呢?瞎眼的人腳能走路,就背起那個瘸腳而眼睛好的人,瘸腳的人就指揮瞎眼睛的人往左走往右走,告訴他前面有個坑,左邊有桌子、右邊有門,兩個配合起來就安全的逃出火場了。我說般若最重要,結果你們就專修般若,其它什麼都不去管他,連家庭事業一切都不管了,只一心一意的專修般若、念佛、禅定,那可不行!那就像單單有眼睛而不能走路的瘸子,還是要喪身火場。你又說我單單修布施、持戒、作作善事行不行?我拿錢布施就好了,我持戒不作壞事就好了,我修修禅定就好了,可是你若沒有智慧,那就變成盲修瞎練,就像一個眼睛瞎掉的人,雖然有一雙健全能跑的腿,最後還是跑不出火窟。般若跟萬行,一個是深度,一個是廣度;信佛學佛的人,有他的深度面,也有他的廣度面,專修般若智慧或禅定並不能代表佛教,所以兩個都很重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個項目是相攝相引,互相有關系的,少一個都不行。

  以上是講到只有般若才能夠彰顯佛法的特色,顯出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

  

  貳、慧學修學次第

  一、叁種般若的境界

  現在我們來講智慧的修學。“般若”有很多名詞,各位讀經時會搞迷糊,有時候般若被寫“觀”,其實“觀”是得般若之前的因地修行,未得般若之前修行般若智慧叫“觀”,修行成就時則叫“般若”。般若能起方便廣度衆生的時候叫“薩婆若”,其實都是指智慧;阿羅漢具有一切智,“一切智”就是透過無常無我去了解一切諸法的總相——空,證到無我的…

《菩薩學處·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