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第八讲 慧学的修学次第▪P3

  ..续本文上一页生教他持戒。佛陀观察这个众生的根基适合戒律法门,就告诉他:你持戒,来生就可以得到人身,这样他能接受,假如教他布施,他可能不愿意布施,所以佛陀对这种人说你要持戒。另一个人呢,要他持戒很困难,所以佛陀教他把钱布施出去就可得到福报,他就会很高兴的说:好,我布施。一再的去布施以后,他的善根就慢慢的长出来了,佛就再跟他说:你这样布施还不究竟,你不持戒会失去人身,用这种渐进的方式,让他听持戒的法门,所以这叫各各为人悉檀。

  第三种是对治悉檀。对多贪的众生,佛陀就说不净观;对散乱的众生,佛陀就教修数息观;对瞋恨心很重的人,佛陀就教修慈悲观;对我慢很重的众生,佛就教他修界分别观、蕴观、处观、十二处观;为了对治众生各种不同的烦恼,针对某一类烦恼特别重的众生,佛陀就用不同的法门去对治他,这种对治法门叫对治悉檀。

  (二)究竟与实相

  第四种是第一义悉檀,是佛陀对利根众生说空无相无我缘起的道理。前面三个悉檀都是方便说,是不究竟、不了义的。佛陀最高的境界就是前几天我们所谈的——空无相、无我、缘起,这些比较深的、究竟的道理,华严经中有一句话:“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何况起于世间之心。”八地菩萨证到无生法忍的时候,连佛菩萨、菩提、涅槃的念头都没有——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连佛的念头都否定掉了,何况起于世间之心!因为我们凡夫内心总有一个我,所以会创造一个偶像,形成偶像的崇拜、权威的依赖;所谓偶像就是把我投影成万能的上帝,我从哪里来?从上帝来,当上帝变成万能上帝的时候,我就可以求他救我——所以信则得救,把他变成一个偶像让我崇拜,求他来拯救我的心灵,这样有一个能救的上帝,加上一个所救的我,在佛陀来说,能所不泯除是不究竟的。

  所以当你修到最高境界的时候,连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现前了,假如现前还有这个能所,就不能开悟了,就不能明心见性了,何况我们世间有种种的执着。所以究竟的佛法是既否定一切又肯定一切,而且连肯定否定的念头也没有。方便说,是否定一切,因为经过大否定之后,才真正得到大肯定——没有什么好否定的,连否定都要否定了嘛。所以学佛到最高究竟境界的时候,必定是一种了义的佛法的境界,把一切执着都抛弃了。对内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偶像崇拜,都扫除以后,你才能如实的了解佛陀。我在“法海新语”里好像有这句话:扫除你心中的偶像崇拜之后,你才能真正见佛,你才能真正了解佛,这个就是一种了义的法门。

  假如定功不深的话,对诸法的如实相还是没办法真正契入,所以还要再修慧。修慧的特色就是定心相应,那时候你是真的入定,在定中去观察空、无相、无我、缘起这些道理,在定中与真理相应,证悟了这些真理的时候,你才能把内心中所有一切烦恼的种子断掉,也才能断掉因烦恼而引起的生死轮回。前面闻慧、思慧的修习,只是把烦恼伏住而已,在修慧的时候,定心相应了,就会开展出一种智慧——无漏慧,断惑证真。

  六、无漏慧修学原则

  (一)观一实相印

  慧学的修学有以上的四个渐进的步骤。在修慧过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了,我们闻多识广,不见得是多闻,真正多闻者必须多闻空、无相、无我、缘起的道理。小乘在定中所观察的东西是什么?大部份主要是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的身心当中“我不可得”。修定并不是恍恍惚惚的什么都不想,百物不思并不好,就像木头——木石无心,禅宗叫死水不藏龙,或者是冷水泡石头,听过这句话吗?冷水泡石头,任你泡一百年一万年,石头还是石头,水还是水,没有什么作用。我们修学佛法,如果一入门就什么都不分别,百物不思,那是外道定,不是佛教的定;小乘佛法的定,是去观察你的身心变化,在生灭的心念当中,思考你身心当中的这个我是什么?我能讲话,那我是谁?是嘴巴讲话,还是心讲话?心又是哪颗心?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之中,哪颗心才是我?刚才很高兴,高兴的心是我吗?现在愤怒,愤怒的心是我吗?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变化呢?如果高兴的心是我的话,为什么他又会变生气的我呢?这样子对身心作内观以后,发现无我,于是生死已了,生死问题得到解决了。

  大乘佛法则讲一实相印,先广观一切法空。一实相印就是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如幻如化,这样作观的目的是什么?这跟菩提心有关系,因为你如果先观察无我,连我都不可得了,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意义!了生死就算了!结果那无常无我观,就变成厌离人生、厌离人间,你会想到深山里面躲起来最好,少事少恼,人不跟我来往最好,我自己孤家寡人的最好,这样就会慢慢的变成不关心人生、不关心人间、不关心社会,这虽然也可以了生死、也可以断烦恼、但不是究竟法。所以大乘的修行方法,真正讲一实相印而不讲三法印,其实三法印就是一实相印,但是一实相印主要先广观一切法空、广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是缘起的。菩萨观众生因为不了解缘起的如幻如化,在石火光中去执着、去拼斗,造无边的恶业而受生死轮回之苦,于是起悲悯心:啊!宇宙间这一切一切没有什么可争的嘛,为什么你们争得这么厉害呢?生命是短暂的,你的身心无常无我,社会的一切一切都无常无我,几十年光阴很快就过了,你为什么为了这一点芝麻小事,拼得头破血流呢?菩萨这样观察思考起大悲心,并立誓救拔众生。

  (二)当悲智相应

  大乘的修法和小乘的修法之所以会有差别,主要就在观空以后能否引发大悲心,进而发菩提心。大乘是为了发菩提心,而广观一切法空,最后要明心见性的时候,再缩小范围去观察身心的无我,证到我空。所以他们走的路线,所用的修法有点不同。大乘是先广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一切是缘起,从时间看是念念无常,从空间看是缘起无我,进而引发大悲心;因为如果悲心不具足,一下子就明心见性的话,会证入阿罗汉,就不管众生了。所以说要悲智相应的道理就在此。大小乘修法虽有点不同,最后都要断我执则是一样的;大乘是同时修悲心学分与智慧学分,小乘只是修一个智慧学分就自以为满足了。

  在四依里面提到依智不依识,“识”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离能所,有能知的我,以及被我所知的真理,有能证的我,以及被我所证的真理,这个相对性的能所观念叫识;“智”的话就没有相对性,可见识与智是不同的。透过禅定的功夫去修学,就容易引发无漏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慢慢的整个的断掉了。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常常会怀疑:为什么我们信佛学佛这么久了还会动恶念?请问各位有没有动恶念的时候?师父会不会动恶念?一样会起恶念,只是这个恶念一起,马上知道这是恶念,不让它继续扩散;这个人只喜欢讲一堆是非,啰哩啰嗦一坐坐几个钟头不走,师父也会觉得很烦,这种烦也是一种恶念,比如有些信徒老是东家长西家短,你问他有什么问题,他又没问题,不然就一直讲我的媳妇怎样子,我的婆婆怎样子,师父只好坐在那里当听众,眼睛瞪着她作数息观,听了一、两个小时,实在很累了,也会动念头:唉呀!他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要讲完呢?有这么一个烦的念头产生了,这一个烦的念头也是恶念。佛陀就如如不动,任你怎么讲,任你怎么做,他连一点恶念也没有。要到无漏慧现前,才能任何杂念、恶念都没有,随你再怎么样刺激都如如不动,那时候,唯识宗叫大圆镜智,心境就像一面光光亮亮的镜子,物来物现,男来男现,女来女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现出影子来是因为你现前,物去则不留影,正如水过无痕。禅宗形容大圆镜智正如: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现在师父还没有这功夫,因为师父还没有得到无漏慧,到无漏慧才有这功夫,师父现在甚至闻慧也不成就、思慧也不成就、修慧也没有成就,所以师父还是会有不好的念头。

  以上简单的讲到闻慧、思慧、修慧,修慧的特色是跟定心相应,你要深入了解定心的相应,可以再参考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中讲到九住心很重要,当你修禅定的时候,最先是直修,设法将心安住,然后一直到初禅,中间有九住心。你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看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和学佛三要都是印顺老法师写的,非常好,我最初就是看成佛之道这本书才出家的,以前我是信基督教,门诺会的,后来看到成佛之道,哇!正合孤意!所以我就出家了!这本书将修学应有的理念与程序作了完整的介绍,很值得推荐,我不是鼓励你们出家,也不要以为看这本书就会出家,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个人看了这本书很有感触,就出家了,这是改变我生命价值的一本书,也介绍你们分享。

  叁、慧学修学成就

  一、成佛的潜能

  生得慧指理即佛。理体本具,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句话如果认真研究起来的话,有点问题喔,既然我们都有佛性都会成佛,可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未成佛,有些人还堕地狱、饿鬼、畜生?其实这句话应该这样讲:“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有些人以为我们生来就是佛,这个说法不对,既然你生来就是佛,为什么现在还是凡夫?成了佛的人将来会再退化变成凡夫吗?众生皆有佛性是说:我们有潜能——有一种潜在的能力可以成佛,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已经成佛。

  请问各位,建房子要怎么建?有人说把泥巴挖掉以后,房子就会突显出来,那是考古学家,考古学家是去挖陷在地底的建筑物,挖挖挖断壁残垣就露出来了,或是秦始皇的墓,我们去挖一挖,就挖出了一堆古物骨头;但是建房子不是这样建的,要用钢筋水泥砖瓦经一定法则堆砌起来;同样道理,我们读到经典说:“一切众生无不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所以就不能证…

《菩萨学处·第八讲 慧学的修学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