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学处·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P4

  ..续本文上一页相应。所以佛法并不是认识中文就可以念一念、说一说、讲一讲,不见得喔!

  肆、了自心趣解脱

  “亦如目有翳,不见净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教。又如明净日,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见诸佛。”

  这里就强调: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如果不在智慧上去下功夫的话,对佛以及佛陀的教法,多多少少会加以扭曲,就不能真正的去见佛——听闻正法。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可以用一个品管Q.C.来鉴定佛法的真假,用这个方法来评鉴你所接触的法的品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就是我们佛法的Q.C.,是不是佛法,透过它的品管就一目了然。

  一、以四悉檀导众生趣解脱

  佛说法分四种层次:世界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它是佛陀说法的四种层次。

  第一种层次是世界悉檀。世间人讲忠孝、仁爱、……,佛法里面也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世间的道德佛法是不否定的,佛法也不否定世间的宗教,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在佛法来讲,他们也是一种宗教,因每一个人生活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想法不同,所以世间有各种不同的宗教引导众生向善向光明;做为一个佛教徒,不可排斥别人的信仰,只是要让他有机会可以参考比较。佛法的解脱观并不是移民到另一个世界去,你有智慧,当下就是天堂、就是极乐世界。佛法的观念是这样子的。佛法并不是希望在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到哪一个永远的世界去。佛法叫做解脱,不叫得救。佛法的特色在智慧,有智慧当下就解脱。就如我们在黑暗中得到灯光,恐惧马上就消失了。当你智慧的心灯打开的时候,当你明心见性的时候,也就是你得自在的时候。

  佛法追求的是智慧,而不是求因为作善事、慈悲对世人,将来就可升天享受永恒的快乐,那叫得救,是有个万能的神来救你。佛法里面不是这样说的,佛法叫你要自救——自依止,它强调:能解决你问题的还是你自己——解铃还要系铃人。你之所以有烦恼生死、痛苦轮回这些麻烦问题,就是因为你有我执我见。为什么会有我执我见?因为你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办呢?我告诉你,你要经常去思考,观察身心当中你所想像的那个我,到底是身还是心,是前一念还是后一念,是欢喜心、还是嫉妒心、或是瞋恨心?哪一个是你?如果瞋恨心是你,为什么有时候你也会慈爱别人、帮助别人?你说欢喜心是你,为什么你又会发脾气?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你——哪一个是真正的“我”?我的定义是永远不变的,永远如此才叫做我。佛法说“无我”,这是佛法的特色。无我才能解脱,才能自在。这是佛法跟一般的宗教、一般民间信仰的很大的差别点,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若能除眼瞖,舍离于色想,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一切慧先说,诸佛菩提法,我从于彼闻,得见卢舍那。”

  “若能除眼瞖”就是除掉了我执法执、无明烦恼、自性见,如果你能除掉自性见,就是远离色想,这地方的“色”不是指男女色,而是指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当你见到一切事物的时候,马上有个实存感,那叫做“色想”;你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总觉得好像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什么在那边、好像有个本体在那边,佛教不是本体论,万物没有本体、找不到本体,宇宙根本没有本体,如果勉强讲的话,“空性”是宇宙的本体,但空性是用来否定,而不是叫你想像那空性的样子,不是让你把空性归类成物质或是心理、是大还是小、或者怎么样的,那都不对,“空”是否定,否定再否定,连否定还再否定的相对概念与执着全部都要否定掉。

  二、妄取真实相轮回生死狱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

  这是功德慧菩萨讲的,显示出我们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俗子,有很多麻烦问题存在的原因。因为诸法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永远不变的主体,若执着有个主体,会想像成是由上帝或什么神去创造的;诸法并没有永远不变的主体,而我们却以妄想去取着有一个真实相,以为有一个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主体,执着有一个自性、主体性,“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这就点出我们凡夫之所以生死轮回、烦恼不已的问题核心。凡夫不了一切诸法的实相,所以有自性见,有我执与法执。“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我们的语言所能表达的,都是有限的,都是相对的,如果说光明就表示不是黑暗,举凡是非善恶、大小方圆、男女美丑的道理也一样。我们众生都是用相对的观念去认识宇宙万事万物,但宇宙的真实相,是超越这种相对观念的;我说一切法空性,那你怎么去了解呢?你想像这法空性是心?还是神?还是佛?还是很大很小?事实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有的想像跟一切法的真实相都是隔了一层。

  毕竟我们的语言表达都是相对性的,而宇宙的如实相是超越相对的,它是一种证悟的境界;你去执着这个内心,在内心去想像有一个我: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灵魂在不断的投胎转世,我在造业、我在受苦、我在受乐,都是不了于自心。现在民间很多静坐班往往潜藏着某些问题,前几天有信徒来问我说,他静坐的时候,忽然间有一个小小的孩子从头顶上跑出去,然后又会回来,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可能真的有这个现象,但这是一种幻象,这就是不了于自心,都是你内心里面不正的思惟所产生的一个现象;他认为静坐之中有一个他的本体,他内心里面执着有个像小孩子这样的灵魂存在,所以这小孩从顶门跑出来后又回去了。佛法的静坐不是这样子的,佛法的静坐要把握的原则是:无论你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最终目的是要通达身心的无我,撞破了生死的重点——自性见以后,才能明心见性。所以参禅、念佛是摄你的心,先摄你的心,然后再反观自性;反观自心,到底前念是我?或者后念是我?瞋恨心是我?或者嫉妒心是我?这样不断的向内观察“我不可得”,才叫明心见性。所以一切佛法不管哪个宗派,若能依正法修学,慢慢的,他的我执会淡下来,等到断了我执,就是证了初果,身见一断就证到初果。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

  这都是形容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的现象。“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这句话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满重要的。讲一个故事。某个人因迷路误入沙漠地带,一个人踽踽独行,背包中背着一大堆东西,他也莫名其妙自己为什么会走入沙漠,他想若要走出这么一望无垠的沙漠,只有一个办法——往前走,但千万不能迂曲的走,这么歪来歪去迂曲的走,路途会加长,而且不可能走出这个沙漠,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步一脚印的往前走。走啊走啊,走得满身汗水,风沙一起就粘在身上,全身污垢一层一层的愈积愈厚;他坚持一个理念:只要一直往前走就能通过这沙漠,透过这个坚定的信心,果然使他遇到了一个绿洲,绿洲里有一家福慧客栈,登记了名字,拿着钥匙,奔向房间。请问这个人进入房间以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他会不会先化装?会不会先梳梳头?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卸下背包,进入浴室,扭开水龙头,把全身洗刷干净,然后跳进浴缸里面,好好的泡个痛快;这个时候,他身上一丝不挂的,感觉到无比轻松自在。假如他要化装的话,也必定要先把身体洗干净以后再化装,是不是这样子的?不可能满脸油垢去化装嘛!

  从这个地方,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人生旅途跟这个陷在沙漠中的人遭遇相同。我们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来到这个世界,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很快的就过了一天,不管你愿不愿意过这一天,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一步一脚印,你的生命就随着减短一天,你只能这样走下去,别无选择。我们从小而壮而老的过程当中,心性渐渐受到种种的污染,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偷啊、抢啊、欺诈啊种种现象,使我们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知道要讲道德讲仁义,可是学校教的是一套,社会上看的又一套,所以我们内心变得很复杂,慢慢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就像这个人,在沙漠停留愈久,身上的污垢就愈来愈厚,终于来到客栈的地方。最痛快的当然是卸下包袱,跳进浴缸洗净全身。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必须有宗教的信仰,当我们用法水洗净了一切相对差别的种种知见时,是最舒服的时候,也是最自在的时候。当一切相对的我见、自性见被泯除的时候,智慧开展出来的时候,也就是你生命自在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像这个洗净了全身污垢的人,感觉到无比舒畅。换句话说,当我们把身心世界一切错误的知见都洗净的时候,生命就得到自在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为生活、为学业、为社会、为家庭而忙碌,这样忙忙忙,如果没有一点时间清净你的心灵,没有时间将身心的污垢洗一洗,你会很痛苦的。你三天五天不洗澡,痛苦不痛苦啊?在台湾三天五天不洗澡很痛苦,在巴西三天五天不洗澡不会痛苦,因为那里很干燥。我们只知道洗身,但是很少注意到洗心,彻底的洗心,就是泯除掉相对的自性见。虽然你泯除掉了自性见,但还是有生命现象,可是你已经不执着生命的主体,所以这时候的你就自在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各位比较容易了解。有一次我带师大的同学到汐止山上去爬山,在山上我们做了一个游戏,黑板前面放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一个礼物,礼物前面放一个一个的玻璃花瓶,叫一个人从礼物这边开始走,三步一个花瓶、三步一个花瓶的走,要跨跃那个玻璃花瓶,打破要赔。先让他们试着走几趟,等到他自己认为没有问题了,我们就用一块布,把他眼睛蒙起来,再叫他走,他敢不敢走?不敢走!他想到万一睬到花瓶,玻璃会破、脚会受伤、还要赔钱。其实当我们把他眼睛蒙起来的时候,同时已经把花瓶拿走了,但是他却不敢走,为什么?执着!他执着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玻璃花瓶在那边,执着有一个我的肉体存在,打赤脚走…

《菩萨学处·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