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第五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

  你很虔诚的供养佛啦、顶礼啦、拜山哪,你就说你供养佛了,所谓“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真正的供养佛陀是怎样供养的?对自我身心、外在世界的种种如实的了解,叫做真供养。

  

  三、非于色相中而能见于佛

  “设于无数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无量众色相,庄严于佛身,非于色相中,而能见于佛。如来等正觉,寂然恒不动,而能普现身,遍满十方界。”

  你虽用无数的珠宝、金银财宝来奉施佛陀,但是假若你不去了解佛的法身实相,那么这个也不叫做真正的布施,这是着相布施。我们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庄严,如此无量众色相庄严于佛身,但是经典里却又告诉我们“非于色相中,而能见于佛。”见佛并不是你打坐的时候佛陀现身给你看,你睡觉的时候佛陀在你的梦中出现,你很虔诚拜山的时候佛陀在山顶上放光给你看哪!不是在这色相当中而能见于佛,你要了解这一点啊!“如来等正觉,寂然恒不动,而能普现身,遍满十方界。”佛陀的法身慧命,一切一切都是寂然恒不动而能普现身。当众生的心静了、有某一程度根基、需要现身给你看的时候才现给你看。其实认真来讲,要佛陀现身给你看,你才相信佛的话,你的根基如何?不高!

  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到缘起法的如实相,见到无常无我空,这种人才叫“见法”的人,见到法的人才叫做真正的见到佛陀;绝不是你看到佛陀现三十二相、放光动地的,就以为自己见到佛了。我们信佛学佛这么久了,有几个人见到佛放光给他看的?以前有个信徒跟我讲:师父啊!我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年了,我现在不想念阿弥陀佛了,佛陀为什么从来不现身给我看呢?”我说:“佛陀也没有现身给我看,可是我还是很相信佛。”

  我们相信佛,是不是因为佛的相好庄严、现身给我们看,我们才去信佛的?不是喔!是透过胜解、慧解的研究,而使我们深信不疑,并不需要佛陀来现身给我们看,为什么呢?尽虚空界遍世间,无有一处空无佛,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界,山河大地,每一处都是佛陀的法身。苏东坡说过“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便是广长舌。”你看看这些花朵、人物山川大地,外面的那些车水马龙,哪一样不在显示无常缘起性空?哪一个不是佛陀法身慧命的显现?一切一切都是在演无常法、缘起法、性空法、无相法啊!只是这一次又一次的示现,我们却都没有办法体悟。你看看,你们府上的令尊令堂发苍苍、视茫茫,是不是在跟你说无常法?你脸上有肝斑、走路弯腰驼背的,这不是佛在说法吗?都是显示无常无我,缘起性空法嘛!

  有智慧的人,随时随地所见所闻,一切一切都是佛法的流露,都是佛陀法身慧命的呈现,只可惜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不能见取,一次一次的错过机会了。所以透过这种胜解,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当你见到一切一切的事物,就马上用这无常、缘起、性空的观念去理解,养成这个习惯的时候,随时随地在你身边的一切一切,都是佛陀的慈悲流露,都是佛陀在你身边对你作示现;为什么你一定要执着——见佛,必须佛现三十二相、放光动地?

  “如来所转妙*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

  华严经第十三卷这段经文讲得很清楚,如来所转的妙*轮——佛陀所说一切法,都是要使我们众生导向于觉悟的地步、引导我们走向觉悟的彼岸——菩提分。

  因为我们对自我身心、外在世界不觉悟,有着错误的执着,执常、执乐、执一、执净等颠倒,所以佛陀说法来对治我们众生那种常乐我净的颠倒,要让我们去觉悟无常、缘起、性空的如实相,所以“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如果研究这佛经、听闻佛法,能悟到一切法的如实相——无常、缘起、性空、无我,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时时刻刻都在见佛。各位有没有认同?这经典太好了!所以你多研究一些经论以后,你的思想会开阔,你就不会执着佛堂里面的三十二相是佛,假如你家里没有佛像的话,你好几个月才能来拜一次佛的话,你岂不是好几个月才能见到佛?这岂不是笑话?懂得这个殊胜义理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见佛——见到佛的法身,这才是真正见到佛陀。

  “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这四句话是说明我们一般人并不认识真正的佛陀。十力就是佛陀,如果我们不知道:佛陀示现给我们所看到的形象,一切是如幻如化,虽然你很虔诚的念佛、拜佛、拜山,很虔诚的去祈求、发愿,在这宁静的心中,佛陀虽然的确示现这种如幻如化的相给你看了,但是“虽见非见如盲睹”,你只是见到佛陀的幻相,并不是真正的见佛。“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这是告诉我们真正的见佛,不能用分别取着,这是永远不能见佛的,毕竟离着乃能见。

  四、不离诸佛住履佛所行道

  在二十三卷里面有一段很精采的内容跟我们一般的念佛又是不太相同的:

  “若有尊敬佛,念报于佛恩,彼人终不离,一切诸佛住,何有智慧人,于佛得见闻,不修清净愿,履佛所行道。”

  这是说:如果佛陀说法让我们生死烦恼、生死轮回等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念报于佛恩,我们尊敬佛陀,感受到佛陀的恩德?由于这一念感恩的心,加上因为了解佛陀、认识佛陀,而心心念念,在人生的追求当中,以信佛、学佛、成佛为他最高的一个人生座标,这个菩提心一发出来,那么这种人“终不离一切诸佛住”。

  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我第一次已经跟各位研究过这个问题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饮食男女、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家庭事业等,这一切一切在佛陀来讲都是无常物,都是我们人生的副修,绝不是主修。我们死后带得走,风却吹不走,火也烧不焦,水也淹不湿的,只有“智慧”;我们认同这一点,发菩提心,决心要追求这无上菩提智慧,这种人才能称作“念佛人”,因为这种人永远不会离佛而住。我们一般人说,喔!我们信佛学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句话对不对呢?这是省略了其中几句话,我现在信佛,我一心念佛,阿弥陀佛……,我什么事都不做,请问这样我能成佛吗?不能的!“我信佛、学佛,我了解了佛陀的教法,并且按照那方法去修去学、去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以信佛学佛为我人生最高的座标,生生世世这样信佛学佛下去的话,最后我一定能成佛。”这句话应该是这么长的一句话,被我们把它浓缩成“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古代文字不方便,不像我们现代一印刷就几十万份,古代人用刀子去把字刻在木头、龟甲上面,所以都是简单的这么刻下来。所以这地方你看“何有智慧人,于佛得见闻,不修清净愿,履佛所行道。”我们要信佛学佛,一定要像佛陀那样发大悲心、发菩提心,观众生苦、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觉;只有按照这个愿去修去学、按照佛陀的心路历程去修去学,最后我们才能成佛;我们把这过程整个的省略下来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信佛念佛忆佛就能成佛,很简单,这是不是缺少过程呢?缺少了过程是不能成佛的。你看工厂里面不是要很多流程吗?某个原料放进去,经过第二个步骤,第三个步骤,甚至十几个步骤,产品才出来;你说我只要这样丢下去就出现整个成果了,那是不可能的,流程很重要。所以说,你如果不去发这个清净愿、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不按照佛陀的心路历程去修去学的话,那你是根本没办法成佛的。

  下面这段经文是因为目前教界也产生很大的困扰,我把这些提出来供各位作一个参考,希望让各位心胸开阔一点,这是在华严经十三卷里面: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而说法。”

  现在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往往只是执着一个法门,而不能接纳其他的方法,甚至互相毁谤;研究唯识的批评天台宗不究竟,研究天台宗的批评三论宗执着空,研究念佛法门的人则批评这些研究都是知见、增加妄想心,这样互相排挤、互相的打击,讲不好听点。这是谤佛谤法谤僧。依我看来,我们研究佛法要有开阔的心胸,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正如医院里面的病人所患的疾病种类真是太多了,有大人有小孩、有男生有女生,每个人病理变化都不同;单单一个肝病就分很多种,是肝硬化呢、还是脂肪肝,是B型肝炎呢、还是C型肝炎呢,现在肝炎有ABCDE五种,用的药绝对不同,依个人状况而有不同的用药。

  我们众生的心性,不但今生所见所闻不同,乃至前生前世所熏习来的习气烦恼,也是千差万别,怎么可能用一种万灵丹——一种法门,就把所有的烦恼问题都解决?有些人适合老老实实念佛,但有些人则念得很烦恼,有些人参禅参得很好,整个晚上不必睡觉,就一念定在那边。参禅、念佛几年下来若没有什么效果的,那就是你不适合这种根性,根性不同,适合的法门也一定不同。我们教界有个问题,若哪一个师父专门修什么法门,就专门传授这个法门,不但专门传授这个法门,而且刻意加以强调、扩张,甚至制造类似通货膨胀现象,使其他法门不断贬值,贬得一文不值,令许多人不屑一顾。在我信佛学佛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这种现象对佛教是一个很大的损害,甚至自己也在无心之中造了口业——谤法,谤法就是谤佛了,我们连自己在毁谤三宝都不知道,这个很麻烦。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心胸要开阔,不管你是禅宗也好、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密宗也好,甚至其他宗教都好,你都要用开阔的心胸去面对,因为众生需要这些来引导他向善、向光明;我们要了解这些有的究竟、有的不究竟,有些是仅止于劝人为善而已,有些是不究竟的生天法门,在这些当中,你应当去比较,到底哪个最究竟、最圆满,透过理性的分析后,了解哪个法门最适合自己去修行,在动态与静态当中,设法让自己的生活远离种种污染心性的…

《菩萨学处·第五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