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
壹、念佛不离修行
一、忆念诸佛已当修菩萨行
念佛法门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我特别摘录华严经第三十二卷十回向品的一段经文来作解答。
“愿得于佛正教之中,乃至听闻一句一偈,受持演说;愿得忆念与法界等无量无边一切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既忆念已,修菩萨行。”
各位!这地方很值得我们注意。修行过程中以法作布施的目的何在?当然是希望把这功德回向出去,回向什么?回向:我愿于一切的佛陀正教当中,乃至听闻一句一偈正法,依法去受持演说,以这个功德,希望能够“得忆念与法界等,无量无边一切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以我刚才讲过,我们念佛应该是念十方佛才对喔!十方有无量无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去忆念这些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那么念佛目的是什么?下面就讲得很清楚了,“既忆念已,修菩萨行。”我们念佛的最高目的,就是按照佛陀的心路历程——他如何发心、如何修行,按照他的方法去修、去学,以佛作为我们最高的一个生命座标,以它作理想、模范;佛陀的法身遍一切,以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悲心作为我们人生最高的学习目标。发这个心,叫做发菩提心、发念佛的心。单单念佛的名号吗?不是的!“既忆念已,修菩萨行。”
二、为诸众生念佛修菩萨行
“又愿以此念佛善根,为一众生于一世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我们当以此念佛的善根,为一个众生在一个世界里面,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我们在信佛学佛过程中有佛来陪伴我们,在孤寂的生命当中有佛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可以为一个众生,在一世界、尽未来劫、超越时空当中来修菩萨行而不疲厌。
“如于一世界,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我们要学菩萨修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布施、持戒、忍辱等这么难修行的项目,我们该怎么下手呢?我们可以先念佛,以这念佛的善根,认识佛陀、了解佛陀,肯定佛陀的功德,一心一意就是信佛学佛成佛;有这个信愿的时候,就能为一个众生、或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在尽未来际的一切世界当中,去利益众生。我们要以这念佛善根作第一步,做我们踏入菩萨道的前方便;如果我们只是念佛陀的名号,而把后面整个流程都忘记的话,那就不是真正念佛的本意,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你看经典讲的很清楚,要以念佛的善根,来服务一切众生,尽虚空界,遍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三、尽未来世不离佛善知识
“以善方便,一一皆为尽未来劫大誓庄严,终无离佛善知识想,常见诸佛现在其前,无有一佛出兴于世不得亲近,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所赞,所说清净梵行,誓愿修行,悉令圆满。”
我们对佛陀所开示的那些甚深法门,一时没有办法去一一的实践,但是我们可以先念佛,了解佛陀,认识佛陀的悲心、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愿力,当我们深入研究了解以后,我们也希望能够像佛陀一样庄严、有智慧、有悲心,在生死当中能够身心自在,能够广度众生,能够利益众生;以这样做为我们去修那甚深法门的前方便,以这个念佛的善根,使自己能够于尽未来劫无退转的去修菩萨道。这是我们真正念佛的意义所在,跟现在一般的念佛号有点差距,是不是?难怪社会的人,看我们拿念珠念佛,老觉得我们是逃避社会、厌离社会,把我们看成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好像我们信佛学佛的人都变成另一类的怪人,跟这世界好像完全不相容的,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贰、正确认识佛陀
一、见缘起即见法亦即见佛
今天特别提出华严经三十二卷,诠释念佛的真正意义,还谈到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到诸法的如实相才是真正见佛,并不是你在打坐或禅定当中见到佛陀示现、告诉你哪一句话,也不是听到佛陀在睡梦当中对你讲某句话,真正的见佛并不是这样子的。其实如果你真的在定中看到佛陀示现跟你讲话,或者是你在拜山、拜佛的时候,佛陀示现跟你讲一句话,他讲的话应该是什么?一定是佛经里面讲的“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知道吗?他也一定是跟你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些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虔诚礼佛很重要,但研究经典也满重要的。如果你读经典的话,就是佛陀直接在对你开示,直接与你对话,我的感受是这样,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这种感受?你认真读经典时,佛陀的开示就一句句打入你的心坎里面,很真实的告诉你某一种道理,让你的身心起变化;当你读经的时候,就是面对佛陀,让他来对你开示种种法益,让你得到胜解、慧解,使你的身心产生净化升华作用。
二、读诵大乘正确认识佛陀
为什么要读经?在净土五经里面不是有“读诵大乘”这句话吗?我们要孝顺父母、受持净戒、读诵大乘,修往生净土的这三种净业,才能往生净土,其中就包括读诵大乘这个要素。所以我们一般人误认为信佛学佛者,单单一句佛号、一段咒语这样念念就可以往生净土,我认为这样并不究竟、不圆满;但是我不反对人念佛,因为你不念佛要念什么?难道念财色名食睡吗?一个人不念佛的时候,心当然就乱了。但是念佛有很多种方法,是念一佛还是念十方佛?是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是念他方的佛?除了佛以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念的?还有菩萨嘛!还有很多的经典也是值得我们念啊!这么多好东西,我们弃之太可惜了,不去摄取来用会营养不良,知道吗?学佛学到营养不良的话,就会排斥很多法门,然后在有意无意之间,变成谤佛,谤佛就麻烦了。
今天晚上我先把念佛见佛,以及我们教界目前有些偏颇现象提出来讨论,我们要把这些偏颇现象扭转过来。就像那高山上的流水,本来是纯净的水,流到了平原,多多少少会变质,它没有按照正常的水道去流了,已经产生各个不同的支流了,我们有职责导正它,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应该知道,偏颇思想往往导致很多后遗症。让后来信佛学佛的道路愈偏愈远,当它愈来愈偏的时候,我们有这个责任、义务,把它导正过来,这叫“护持正法”。
真正的念佛是什么?念佛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念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分辨清楚。我们希望以念佛善根,为一切众生,于尽未来劫行菩萨道,目的是在这地方嘛!但是我们却把佛陀出世的本怀几乎加以曲解了,我们有这个责任,为了护持正法、为了后来的众生能够真正得到念佛的利益,我们必须多读一些经论,真正的认识佛陀的真面目;所以,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认识佛陀,才能真正的念佛,真正的念佛才能正确的修行,正确的修行,才能真正见佛。
三、当依真实义而观于如来
华严经第十六卷谈到怎样才是真正见佛?经文是这样写的:
“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
我们来到佛堂,看到佛像有木头雕塑的、有石头或玉雕塑的,一般人就说自己见到佛相了,其实我们讲过了,真正的见佛,是见到一切法的如实相;那么,一切法的如实相到底是什么样子?宇宙万事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他的共通性是什么?它们的形态作用是各个不同,但是他们有个共通性,我们称之为“法性”或“法相”,无以名之,我们给他一个代名词,就叫做“空”,空是否定的意思。宇宙的真实相是很大或很小呢?不是!是很高或很低呢?也不是!是青、红、赤白吗?也不是!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个“空”字来否定世俗常识的相对观念。
佛陀说你之所以会烦恼痛苦、生死、做坏事受恶报,这一切一切并不是有一尊佛菩萨,或一尊神来支配你的命运、控制你,一切一切都是因为你对现象界不了解,或者是作了错误的了解,所以导致你有错误的反应。讲一个比较实际的经验给各位参考。我住在楠西山上,我们这头发一个月要理两次,初一、十五要理,要到哪里去理呢?自己理呀!闭关山上只有我一个人住,所以满多鸽子会飞来,有一天又有鸽子飞来,我看它满可爱的,就用点糙米喂它吃,它吃过就不走了;有一天我自己在理发的时候,用镜子照一照,看后面有没有理干净,之后我就把镜子放在地上,因为这鸽子一直跑到我身旁要米吃,它不怕我,一直在我前前后后绕啊绕的,看它饿了,我就抓了一把米放到镜子前面,我也不是故意的,是巧合,恰好把米丢在镜子面前,鸽子就赶快跑过去,准备吃了,可是当它看到镜子,里面竟然有一只鸽子,犹豫了一下就退走了,等一会忍不住跑向前要吃米的时候,哇!里面还是有一只鸽子,就又退出来;就这样子,肚子饿又不敢吃,它不知道那个只是它的投影而已,所以它就在镜子前前后后进进出出的,我那时恍然大悟,我们跟鸽子也差不了多少。各位有没有想过这问题?
我们在这五蕴和合的身心当中,想像有一个我、我的灵魂、我的本体,甚至我的什么,有这个概念以后,很自然的就被自我的投影所迷惑,而产生许多错误的思想,甚至怕死亡,害怕死后不晓得到哪里去;我们就这样的始终在恐惧不安当中,受到自我投影的伤害。佛法就是要你直接去观察自己身心当中那个最坚固、最坚牢的执着——自我,这一念执着破了,我们叫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天天看到佛像,甚至真正的佛,却不照佛陀的法义去修去学,不去了解佛陀是什么,反被外面这些幻相所迷,就增长了我们愚痴迷惑的网,被这些网罩住了,所以就在生死洪流中流浪,在三界六道里面不停的流浪,一直漂泊流浪。
叁、观察诸法实相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是不愿意再这样迷迷糊糊的流浪,所以佛叫“觉”者。信佛学佛的人就是要追求觉悟。民间有些信仰,认为我们做善事、对别人好、勤于布施…
《菩萨学处·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