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第四讲 菩萨学处▪P4

  ..续本文上一页来他就很不乐捐——不乐而捐;他说:“你不把我当好人好事的话,拿了就算了!”变成不乐之捐那就麻烦了。所以凡事都不希望众生来赞美我、给我什么好处,根本连这种求回报的心都没有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善。

  菩萨就在这种环境当中“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未曾一念自为于己,但欲度脱一切众生,令其清净永得出离。”出离什么?是离家出走吗?是出离恶道、出离烦恼。“何以故?于众生中为明导者,法应如是,不取不求,但为众生修菩萨道,令其得至安隐彼岸,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经里的这个隐跟稳通用,这地方不能念yǐn,应念成wěn,令其得至安wěn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这些在众生当中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法应如是”——应该如是在这五浊恶世当中,对众生不取不求,但为众生修菩萨道,令其得至安隐彼岸。也就是说,我们活在这世界上,不但求自己的内心净化升华,也令众生净化升华,使之到达智慧福德的彼岸、涅槃的彼岸,而成就佛无上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难得行。”这个是十行品里面第八难得行。

  

  三、不味不着亦不生厌

  “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着,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

  这是在华严经第二十一卷十回向无尽藏品里边的一段精采内容,可能跟各位平时常听的佛法有点差距,是不是?菩萨了达一切法是缘起、如幻如化的,所以他不会去取相、也不会着相,更不会心心念念求生到什么世界去;他既不会去讨厌某个世界,也不会去贪着某个世界——“不味不着”,不刻意以这善根回向到另外一个天堂、另外一个世界去,更不会因为不相信经典里说的不可思议世界而退失善根。有人就这样喔!某老师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不信佛,妈妈却很虔诚,他告诉妈妈说,今天某某大师来本地演讲,以大师的口才无碍,我们请父亲去听听经,母子就想尽方法,以最佳的双簧演出,鼓励这位工程师爸爸去听佛法;那天刚好法师讲到极乐世界,有莲花大如车轮,白色白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工程师爸爸一听到这话,怎么可能!什么另外还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而且那世界的莲花,竟然像车轮那么大,当着几百个正在听经的信众站起来说:哼!胡说八道!掉头就走,从此就再也不肯信佛。众生就有这种类型的。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心胸要开阔;不但对于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都要去认同他、肯定他的价值意义,而且要更进一步,对其他的宗教,即使民俗信仰的各种神明、什么城隍爷爷、什么公的,你也不要瞧不起他,对于基督教、天主教,不管他什么教,你也都要去尊重他们,因为有些人须要以这些方式来引导他向善、向光明。所以各位不要说,我是信佛的人哪,对世间其他宗教不屑,瞧不起他,甚至毁谤他、打击他,信佛学佛的人不可以这样。所以有时候,跟信徒到某地方去,信徒说:哦,我们到了土地公庙,要跟他拜拜,我说好,就合掌打个招呼嘛。你看,我们人见到人,不管熟不熟,总是“哈啰!”打个招呼,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彼此尊重,土地公也是众生之一嘛,你不要以为自己信佛学佛了,就瞧不起世间的各种鬼神,你合个掌,念个“阿弥陀佛”又有什么关系。

  信佛的人不管修什么法门,我都可以接纳;你说我没有念佛,我也说没有念佛,你说有阿弥陀佛,我也相信有阿弥陀佛,你说有极乐世界,我也确信有极乐世界,从种种理论来研究,一定会有,但是我们信佛学佛,是不是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这就看个人的根性,有些人适合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一听到阿弥陀佛就不想听下去了,就退心了。依各人根性不同,有些人适合参禅,佛也不念,经也不念,只专心一意参禅,参公案、参话头才能得利,有些人则要念咒诵经才能使心安下来。所以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就像医院里面有千千万万药物,有内科、外科、心脏科、肝脏科等等不同的科系,即使是同一科同一种病,也是吃不同的药;同样道理,众生有千千万万种根性,也必须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而每一法门都有他的殊胜之处;所谓药无贵践,能治病就是良药,你说这高丽参很好,但是你感冒又吃高丽参的话会使病情更严重。有些人要吃泻药,有些要吃补药,有些需要吃凉性的,有些适合吃热性的,完全看你身体的虚实寒热来决定。

  “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着,亦不生厌。”你看“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这是谈到未来施。我刚才已讲过了,每一个人好像不同的花种,要在不同的时空、环境、气候、季节,或高山或温室当中去培养,有些要有阳光,有些不须要阳光,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种种不同的时空中去发芽、开花、结果——明心见性。

  四、以善方便化度眷属

  下面这段经文就在二十四卷里面,特别把它摘录出,供各位参考。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

  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各位啦,你们在家宅中是怎样的呢?虽然跟父母、妻子、儿女在一起,但是不应暂舍菩提之心。从这一段你可以了解到:我人生当中,除了家庭妻子儿女平安之外,我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最高的理想——成佛之心,一种成佛度众生、成圣成贤的菩提之心。“萨婆若境”就是智慧,一般称为般若,也就是般若智慧。

  “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

  要以种种方便来引导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邻居等所有眷属。令入菩萨智慧、令成熟解脱、远离烦恼。

  “虽与同止,心无所着,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这段经文跟你平时听的佛法大不相同,是不是?平时我们总听人家讲:妻子是冤家,儿女是讨债鬼,有没有人这么讲?结了婚丈夫妻子就是彼此的冤家,子女就是讨债鬼,什么无冤不成亲,佛经里有没有这样写?其实这是人说的,不是佛说的,知道吗?这段经文讲得很清楚“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有什么障碍?研究佛法的人,要清楚每一句话出自什么地方,每一句话都要有根有据,要能引经据典。我这就是引经据典,所以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佛说的,知道吗?这是谈到菩萨摩诃萨在家庭中应有的心态,今后你们不要把家庭当作束缚,不要把家庭当作烦恼的地方,你要随时把家庭、事业、公司行号,社会上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场所,都当成是你自己修道的地方。你以为佛陀文教基金会十一楼才是佛堂,而你家不是佛堂吗?你家也是佛堂啊!你的父母亲就是佛菩萨嘛!你那些子女、丈夫、妻子,就是未来的佛菩萨,你要好好的恭敬他、供养他。这些未来的佛菩萨,活生生的站在你的眼前,你却不知道要去恭敬供养,只希望到佛堂寺庙去顶礼膜拜、去求佛陀保佑你,我看佛陀很难同意你的做法,很难保佑你;你家里有那么多活佛,你不知道去爱他、关心他、了解他、设法帮他解决困难,你只是拚命的拿着香去拜啊拜,叩头求菩萨保佑你,这是本末倒置,知道吗?学佛不是这样子,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打理好,做一个有爱心、慈悲心,有智慧心、同情心,有同理心的人,你本身先具备有这个条件以后,自然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也会尽力去摄受、关心,这样才叫度众生;度众生并不是叫每一个人把头发理光去出家,那和尚岂不是变成开理发店的剃头师了吗?

  五、作诸事业不舍智心

  “菩萨摩诃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所谓若着衣裳,若啖滋味,若服汤药,澡漱涂摩,回旋顾视,行住坐卧,身语意业,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诸有所作,心常回向萨婆若道,系念思惟无时舍离,为欲饶益一切众生,安住菩提无量大愿,摄取无数广大善根。”

  这是一种动态的修行方法。各位在家里要衣食住行,要上班要开车,早上起来要刷牙,晚上还要洗个澡;巴西人好像不同,巴西人早上起来就先洗澡,我也觉得很奇怪,他们晚上不洗澡全身脏兮兮的怎么睡觉,反正习惯不同,却都是日常要做的事。你看,在台湾这地方,不管你怎样,每天起来一定要刷牙、要漱口、要上班、要开车、要堵车,要忍受空气污染,种种行住坐卧上的需要,这些就是你在修道上的最佳道场、最好的时空,知道吗?

  现在我告诉你们一个修行方法。你试着养成一个习惯,闹钟一响,你不要把它压下去再睡,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这毛病一定要改,很多人都闹钟一响,就把它压下去再睡两分钟也好,不行!一秒钟都不可!只要听到闹钟一响,就要开始做功课了,静静的躺着,先想一些好事,设法找出一些好的字眼来想,例如健康、快乐、高兴,还有什么?喜悦!你想赚钱,那要用什么字眼?富贵!事业兴隆!智慧!要有智慧呀!你所想的必须都是那些好的字眼。这一生当中,每天早上都要设法先发出一个好的讯息,睡觉前也要重覆这个动作。我们出家人睡觉之前要摸摸光头,早上起来也要摸头,出家人每天要摸三次头。你睡觉前也要先作五分钟观想,想一些美好的事,想你希望得到的东西,包括父母亲、妻子儿女,希望他们与你自己都身心健康、快乐喜悦,想想他们令你愉快的事,想想你自己高兴的事,并且把刚才你想的那些字眼念一念;如此早上起来做一次、晚上睡前再一次。早上醒来先做这种思想的体操五分钟后,摩擦手、眼睛、鼻子,把耳朵搓一搓,这些地方都有穴道,轻轻的按摩,把手脚搓一搓,这样再起床,比较不容易感冒。你的流理台就放一只塑胶的汤匙,早上起来时,嘴巴稍微动一动就会有口水产生,第一口的口水是最好的津液,含有丰富的酵素,将这第一口的口水吐在汤匙上去洗眼睛,将眼睛这样眨一眨,一定要让它洗到眼球,然后再用毛巾擦干;接着再去上大小号;大号小号时,眼睛要闭起来,将上下牙齿扣紧,把嘴巴闭紧,姿势要端正,这样的话,元气不易损耗,眼睛也不会受伤,牙齿到老都不容易掉。这是我们老和尚传的密招,我现在将它全部公开给你们,我已经快六十岁了,视力还是保持一点零和一点二,牙齿还保持三十一颗,这方法就有这个好处。

  一面刷牙要一面注意呼吸,我早上是用手指沾细盐搓牙龈,用这两根手指,先用拇指,或食指都可以,内侧用拇指、外侧用食指,这么搓,这样子你的牙齿会变得很坚固,到老时都不容易掉。你一面洗眼睛、搓牙齿、洗脸的时候,就要注意你的呼吸,注意你的心念在想什么:我现在正在搓牙齿、搓牙齿,我现在正在吸气、吐气,我在吸气、我在吐气。随时要注意这些身体的行为,最大一个注意点在呼吸,你在做这些动作也同时在调自己的心。这个方法不妨碍你的日常生活,透过随时注意呼吸,你的心就慢慢定下来。所以你看这个地方说“若服汤药,若着衣裳,若啖滋味,”当你穿衣服的时候,吃饭喝汤的时候,吃药的时候,“洗澡、涂摩,”用什么膏涂抹的时候,“回旋顾视,行住坐卧,身语意业,”讲话作事,起心动念,“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诸有所作,心常回向萨婆若道。”这一切都是要帮你成就佛道的。你观照你的呼吸,让你的心先安住下来,把这一切功德用来追求无上智慧。“系念思惟无时舍离,为欲饶益一切众生,安住菩提无量大愿,摄取无数广大善根。”随时随地都在增长你的道心智慧。这是在华严第二十四卷的一段经文,非常好,录出来与大家分享。

  “世间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无有二,无二亦无着,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

  这段最重要的是“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这段经文念起来,会觉得佛陀真是了不起,修行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需要到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才能修行”,你看佛陀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在人世间以外的另一个空间里去修,而是把这个我们生存的空间、充满黑白道的五浊恶世,当成我们成就法身慧命最佳的处所,所以我给它定一个名词叫“菩萨学处”。

  

《菩萨学处·第四讲 菩萨学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