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以爲衆生本來就是佛,只是被塵垢覆蓋了,把塵垢抹掉就恢複佛的本性了,你這就大錯特錯了喔!真正的意義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要你給他一個“因緣”,只要你加入“聞思修的因緣”,我們都可以成佛。
二、當開展佛性
古代沒有像我們現代電腦印刷這麼方便,一印就幾千萬份,古代人是用刀子把字刻在甲骨上,叫做甲骨文,每一個字都很寶貴,也都盡量省略,沒有辦法用很多方法加解釋,所以造成今天的誤解。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不一定成佛;但是你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按一定步驟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你就有可能成佛。空地可以建房子,可是空地原先並沒有房子,不是挖一挖房子就跑出來了,若地上已經有房子在那邊,就不可能再建房子;有了這塊空地,必須按建築法去申請執照,請工程師設計,請工人把它建起來,並不是在空地上挖一挖,就自然有房子呈現出來。
同理,我們生來就具有那種智慧——生得慧,你看,我們人有羞恥之心,追尋光明、追尋永恒、追尋無限的自由,有無限的生存欲望,有離惡向善之心,人生來就具有這些本能,只是這種本能沒被開發出來,因爲社會的習俗或交了不好的朋友,慢慢變成作惡去了,如果我們能透過善友的指引,就會慢慢走入善道,成聖成賢。所以生得慧在天臺宗就叫理即佛,聞慧叫名字即佛,思慧叫觀行即佛,修慧叫相似即佛,無漏慧叫究竟即佛。這是我把天臺宗“六即佛”作這樣的配對,並不是很重要的意義。只是供你們作參考,幫你們澄清觀念而已。
叁、聞慧成就者
(一)正見具足
現在我們每一個人來檢討自己;我們是不是修到聞慧成就了?聞慧成就的人必須正見具足:確信有善惡因果業報輪回,確信有佛、法、僧叁寶,恭敬叁寶的威德,確信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谛是確實如此;假如你對這些因果業報輪回、四聖谛、叁寶都完全相信了,還是不能斷煩惱喔,這個只是世間的正見,另外還要具足出世間的正見,要對緣起無常無我有正確的認識。如果你是聞慧成就的人,對因果業報輪回絕對相信,百分之百的相信,即使有人用刀子架在你的脖子上,叫你不可以信因果業報輪回叁寶,否則就要把你殺死,你還是不改初心的甯死也不退信心,這就是已經修到聞慧成就的人;聞慧成就的人才有這種信心,甚至在沒有佛法的地方,在末法的地方、在邊地的地方,還是照樣信心不退,不論人家怎麼作惡,你不會去作惡,你照樣行善、恭敬叁寶,不論人家怎麼樣的毀謗佛法,你還是會相信佛法,沒有絲毫懷疑,這個叫正見具足。
(二)信智一如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老是說他在修什麼法,反正修空觀以後就什麼都空掉,因果業報沒關系,大魚大肉沒關系,飲酒作樂沒關系,到聲色場所也沒關系,這樣對不對?這叫斷滅空,大錯特錯。要在因果業報輪回的基礎上,才能去談無常無我緣起的甚深的道理,龍樹菩薩就講“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名邪空。”若對因果業報輪回的這些道理沒有辦法去深信,卻要證到無常、無我、緣起、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叫邪空。所以社會上有些自稱爲修某一法門的人,藉著佛法的空理否定一切因果業報,拼命吃喝嫖賭,他說一切是空,所以沒有罪,這就完蛋了,這很危險的,這是跟五欲相應了,這是不行的。
聞慧成就的人,一定是正見具足、信智一如的。世俗人通常使用信仰這個名稱,使得信仰跟智慧好像相沖突,造成許多自以爲有智慧的人不肯去信仰宗教,以爲只有那些阿公阿婆才會去信仰宗教;其實佛法的信仰並不是這樣膚淺的,最先我們必須相信某個真理,用信心來啓發智慧,然後再用智慧來增長信心,信智一如;對于某些道理,你要透過智慧的思惟與觀察以後,再去深信,而且這深信的目的,必須要讓你離惡向善,不會造成你生命的困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宗教,當你深信以後,會産生恐怖心,他說:如果你不信,或違反教義,你會受五雷轟頂、絕子絕孫等惡報,哇!那好可怕!爲信仰宗教而造成身心的恐怖,這算什麼宗教?各位!如果你們本來想來皈依,然後你又不皈依的時候,佛陀會不會到你家去找你算帳?你安心,你信不信佛是你的事情,佛陀不會因爲你不信他就加罪于你。真正有智慧的信仰是你愈信仰以後,你的身心愈自在,那叫信智一如,也就是聞慧成就。對因果業報輪回、四聖谛、叁寶這些道理,你深信不疑,而且在這深信不疑當中,離惡向善,身心慢慢慢慢自在,這個就是聞慧成就。
四、思慧成就者
(一)淨戒具足
思慧成就的時候,就是淨戒具足。什麼叫淨戒具足?你想想看,一個人若深信叁寶、深信因果、深信業報的時候,會去做壞事嗎?你如果還會去做壞事,思慧就還未成就,連聞慧可能也還未成就。你如果還會有惡念、惡語、惡行爲,那你就要檢討自己聞慧思慧的修學有問題,這樣了解嗎?什麼“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是邪知邪見,佛法不是這樣子的;正知正見一定要建立在因果業報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談明心見性的道理,絕對不可能用超人一等的理由來把自己的惡行加以合理化,硬說自己的惡念惡語惡行是不分別,沒有這回事。所以你要看這個人思慧有沒成就,就看他有沒有持淨戒,看他是不是持戒持得嚴格,而且是不是悲智交融。
思慧成就的人,他的悲心一定是廣大的,而且悲心跟智慧一定結合在一起。我們凡夫的悲心和智慧還沒成就的時候,都有理智、感情或同情心,但是我們凡夫的理智和同情心有時候會打架,水火難容,有時感情來了就毫無理智,感情沖動的時候難免毫無理智。有時理智現前的時候,又變成冷冰冰的毫無感情,我們衆生的理智跟感情就如此的經常在打架,理意交戰。但是在思慧成就的時候就不同了,感情淨化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叫大慈大悲——悲心,理智就叫做智慧,對一切事理都通達。
(二)悲智交融
思慧成就的人是悲智交融,不會變成像現代人的“分裂症”特質,你看有些人思慮不能集中的時候,就演變成精神問題,感情不能統一的時候,就産生很怪異的行爲;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大部份人都有精神分裂症的傾向,所以你要多念佛、多持戒、多修禅定功夫,你才不會有精神分裂症的情形。現在因爲你頭腦尚清醒,你還能控製自己的行爲,所以我說你沒有精神分裂症,但是若你有一顆散亂的心,還是有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一天;幸好因爲你信佛學佛,知道要打坐要修行,所以你在這方面還是能控製。這是談到思慧成就的人必定淨戒具足、悲智交融,修慧成就的人一定是定慧均衡、定悲等持的。
五、修慧成就者
(一)定慧均衡
在印度當時有很多外道修入定,一定就八萬四千劫,叫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但是這個定力會退,定力退了以後煩惱就又出現。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外道的禅定功夫很好,他一入定就八萬四千劫,當他死掉以後就有人問佛陀說:這位外道尊者定功這麼深,他入定的時候是到哪裏去了呢?佛陀說:他到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在定中享受定樂。弟子問:他享受八萬四千劫這麼長的定樂以後,現在又怎麼樣了呢?佛陀說:他又回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了,變成水鳥了;因爲他在深山裏面打坐入定的時候,溪中的魚老是在水邊啪啦啪啦的叫啊跳啊,他突然間動了個念頭:嘿!你們這些魚好可惡喔,我在修行、在入定,你們竟然幹擾我,製造這個噪音,將來我要變成水鳥把你們吃光。禅定愈深的人,動的念頭愈厲害,遭的報應愈可怕。所以盡管你的定力再怎麼深,若你的煩惱不能斷掉,只是暫時伏住,表面上你好像沒有煩惱,尤其在深定中産生的快樂讓你好像得到涅槃般,而事實上你並不是得到涅槃。所以有些人說他入定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甚至一個月、一年,在世間人會覺得很稀奇,但是請你自問:在定中有沒有去思惟觀察無常無我、緣起性空這些道理?若有的話,就會開展成無漏慧,那就是佛道;如果只是入定,一定就一年兩年、十年乃至千年萬年,在佛法來說,反而是一種障礙;有時候我們把這個定形容是叁昧酒,因爲深的定很容易讓你沈迷。
(二)悲智等持
我們衆生無量劫來——無始以來,就有一顆永遠不安的心,我們怎麼去安他?多數人用熱烘烘的方法,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種種享受,用物質的追求、生理的刺激去填補內心的不安;等這些物質與感官的刺激膩了,對這生理的刺激、物理的刺激沒興趣了,他又回過頭來走到另一邊,希望少事少惱,躲在深山裏面一個人就好,一定下來,哇!那種快樂那種身心舒暢,又讓你沈迷在其中。我們衆生就是這麼極端,不是熱烘烘的,就是冷冰冰的,沒有智慧,還是沈淪,佛法不是這樣子的。並不是叫你們把這個世俗的生活,一切衣食住行、飲食男女都丟棄掉,你沒有衣食住行怎麼可以?不賺錢生活也過不去,一味棄絕世俗的生活條件也不究竟;你除了追求衣食住行、家庭幸福圓滿以外,還要追求無上智慧——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你既要有世俗的生活,也要有出世俗的生活,這樣的話,你才不會覺得修道生活變成一種矛盾,才不會誤解修道是要抛棄一切家庭事業子女社會。可是你要了解:社會這些都是不究竟不圓滿的,都是暫時的假象,你既不要被它蒙騙,又要參與其中去攝化他們、度化他們,這就必須有智慧來配合,否則的話,你就容易同流合汙。你要不同流不合汙很容易,把妻子兒女事業一丟,到深山去打坐修行還不難,但這不是佛法,佛法真正的意思是要我們就世俗的生活當中過著出世的生活,用宗教的修養,跟我們的社會人生打成一片。
所以你們信佛學佛的過程中,家庭事業並不妨礙你們的道業,其實你的家庭、你的社會,一切一切都是很好的修行道場,都是你修道的地方,那就要看你是否時時刻刻都有智慧心、菩提心、大悲心;你如果有智慧心、菩提心、大悲心去面對這個社會、面對這個人生,你會很有興趣去修學種種…
《菩薩學處·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