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教他持戒。佛陀觀察這個衆生的根基適合戒律法門,就告訴他:你持戒,來生就可以得到人身,這樣他能接受,假如教他布施,他可能不願意布施,所以佛陀對這種人說你要持戒。另一個人呢,要他持戒很困難,所以佛陀教他把錢布施出去就可得到福報,他就會很高興的說:好,我布施。一再的去布施以後,他的善根就慢慢的長出來了,佛就再跟他說:你這樣布施還不究竟,你不持戒會失去人身,用這種漸進的方式,讓他聽持戒的法門,所以這叫各各爲人悉檀。
第叁種是對治悉檀。對多貪的衆生,佛陀就說不淨觀;對散亂的衆生,佛陀就教修數息觀;對瞋恨心很重的人,佛陀就教修慈悲觀;對我慢很重的衆生,佛就教他修界分別觀、蘊觀、處觀、十二處觀;爲了對治衆生各種不同的煩惱,針對某一類煩惱特別重的衆生,佛陀就用不同的法門去對治他,這種對治法門叫對治悉檀。
(二)究竟與實相
第四種是第一義悉檀,是佛陀對利根衆生說空無相無我緣起的道理。前面叁個悉檀都是方便說,是不究竟、不了義的。佛陀最高的境界就是前幾天我們所談的——空無相、無我、緣起,這些比較深的、究竟的道理,華嚴經中有一句話:“菩薩摩诃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何況起于世間之心。”八地菩薩證到無生法忍的時候,連佛菩薩、菩提、涅槃的念頭都沒有——佛心、菩薩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連佛的念頭都否定掉了,何況起于世間之心!因爲我們凡夫內心總有一個我,所以會創造一個偶像,形成偶像的崇拜、權威的依賴;所謂偶像就是把我投影成萬能的上帝,我從哪裏來?從上帝來,當上帝變成萬能上帝的時候,我就可以求他救我——所以信則得救,把他變成一個偶像讓我崇拜,求他來拯救我的心靈,這樣有一個能救的上帝,加上一個所救的我,在佛陀來說,能所不泯除是不究竟的。
所以當你修到最高境界的時候,連佛心、菩薩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現前了,假如現前還有這個能所,就不能開悟了,就不能明心見性了,何況我們世間有種種的執著。所以究竟的佛法是既否定一切又肯定一切,而且連肯定否定的念頭也沒有。方便說,是否定一切,因爲經過大否定之後,才真正得到大肯定——沒有什麼好否定的,連否定都要否定了嘛。所以學佛到最高究竟境界的時候,必定是一種了義的佛法的境界,把一切執著都抛棄了。對內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偶像崇拜,都掃除以後,你才能如實的了解佛陀。我在“法海新語”裏好像有這句話:掃除你心中的偶像崇拜之後,你才能真正見佛,你才能真正了解佛,這個就是一種了義的法門。
假如定功不深的話,對諸法的如實相還是沒辦法真正契入,所以還要再修慧。修慧的特色就是定心相應,那時候你是真的入定,在定中去觀察空、無相、無我、緣起這些道理,在定中與真理相應,證悟了這些真理的時候,你才能把內心中所有一切煩惱的種子斷掉,也才能斷掉因煩惱而引起的生死輪回。前面聞慧、思慧的修習,只是把煩惱伏住而已,在修慧的時候,定心相應了,就會開展出一種智慧——無漏慧,斷惑證真。
六、無漏慧修學原則
(一)觀一實相印
慧學的修學有以上的四個漸進的步驟。在修慧過程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什麼呢?剛才講過了,我們聞多識廣,不見得是多聞,真正多聞者必須多聞空、無相、無我、緣起的道理。小乘在定中所觀察的東西是什麼?大部份主要是觀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和合的身心當中“我不可得”。修定並不是恍恍惚惚的什麼都不想,百物不思並不好,就像木頭——木石無心,禅宗叫死水不藏龍,或者是冷水泡石頭,聽過這句話嗎?冷水泡石頭,任你泡一百年一萬年,石頭還是石頭,水還是水,沒有什麼作用。我們修學佛法,如果一入門就什麼都不分別,百物不思,那是外道定,不是佛教的定;小乘佛法的定,是去觀察你的身心變化,在生滅的心念當中,思考你身心當中的這個我是什麼?我能講話,那我是誰?是嘴巴講話,還是心講話?心又是哪顆心?心是刹那刹那在變化之中,哪顆心才是我?剛才很高興,高興的心是我嗎?現在憤怒,憤怒的心是我嗎?爲什麼會這麼大的變化呢?如果高興的心是我的話,爲什麼他又會變生氣的我呢?這樣子對身心作內觀以後,發現無我,于是生死已了,生死問題得到解決了。
大乘佛法則講一實相印,先廣觀一切法空。一實相印就是空——一切法緣起性空如幻如化,這樣作觀的目的是什麼?這跟菩提心有關系,因爲你如果先觀察無我,連我都不可得了,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意義!了生死就算了!結果那無常無我觀,就變成厭離人生、厭離人間,你會想到深山裏面躲起來最好,少事少惱,人不跟我來往最好,我自己孤家寡人的最好,這樣就會慢慢的變成不關心人生、不關心人間、不關心社會,這雖然也可以了生死、也可以斷煩惱、但不是究竟法。所以大乘的修行方法,真正講一實相印而不講叁法印,其實叁法印就是一實相印,但是一實相印主要先廣觀一切法空、廣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是緣起的。菩薩觀衆生因爲不了解緣起的如幻如化,在石火光中去執著、去拼鬥,造無邊的惡業而受生死輪回之苦,于是起悲憫心:啊!宇宙間這一切一切沒有什麼可爭的嘛,爲什麼你們爭得這麼厲害呢?生命是短暫的,你的身心無常無我,社會的一切一切都無常無我,幾十年光陰很快就過了,你爲什麼爲了這一點芝麻小事,拼得頭破血流呢?菩薩這樣觀察思考起大悲心,並立誓救拔衆生。
(二)當悲智相應
大乘的修法和小乘的修法之所以會有差別,主要就在觀空以後能否引發大悲心,進而發菩提心。大乘是爲了發菩提心,而廣觀一切法空,最後要明心見性的時候,再縮小範圍去觀察身心的無我,證到我空。所以他們走的路線,所用的修法有點不同。大乘是先廣觀一切法空,觀察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一切是緣起,從時間看是念念無常,從空間看是緣起無我,進而引發大悲心;因爲如果悲心不具足,一下子就明心見性的話,會證入阿羅漢,就不管衆生了。所以說要悲智相應的道理就在此。大小乘修法雖有點不同,最後都要斷我執則是一樣的;大乘是同時修悲心學分與智慧學分,小乘只是修一個智慧學分就自以爲滿足了。
在四依裏面提到依智不依識,“識”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不離能所,有能知的我,以及被我所知的真理,有能證的我,以及被我所證的真理,這個相對性的能所觀念叫識;“智”的話就沒有相對性,可見識與智是不同的。透過禅定的功夫去修學,就容易引發無漏慧,這個時候,所有的煩惱習氣都慢慢的整個的斷掉了。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常常會懷疑:爲什麼我們信佛學佛這麼久了還會動惡念?請問各位有沒有動惡念的時候?師父會不會動惡念?一樣會起惡念,只是這個惡念一起,馬上知道這是惡念,不讓它繼續擴散;這個人只喜歡講一堆是非,啰哩啰嗦一坐坐幾個鍾頭不走,師父也會覺得很煩,這種煩也是一種惡念,比如有些信徒老是東家長西家短,你問他有什麼問題,他又沒問題,不然就一直講我的媳婦怎樣子,我的婆婆怎樣子,師父只好坐在那裏當聽衆,眼睛瞪著她作數息觀,聽了一、兩個小時,實在很累了,也會動念頭:唉呀!他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要講完呢?有這麼一個煩的念頭産生了,這一個煩的念頭也是惡念。佛陀就如如不動,任你怎麼講,任你怎麼做,他連一點惡念也沒有。要到無漏慧現前,才能任何雜念、惡念都沒有,隨你再怎麼樣刺激都如如不動,那時候,唯識宗叫大圓鏡智,心境就像一面光光亮亮的鏡子,物來物現,男來男現,女來女現,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現出影子來是因爲你現前,物去則不留影,正如水過無痕。禅宗形容大圓鏡智正如:風來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現在師父還沒有這功夫,因爲師父還沒有得到無漏慧,到無漏慧才有這功夫,師父現在甚至聞慧也不成就、思慧也不成就、修慧也沒有成就,所以師父還是會有不好的念頭。
以上簡單的講到聞慧、思慧、修慧,修慧的特色是跟定心相應,你要深入了解定心的相應,可以再參考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中講到九住心很重要,當你修禅定的時候,最先是直修,設法將心安住,然後一直到初禅,中間有九住心。你要進一步了解的話就看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和學佛叁要都是印順老法師寫的,非常好,我最初就是看成佛之道這本書才出家的,以前我是信基督教,門諾會的,後來看到成佛之道,哇!正合孤意!所以我就出家了!這本書將修學應有的理念與程序作了完整的介紹,很值得推薦,我不是鼓勵你們出家,也不要以爲看這本書就會出家,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我個人看了這本書很有感觸,就出家了,這是改變我生命價值的一本書,也介紹你們分享。
叁、慧學修學成就
一、成佛的潛能
生得慧指理即佛。理體本具,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這句話如果認真研究起來的話,有點問題喔,既然我們都有佛性都會成佛,可是爲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未成佛,有些人還墮地獄、餓鬼、畜生?其實這句話應該這樣講:“一切衆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有些人以爲我們生來就是佛,這個說法不對,既然你生來就是佛,爲什麼現在還是凡夫?成了佛的人將來會再退化變成凡夫嗎?衆生皆有佛性是說:我們有潛能——有一種潛在的能力可以成佛,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已經成佛。
請問各位,建房子要怎麼建?有人說把泥巴挖掉以後,房子就會突顯出來,那是考古學家,考古學家是去挖陷在地底的建築物,挖挖挖斷壁殘垣就露出來了,或是秦始皇的墓,我們去挖一挖,就挖出了一堆古物骨頭;但是建房子不是這樣建的,要用鋼筋水泥磚瓦經一定法則堆砌起來;同樣道理,我們讀到經典說:“一切衆生無不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所以就不能證…
《菩薩學處·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