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爲供養。”

  你很虔誠的供養佛啦、頂禮啦、拜山哪,你就說你供養佛了,所謂“未知真實法,不名爲供養”,真正的供養佛陀是怎樣供養的?對自我身心、外在世界的種種如實的了解,叫做真供養。

  

  叁、非于色相中而能見于佛

  “設于無數劫,財寶施于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無量衆色相,莊嚴于佛身,非于色相中,而能見于佛。如來等正覺,寂然恒不動,而能普現身,遍滿十方界。”

  你雖用無數的珠寶、金銀財寶來奉施佛陀,但是假若你不去了解佛的法身實相,那麼這個也不叫做真正的布施,這是著相布施。我們說佛陀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好莊嚴,如此無量衆色相莊嚴于佛身,但是經典裏卻又告訴我們“非于色相中,而能見于佛。”見佛並不是你打坐的時候佛陀現身給你看,你睡覺的時候佛陀在你的夢中出現,你很虔誠拜山的時候佛陀在山頂上放光給你看哪!不是在這色相當中而能見于佛,你要了解這一點啊!“如來等正覺,寂然恒不動,而能普現身,遍滿十方界。”佛陀的法身慧命,一切一切都是寂然恒不動而能普現身。當衆生的心靜了、有某一程度根基、需要現身給你看的時候才現給你看。其實認真來講,要佛陀現身給你看,你才相信佛的話,你的根基如何?不高!

  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到緣起法的如實相,見到無常無我空,這種人才叫“見法”的人,見到法的人才叫做真正的見到佛陀;絕不是你看到佛陀現叁十二相、放光動地的,就以爲自己見到佛了。我們信佛學佛這麼久了,有幾個人見到佛放光給他看的?以前有個信徒跟我講:師父啊!我念阿彌陀佛念了叁年了,我現在不想念阿彌陀佛了,佛陀爲什麼從來不現身給我看呢?”我說:“佛陀也沒有現身給我看,可是我還是很相信佛。”

  我們相信佛,是不是因爲佛的相好莊嚴、現身給我們看,我們才去信佛的?不是喔!是透過勝解、慧解的研究,而使我們深信不疑,並不需要佛陀來現身給我們看,爲什麼呢?盡虛空界遍世間,無有一處空無佛,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界,山河大地,每一處都是佛陀的法身。蘇東坡說過“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便是廣長舌。”你看看這些花朵、人物山川大地,外面的那些車水馬龍,哪一樣不在顯示無常緣起性空?哪一個不是佛陀法身慧命的顯現?一切一切都是在演無常法、緣起法、性空法、無相法啊!只是這一次又一次的示現,我們卻都沒有辦法體悟。你看看,你們府上的令尊令堂發蒼蒼、視茫茫,是不是在跟你說無常法?你臉上有肝斑、走路彎腰駝背的,這不是佛在說法嗎?都是顯示無常無我,緣起性空法嘛!

  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所見所聞,一切一切都是佛法的流露,都是佛陀法身慧命的呈現,只可惜我們一次又一次的不能見取,一次一次的錯過機會了。所以透過這種勝解,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當你見到一切一切的事物,就馬上用這無常、緣起、性空的觀念去理解,養成這個習慣的時候,隨時隨地在你身邊的一切一切,都是佛陀的慈悲流露,都是佛陀在你身邊對你作示現;爲什麼你一定要執著——見佛,必須佛現叁十二相、放光動地?

  “如來所轉妙*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

  華嚴經第十叁卷這段經文講得很清楚,如來所轉的妙*輪——佛陀所說一切法,都是要使我們衆生導向于覺悟的地步、引導我們走向覺悟的彼岸——菩提分。

  因爲我們對自我身心、外在世界不覺悟,有著錯誤的執著,執常、執樂、執一、執淨等顛倒,所以佛陀說法來對治我們衆生那種常樂我淨的顛倒,要讓我們去覺悟無常、緣起、性空的如實相,所以“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如果研究這佛經、聽聞佛法,能悟到一切法的如實相——無常、緣起、性空、無我,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時時刻刻都在見佛。各位有沒有認同?這經典太好了!所以你多研究一些經論以後,你的思想會開闊,你就不會執著佛堂裏面的叁十二相是佛,假如你家裏沒有佛像的話,你好幾個月才能來拜一次佛的話,你豈不是好幾個月才能見到佛?這豈不是笑話?懂得這個殊勝義理的時候,你隨時都可以見佛——見到佛的法身,這才是真正見到佛陀。

  “不見十力空如幻,雖見非見如盲睹,分別取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

  這四句話是說明我們一般人並不認識真正的佛陀。十力就是佛陀,如果我們不知道:佛陀示現給我們所看到的形象,一切是如幻如化,雖然你很虔誠的念佛、拜佛、拜山,很虔誠的去祈求、發願,在這甯靜的心中,佛陀雖然的確示現這種如幻如化的相給你看了,但是“雖見非見如盲睹”,你只是見到佛陀的幻相,並不是真正的見佛。“分別取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這是告訴我們真正的見佛,不能用分別取著,這是永遠不能見佛的,畢竟離著乃能見。

  四、不離諸佛住履佛所行道

  在二十叁卷裏面有一段很精采的內容跟我們一般的念佛又是不太相同的:

  “若有尊敬佛,念報于佛恩,彼人終不離,一切諸佛住,何有智慧人,于佛得見聞,不修清淨願,履佛所行道。”

  這是說:如果佛陀說法讓我們生死煩惱、生死輪回等問題得以解決,我們念報于佛恩,我們尊敬佛陀,感受到佛陀的恩德?由于這一念感恩的心,加上因爲了解佛陀、認識佛陀,而心心念念,在人生的追求當中,以信佛、學佛、成佛爲他最高的一個人生座標,這個菩提心一發出來,那麼這種人“終不離一切諸佛住”。

  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我第一次已經跟各位研究過這個問題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飲食男女、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家庭事業等,這一切一切在佛陀來講都是無常物,都是我們人生的副修,絕不是主修。我們死後帶得走,風卻吹不走,火也燒不焦,水也淹不濕的,只有“智慧”;我們認同這一點,發菩提心,決心要追求這無上菩提智慧,這種人才能稱作“念佛人”,因爲這種人永遠不會離佛而住。我們一般人說,喔!我們信佛學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句話對不對呢?這是省略了其中幾句話,我現在信佛,我一心念佛,阿彌陀佛……,我什麼事都不做,請問這樣我能成佛嗎?不能的!“我信佛、學佛,我了解了佛陀的教法,並且按照那方法去修去學、去從事利益衆生的工作,以信佛學佛爲我人生最高的座標,生生世世這樣信佛學佛下去的話,最後我一定能成佛。”這句話應該是這麼長的一句話,被我們把它濃縮成“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古代文字不方便,不像我們現代一印刷就幾十萬份,古代人用刀子去把字刻在木頭、龜甲上面,所以都是簡單的這麼刻下來。所以這地方你看“何有智慧人,于佛得見聞,不修清淨願,履佛所行道。”我們要信佛學佛,一定要像佛陀那樣發大悲心、發菩提心,觀衆生苦、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覺;只有按照這個願去修去學、按照佛陀的心路曆程去修去學,最後我們才能成佛;我們把這過程整個的省略下來了,所以很多人誤以爲:信佛念佛憶佛就能成佛,很簡單,這是不是缺少過程呢?缺少了過程是不能成佛的。你看工廠裏面不是要很多流程嗎?某個原料放進去,經過第二個步驟,第叁個步驟,甚至十幾個步驟,産品才出來;你說我只要這樣丟下去就出現整個成果了,那是不可能的,流程很重要。所以說,你如果不去發這個清淨願、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不按照佛陀的心路曆程去修去學的話,那你是根本沒辦法成佛的。

  下面這段經文是因爲目前教界也産生很大的困擾,我把這些提出來供各位作一個參考,希望讓各位心胸開闊一點,這是在華嚴經十叁卷裏面:

  “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無有說一法,而得于道者,佛知衆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受,如是而說法。”

  現在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往往只是執著一個法門,而不能接納其他的方法,甚至互相毀謗;研究唯識的批評天臺宗不究竟,研究天臺宗的批評叁論宗執著空,研究念佛法門的人則批評這些研究都是知見、增加妄想心,這樣互相排擠、互相的打擊,講不好聽點。這是謗佛謗法謗僧。依我看來,我們研究佛法要有開闊的心胸,因爲衆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正如醫院裏面的病人所患的疾病種類真是太多了,有大人有小孩、有男生有女生,每個人病理變化都不同;單單一個肝病就分很多種,是肝硬化呢、還是脂肪肝,是B型肝炎呢、還是C型肝炎呢,現在肝炎有ABCDE五種,用的藥絕對不同,依個人狀況而有不同的用藥。

  我們衆生的心性,不但今生所見所聞不同,乃至前生前世所熏習來的習氣煩惱,也是千差萬別,怎麼可能用一種萬靈丹——一種法門,就把所有的煩惱問題都解決?有些人適合老老實實念佛,但有些人則念得很煩惱,有些人參禅參得很好,整個晚上不必睡覺,就一念定在那邊。參禅、念佛幾年下來若沒有什麼效果的,那就是你不適合這種根性,根性不同,適合的法門也一定不同。我們教界有個問題,若哪一個師父專門修什麼法門,就專門傳授這個法門,不但專門傳授這個法門,而且刻意加以強調、擴張,甚至製造類似通貨膨脹現象,使其他法門不斷貶值,貶得一文不值,令許多人不屑一顧。在我信佛學佛的過程當中,我覺得這種現象對佛教是一個很大的損害,甚至自己也在無心之中造了口業——謗法,謗法就是謗佛了,我們連自己在毀謗叁寶都不知道,這個很麻煩。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心胸要開闊,不管你是禅宗也好、天臺宗也好、華嚴宗也好、密宗也好,甚至其他宗教都好,你都要用開闊的心胸去面對,因爲衆生需要這些來引導他向善、向光明;我們要了解這些有的究竟、有的不究竟,有些是僅止于勸人爲善而已,有些是不究竟的生天法門,在這些當中,你應當去比較,到底哪個最究竟、最圓滿,透過理性的分析後,了解哪個法門最適合自己去修行,在動態與靜態當中,設法讓自己的生活遠離種種汙染心性的…

《菩薩學處·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