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四講 菩薩學處▪P4

  ..續本文上一頁來他就很不樂捐——不樂而捐;他說:“你不把我當好人好事的話,拿了就算了!”變成不樂之捐那就麻煩了。所以凡事都不希望衆生來贊美我、給我什麼好處,根本連這種求回報的心都沒有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善。

  菩薩就在這種環境當中“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爲于己,但欲度脫一切衆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出離什麼?是離家出走嗎?是出離惡道、出離煩惱。“何以故?于衆生中爲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爲衆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經裏的這個隱跟穩通用,這地方不能念yǐn,應念成wěn,令其得至安wěn彼岸。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這些在衆生當中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人,“法應如是”——應該如是在這五濁惡世當中,對衆生不取不求,但爲衆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也就是說,我們活在這世界上,不但求自己的內心淨化升華,也令衆生淨化升華,使之到達智慧福德的彼岸、涅槃的彼岸,而成就佛無上智慧,“是名菩薩摩诃薩第八難得行。”這個是十行品裏面第八難得行。

  

  叁、不味不著亦不生厭

  “雲何爲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于相,不別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舍,但欲因彼境界攝取衆生,爲說真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複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來施。”

  這是在華嚴經第二十一卷十回向無盡藏品裏邊的一段精采內容,可能跟各位平時常聽的佛法有點差距,是不是?菩薩了達一切法是緣起、如幻如化的,所以他不會去取相、也不會著相,更不會心心念念求生到什麼世界去;他既不會去討厭某個世界,也不會去貪著某個世界——“不味不著”,不刻意以這善根回向到另外一個天堂、另外一個世界去,更不會因爲不相信經典裏說的不可思議世界而退失善根。有人就這樣喔!某老師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師,不信佛,媽媽卻很虔誠,他告訴媽媽說,今天某某大師來本地演講,以大師的口才無礙,我們請父親去聽聽經,母子就想盡方法,以最佳的雙簧演出,鼓勵這位工程師爸爸去聽佛法;那天剛好法師講到極樂世界,有蓮花大如車輪,白色白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工程師爸爸一聽到這話,怎麼可能!什麼另外還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而且那世界的蓮花,竟然像車輪那麼大,當著幾百個正在聽經的信衆站起來說:哼!胡說八道!掉頭就走,從此就再也不肯信佛。衆生就有這種類型的。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心胸要開闊;不但對于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都要去認同他、肯定他的價值意義,而且要更進一步,對其他的宗教,即使民俗信仰的各種神明、什麼城隍爺爺、什麼公的,你也不要瞧不起他,對于基督教、天主教,不管他什麼教,你也都要去尊重他們,因爲有些人須要以這些方式來引導他向善、向光明。所以各位不要說,我是信佛的人哪,對世間其他宗教不屑,瞧不起他,甚至毀謗他、打擊他,信佛學佛的人不可以這樣。所以有時候,跟信徒到某地方去,信徒說:哦,我們到了土地公廟,要跟他拜拜,我說好,就合掌打個招呼嘛。你看,我們人見到人,不管熟不熟,總是“哈啰!”打個招呼,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彼此尊重,土地公也是衆生之一嘛,你不要以爲自己信佛學佛了,就瞧不起世間的各種鬼神,你合個掌,念個“阿彌陀佛”又有什麼關系。

  信佛的人不管修什麼法門,我都可以接納;你說我沒有念佛,我也說沒有念佛,你說有阿彌陀佛,我也相信有阿彌陀佛,你說有極樂世界,我也確信有極樂世界,從種種理論來研究,一定會有,但是我們信佛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就看個人的根性,有些人適合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有些人一聽到阿彌陀佛就不想聽下去了,就退心了。依各人根性不同,有些人適合參禅,佛也不念,經也不念,只專心一意參禅,參公案、參話頭才能得利,有些人則要念咒誦經才能使心安下來。所以衆生根性不同,千差萬別。就像醫院裏面有千千萬萬藥物,有內科、外科、心髒科、肝髒科等等不同的科系,即使是同一科同一種病,也是吃不同的藥;同樣道理,衆生有千千萬萬種根性,也必須用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而每一法門都有他的殊勝之處;所謂藥無貴踐,能治病就是良藥,你說這高麗參很好,但是你感冒又吃高麗參的話會使病情更嚴重。有些人要吃瀉藥,有些要吃補藥,有些需要吃涼性的,有些適合吃熱性的,完全看你身體的虛實寒熱來決定。

  “不別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你看“亦不生厭”“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舍。”這是談到未來施。我剛才已講過了,每一個人好像不同的花種,要在不同的時空、環境、氣候、季節,或高山或溫室當中去培養,有些要有陽光,有些不須要陽光,我們每一個人就在這種種不同的時空中去發芽、開花、結果——明心見性。

  四、以善方便化度眷屬

  下面這段經文就在二十四卷裏面,特別把它摘錄出,供各位參考。

  “菩薩摩诃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

  菩薩摩诃薩也就是各位啦,你們在家宅中是怎樣的呢?雖然跟父母、妻子、兒女在一起,但是不應暫舍菩提之心。從這一段你可以了解到:我人生當中,除了家庭妻子兒女平安之外,我內心深處還有一個最高的理想——成佛之心,一種成佛度衆生、成聖成賢的菩提之心。“薩婆若境”就是智慧,一般稱爲般若,也就是般若智慧。

  “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

  要以種種方便來引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鄰居等所有眷屬。令入菩薩智慧、令成熟解脫、遠離煩惱。

  “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于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

  這段經文跟你平時聽的佛法大不相同,是不是?平時我們總聽人家講:妻子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有沒有人這麼講?結了婚丈夫妻子就是彼此的冤家,子女就是討債鬼,什麼無冤不成親,佛經裏有沒有這樣寫?其實這是人說的,不是佛說的,知道嗎?這段經文講得很清楚“以慈心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有什麼障礙?研究佛法的人,要清楚每一句話出自什麼地方,每一句話都要有根有據,要能引經據典。我這就是引經據典,所以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說的,知道嗎?這是談到菩薩摩诃薩在家庭中應有的心態,今後你們不要把家庭當作束縛,不要把家庭當作煩惱的地方,你要隨時把家庭、事業、公司行號,社會上的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場所,都當成是你自己修道的地方。你以爲佛陀文教基金會十一樓才是佛堂,而你家不是佛堂嗎?你家也是佛堂啊!你的父母親就是佛菩薩嘛!你那些子女、丈夫、妻子,就是未來的佛菩薩,你要好好的恭敬他、供養他。這些未來的佛菩薩,活生生的站在你的眼前,你卻不知道要去恭敬供養,只希望到佛堂寺廟去頂禮膜拜、去求佛陀保佑你,我看佛陀很難同意你的做法,很難保佑你;你家裏有那麼多活佛,你不知道去愛他、關心他、了解他、設法幫他解決困難,你只是拚命的拿著香去拜啊拜,叩頭求菩薩保佑你,這是本末倒置,知道嗎?學佛不是這樣子,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打理好,做一個有愛心、慈悲心,有智慧心、同情心,有同理心的人,你本身先具備有這個條件以後,自然對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也會盡力去攝受、關心,這樣才叫度衆生;度衆生並不是叫每一個人把頭發理光去出家,那和尚豈不是變成開理發店的剃頭師了嗎?

  五、作諸事業不舍智心

  “菩薩摩诃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舍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啖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回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回向薩婆若道,系念思惟無時舍離,爲欲饒益一切衆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

  這是一種動態的修行方法。各位在家裏要衣食住行,要上班要開車,早上起來要刷牙,晚上還要洗個澡;巴西人好像不同,巴西人早上起來就先洗澡,我也覺得很奇怪,他們晚上不洗澡全身髒兮兮的怎麼睡覺,反正習慣不同,卻都是日常要做的事。你看,在臺灣這地方,不管你怎樣,每天起來一定要刷牙、要漱口、要上班、要開車、要堵車,要忍受空氣汙染,種種行住坐臥上的需要,這些就是你在修道上的最佳道場、最好的時空,知道嗎?

  現在我告訴你們一個修行方法。你試著養成一個習慣,鬧鍾一響,你不要把它壓下去再睡,這是修行的第一步,這毛病一定要改,很多人都鬧鍾一響,就把它壓下去再睡兩分鍾也好,不行!一秒鍾都不可!只要聽到鬧鍾一響,就要開始做功課了,靜靜的躺著,先想一些好事,設法找出一些好的字眼來想,例如健康、快樂、高興,還有什麼?喜悅!你想賺錢,那要用什麼字眼?富貴!事業興隆!智慧!要有智慧呀!你所想的必須都是那些好的字眼。這一生當中,每天早上都要設法先發出一個好的訊息,睡覺前也要重覆這個動作。我們出家人睡覺之前要摸摸光頭,早上起來也要摸頭,出家人每天要摸叁次頭。你睡覺前也要先作五分鍾觀想,想一些美好的事,想你希望得到的東西,包括父母親、妻子兒女,希望他們與你自己都身心健康、快樂喜悅,想想他們令你愉快的事,想想你自己高興的事,並且把剛才你想的那些字眼念一念;如此早上起來做一次、晚上睡前再一次。早上醒來先做這種思想的體操五分鍾後,摩擦手、眼睛、鼻子,把耳朵搓一搓,這些地方都有穴道,輕輕的按摩,把手腳搓一搓,這樣再起床,比較不容易感冒。你的流理臺就放一只塑膠的湯匙,早上起來時,嘴巴稍微動一動就會有口水産生,第一口的口水是最好的津液,含有豐富的酵素,將這第一口的口水吐在湯匙上去洗眼睛,將眼睛這樣眨一眨,一定要讓它洗到眼球,然後再用毛巾擦幹;接著再去上大小號;大號小號時,眼睛要閉起來,將上下牙齒扣緊,把嘴巴閉緊,姿勢要端正,這樣的話,元氣不易損耗,眼睛也不會受傷,牙齒到老都不容易掉。這是我們老和尚傳的密招,我現在將它全部公開給你們,我已經快六十歲了,視力還是保持一點零和一點二,牙齒還保持叁十一顆,這方法就有這個好處。

  一面刷牙要一面注意呼吸,我早上是用手指沾細鹽搓牙龈,用這兩根手指,先用拇指,或食指都可以,內側用拇指、外側用食指,這麼搓,這樣子你的牙齒會變得很堅固,到老時都不容易掉。你一面洗眼睛、搓牙齒、洗臉的時候,就要注意你的呼吸,注意你的心念在想什麼:我現在正在搓牙齒、搓牙齒,我現在正在吸氣、吐氣,我在吸氣、我在吐氣。隨時要注意這些身體的行爲,最大一個注意點在呼吸,你在做這些動作也同時在調自己的心。這個方法不妨礙你的日常生活,透過隨時注意呼吸,你的心就慢慢定下來。所以你看這個地方說“若服湯藥,若著衣裳,若啖滋味,”當你穿衣服的時候,吃飯喝湯的時候,吃藥的時候,“洗澡、塗摩,”用什麼膏塗抹的時候,“回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講話作事,起心動念,“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回向薩婆若道。”這一切都是要幫你成就佛道的。你觀照你的呼吸,讓你的心先安住下來,把這一切功德用來追求無上智慧。“系念思惟無時舍離,爲欲饒益一切衆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隨時隨地都在增長你的道心智慧。這是在華嚴第二十四卷的一段經文,非常好,錄出來與大家分享。

  “世間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無有二,無二亦無著,心不離世間,亦不住世間,非于世間外,修行一切智。”

  這段最重要的是“心不離世間,亦不住世間,非于世間外,修行一切智。”這段經文念起來,會覺得佛陀真是了不起,修行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需要到另外一個美好的世界才能修行”,你看佛陀說“非于世間外,修行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不是在人世間以外的另一個空間裏去修,而是把這個我們生存的空間、充滿黑白道的五濁惡世,當成我們成就法身慧命最佳的處所,所以我給它定一個名詞叫“菩薩學處”。

  

《菩薩學處·第四講 菩薩學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