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

  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

  壹、識佛覺海心源

  這幾年來發現到我們教界,不論是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學佛的風氣滿盛,這是好現象,但卻又總覺得跟佛陀當時的教法——正法似乎有點距離。我們知道佛法是從佛陀的覺海心源流到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去覺悟的。那麼佛法的源頭好像就是在高山上的一股清淨的、沒有汙染的法水,可是流到平原以後,卻慢慢的受到汙染、滲入了很多的雜質,所以我們必須加以過濾之後才能喝。我想兩千五百年前,佛陀覺悟以後所傳授的教法,一定是非常單純的,佛陀一席話下來,很多聽衆得到法眼淨,證到初果、二果、或者四果阿羅漢,可是我們現在聽經,何止以百千萬計,我們聽了這麼多經,可是有沒有開悟呢?誰說自己開悟了呢?當然多多少少也是有所悟,只是要像佛陀那時代,一席話下來就這麼證果的,在這時代實在不容易。這到底是法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一、當回歸佛陀的出世本懷

  在這種遽變的時空當中,佛陀的教法流傳了二千多年,我個人覺得:佛法原本是這麼單純的,可是流傳到現在,我們幾乎把佛法原來的面貌都加以扭曲了;佛陀當時所告訴我們最直接修行的方法,我們都加以淡忘了;佛陀的出世本懷到底是什麼?佛陀出現于這世間的道理是什麼?他來到這世間要告訴我們什麼?

  做爲一個佛門弟子,一定要回歸于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我們對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時空當中,在人類曆史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所說的教法,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對佛陀當時所傳授的義理,我們也必須加以詳細的研究。佛法淵遠流長的流傳了二千多年,相信在不同的地點、文化、思想、背景,所滲透進去的相似的佛法,一定是相當的多,所以我們有必要作一個通盤性的檢討,找出正確的修行方法。

  要到一個地方,第一先要找對目標,第二要研究路線,找對了目標,對路線又有認識,這樣走起來較快又不容易出錯,如果我們連目標都不清楚,如何找出路線?這就要走很多冤枉路了。在我們學佛的過程當中,一般人都想修個什麼法門就馬上得什麼效果,這並不是很圓滿的,所以慧解或者是勝解是很重要的。

  二、若得決定心則能修妙行

  我們常說“信解行證”,我們相信佛陀教法,但是也要了解他,經過了解以後,才去選擇一個法門,再按照這法門去修去學,最後才能證悟。“信解行證”有四個步驟,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對教主釋迦牟尼佛——這位曆史上偉大的人物的出生背景,以及他一生當中所傳授給我們的教法,不去研究,那麼我們對佛陀根本無法有正確的認識;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法作了錯誤的認識,對他的教法不加以深入的研究,急著就想藉一個法門證到一個什麼果的時候,我想這是很容易出問題的。所以我常常強調:正確認識佛陀,才能正確的掌握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說:當你真正的了解佛陀,你才能真正的去念佛,懂得正確的念佛方法,你才能感受到念佛的意義與價值。

  正確的認識佛陀,你的修行方法才能夠正確,華嚴經第六十卷裏就有這麼一段話“若得決定心,則能修妙行。”也就是說:若你對佛法僧叁寶的義理能認識清楚,修行起來就很快,也不會走冤枉路。但是我們現在一般人總是很急的,想念一句佛號、參一個公案、持一段咒語、或專持一部經,就希望看到天大的成果;在臺灣非常流行“一門深入”,是不是有這句話?比如我們要學中文,我們總要先學ㄅㄆㄇㄈ注音符號,第二步才去學些幼稚園及小學課程——來來來,來上課,去去去,去上學,是不是?第叁步我們再學會用標點符號,然後才學白話文、文言文,然後才能讀四書五經,“子曰:學而時習之”等比較深一點的,一步一步來,這才叫一門深入。英文怎麼學?當然ABCD先會念,然後音標,再會拼音,然後文法啦、修辭學啦,再高深一點連外國文學、哲學都去研究,這才叫一門深入。學日文也是這樣,アイウエ才先會念、會拼音,然後學文法。可是現在很多人單單修一個什麼法門,什麼經論都不去研究,這算不算一門深入?我看這可以用“一門陷入”形容。比如學中文的話,天天只學ㄅㄆㄇㄈ,這算不算一門深入?不算啦!這是一門陷入——陷入在僅僅會念ㄅㄆㄇㄈ而已。念英文,僅會念二十六個英文字母ABCD……,天天念這幾個字母,算不算一門深入?不算!現在我們教界就有這種現象,你們有沒有跟我同感?

  有人說研究經典是增加分別妄想心,因爲研究經典會花很多心思,要想這個字是什麼道理,要知道這句話的名詞是什麼意思,要了解名相,要思考這句跟那句的關系、前句後句的關系、上一段中一段後一段的關系,喔!研究起來頭就大了,所以研究經典會增加分別心,使心念永遠不能定下來,心不能定下來就不能開智慧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想法,佛法很注重勝解(慧解),智慧的了解、殊勝的理解。其實,對我們所信仰的佛法僧叁寶、因果業報輪回、性空緣起、無常無我的道理,透過深思去理解以後,這勝解的力量跟慧解的力量,在日常生活當中很自然可以讓你的煩惱慢慢的淡化、扭轉。雖然你沒有證悟,但是這勝解的力量,會使你的行爲走向善的、光明的目標。

  佛法講的“解”,不單是一種理論的理解而已,當你深信以後,自然會離開惡的、走向光明。我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講叁世因果啦、業報輪回啦,當我們透過佛法的理解研究,以及觀察到這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發生在我們親戚朋友間的種種事實,就會的確了解到因果報應的可怕,有了這種殊勝的理解以後,你就不敢爲非作歹,因爲你看到做壞事的人下場都很悲慘,而那日日行善、老實規矩的人,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他很平安、家庭很圓滿;那些大吃大喝、大魚大肉的人,動不動就是血管破裂、血管阻塞、得癌症,那些粗茶淡飯、青菜豆腐湯,吃了反而保平安,滿健康的。透過這些殊勝的理解當中,你就會去選擇:怎樣才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建立人生的價值觀。所以我們不要輕視這種慧解、勝解,要加強對義學的探討,義學的探討在學佛過程中是很重要的。當然,如果我們只是爲了研究而研究,只是作一種學問的研究,那就不是佛法所講的這種研究啦!佛法講的研究目的,是透過這種殊勝的理解,使我們的心性行爲得到改變、升華淨化。所以研究是爲了讓你的修行正確,而修行可以使你的研究更深入。我現在看前面一百公尺的景相不清楚,但是當我往前走一百公尺,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我不往前走,在原地這麼東張西望,再怎麼看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你修行過程中,可以透過更深入透徹的理解,引導自己走向更正確的方向,它是相輔相成的。在我們教界有些人很重“實修”,比如說專持一句佛號、一句公案、或什麼咒啦,有些“專修”什麼定啦等等類型的,就會說:你們經論研究的人,說食不飽,只是研究而已,對于實修無益;重研究的人就會說:哎呀!你們這些人每天念佛念咒,是盲修瞎練;如此互相毀謗,造成佛教教內的分裂現象。

  所以研究佛法,解行並重很重要。所謂一門深入就是說:佛法告訴我們叁世因果、業報輪回、業感緣起等道理,一定要把它研究清楚,得到一種殊勝的理解,以便産生一種力量,讓我們身心行爲得到改善。

  這是談到目前我們教界的現象,一種重慧悟、慧解,另一種是戒定型的,講求持戒念佛持咒就夠了,有些更專門寫研究論文,把佛法當作一門學科,一種Science,爲了證明某種理論而去研究,這都是不理想的現象。研究是爲了修行,而修行才能使研究更深入,才能解行並重,這才是佛陀教法的真正意義。

  

  貳、當不離諸佛住

  接著我想跟各位探討的是: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煩惱,有生死輪回等麻煩問題,整個人類、社會、宇宙都存在這麼多的問題,問題的症結到底在什麼地方?

  一、當解行並重不舍初發心

  “衆生無始來,生死久流轉,不了真實法,諸佛故興世。”

  華嚴經二十叁卷這段經文就幫我們點出了人類一切問題的核心——不了真實法。在佛法裏“法”這個字應用很廣,修行的方法是法,萬事萬物也是法,成佛的方法、生天的方法、做人的方法都是法,我們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生理的、物理的、有情的、無情的,一切一切,佛法就用“法”這一個字來代表。簡單的說,我們內在的身心世界、以及外在的宇宙山河大地,一切一切都稱爲法。人類的問題核心點就是:對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有某種程度上的錯誤認識,由這錯誤認識所産生的執著,導致一切問題層出不窮,這個症結點我們要先把它掌握住。諸佛來到這個世間,就是要以佛的知見來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理,所謂的“示佛知見、開佛知見”——開示佛陀對身心世界如實相的認知,當我們去悟入這個實相以後,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對于一切問題的核心點,我們要掌握住,也就是說,當我們對自己的身心以及外在的世界有某一種程度上的錯誤認識,這種認識,小而導致個人的身心世界,大而使整個宇宙人生都亂糟糟的。簡單講就這樣。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無非就是對自我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做一個正確的觀察,而這種正確觀察並不是用很粗糙、很浮動的心就能觀察出來的,必須有一些定力、定功,讓身心在甯靜當中,透過緣起無常無我的定律,去深入了解、悟入;這樣子的話,你才能真正的認識你自己的身心世界,問題也就解決了。所有一切的生死輪回、人我矛盾、摩擦沖突,這一切一切的整個世界人類沖突矛盾,就在正確的認識當中免除掉了。這就是我們學佛者要掌握的最根本重點之一。

  二、未知真實法不名爲供養

  學佛的人,透過虔誠的念佛、拜佛、拜山,有些人就說他看到佛陀出現在半空中、看到觀世音菩薩在半空中向他灑甘露水,有人說他見到蓮花啦,有沒有這事情?有!真正見佛是這樣子見佛的嗎?不是這樣見佛!摘錄兩段華嚴經二十叁卷經文作說明。

  “設于念念中,…

《菩薩學處·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