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六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二)▪P4

  ..續本文上一頁相應。所以佛法並不是認識中文就可以念一念、說一說、講一講,不見得喔!

  肆、了自心趣解脫

  “亦如目有翳,不見淨妙色,如是不淨心,不見諸佛教。又如明淨日,瞽者莫能見,無有智慧心,終不見諸佛。”

  這裏就強調: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如果不在智慧上去下功夫的話,對佛以及佛陀的教法,多多少少會加以扭曲,就不能真正的去見佛——聽聞正法。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可以用一個品管Q.C.來鑒定佛法的真假,用這個方法來評鑒你所接觸的法的品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這就是我們佛法的Q.C.,是不是佛法,透過它的品管就一目了然。

  一、以四悉檀導衆生趣解脫

  佛說法分四種層次:世界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各各爲人悉檀,它是佛陀說法的四種層次。

  第一種層次是世界悉檀。世間人講忠孝、仁愛、……,佛法裏面也講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世間的道德佛法是不否定的,佛法也不否定世間的宗教,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在佛法來講,他們也是一種宗教,因每一個人生活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想法不同,所以世間有各種不同的宗教引導衆生向善向光明;做爲一個佛教徒,不可排斥別人的信仰,只是要讓他有機會可以參考比較。佛法的解脫觀並不是移民到另一個世界去,你有智慧,當下就是天堂、就是極樂世界。佛法的觀念是這樣子的。佛法並不是希望在我們離開世間的時候,到哪一個永遠的世界去。佛法叫做解脫,不叫得救。佛法的特色在智慧,有智慧當下就解脫。就如我們在黑暗中得到燈光,恐懼馬上就消失了。當你智慧的心燈打開的時候,當你明心見性的時候,也就是你得自在的時候。

  佛法追求的是智慧,而不是求因爲作善事、慈悲對世人,將來就可升天享受永恒的快樂,那叫得救,是有個萬能的神來救你。佛法裏面不是這樣說的,佛法叫你要自救——自依止,它強調:能解決你問題的還是你自己——解鈴還要系鈴人。你之所以有煩惱生死、痛苦輪回這些麻煩問題,就是因爲你有我執我見。爲什麼會有我執我見?因爲你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辦呢?我告訴你,你要經常去思考,觀察身心當中你所想像的那個我,到底是身還是心,是前一念還是後一念,是歡喜心、還是嫉妒心、或是瞋恨心?哪一個是你?如果瞋恨心是你,爲什麼有時候你也會慈愛別人、幫助別人?你說歡喜心是你,爲什麼你又會發脾氣?到底哪一個是真正的你——哪一個是真正的“我”?我的定義是永遠不變的,永遠如此才叫做我。佛法說“無我”,這是佛法的特色。無我才能解脫,才能自在。這是佛法跟一般的宗教、一般民間信仰的很大的差別點,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

  “若能除眼瞖,舍離于色想,不見于諸法,則得見如來。一切慧先說,諸佛菩提法,我從于彼聞,得見盧舍那。”

  “若能除眼瞖”就是除掉了我執法執、無明煩惱、自性見,如果你能除掉自性見,就是遠離色想,這地方的“色”不是指男女色,而是指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當你見到一切事物的時候,馬上有個實存感,那叫做“色想”;你見到什麼、聽到什麼、看到什麼、總覺得好像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什麼在那邊、好像有個本體在那邊,佛教不是本體論,萬物沒有本體、找不到本體,宇宙根本沒有本體,如果勉強講的話,“空性”是宇宙的本體,但空性是用來否定,而不是叫你想像那空性的樣子,不是讓你把空性歸類成物質或是心理、是大還是小、或者怎麼樣的,那都不對,“空”是否定,否定再否定,連否定還再否定的相對概念與執著全部都要否定掉。

  二、妄取真實相輪回生死獄

  “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回生死獄。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于自心。

  這是功德慧菩薩講的,顯示出我們凡夫之所以爲凡夫俗子,有很多麻煩問題存在的原因。因爲諸法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永遠不變的主體,若執著有個主體,會想像成是由上帝或什麼神去創造的;諸法並沒有永遠不變的主體,而我們卻以妄想去取著有一個真實相,以爲有一個真正的實實在在的主體,執著有一個自性、主體性,“是故諸凡夫,輪回生死獄。”這就點出我們凡夫之所以生死輪回、煩惱不已的問題核心。凡夫不了一切諸法的實相,所以有自性見,有我執與法執。“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于自心。”我們的語言所能表達的,都是有限的,都是相對的,如果說光明就表示不是黑暗,舉凡是非善惡、大小方圓、男女美醜的道理也一樣。我們衆生都是用相對的觀念去認識宇宙萬事萬物,但宇宙的真實相,是超越這種相對觀念的;我說一切法空性,那你怎麼去了解呢?你想像這法空性是心?還是神?還是佛?還是很大很小?事實上,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有的想像跟一切法的真實相都是隔了一層。

  畢竟我們的語言表達都是相對性的,而宇宙的如實相是超越相對的,它是一種證悟的境界;你去執著這個內心,在內心去想像有一個我: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靈魂在不斷的投胎轉世,我在造業、我在受苦、我在受樂,都是不了于自心。現在民間很多靜坐班往往潛藏著某些問題,前幾天有信徒來問我說,他靜坐的時候,忽然間有一個小小的孩子從頭頂上跑出去,然後又會回來,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可能真的有這個現象,但這是一種幻象,這就是不了于自心,都是你內心裏面不正的思惟所産生的一個現象;他認爲靜坐之中有一個他的本體,他內心裏面執著有個像小孩子這樣的靈魂存在,所以這小孩從頂門跑出來後又回去了。佛法的靜坐不是這樣子的,佛法的靜坐要把握的原則是:無論你參禅也好、念佛也好,最終目的是要通達身心的無我,撞破了生死的重點——自性見以後,才能明心見性。所以參禅、念佛是攝你的心,先攝你的心,然後再反觀自性;反觀自心,到底前念是我?或者後念是我?瞋恨心是我?或者嫉妒心是我?這樣不斷的向內觀察“我不可得”,才叫明心見性。所以一切佛法不管哪個宗派,若能依正法修學,慢慢的,他的我執會淡下來,等到斷了我執,就是證了初果,身見一斷就證到初果。

  “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不見諸法空,恒受生死苦。”

  這都是形容我們衆生的生死輪回的現象。“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這句話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滿重要的。講一個故事。某個人因迷路誤入沙漠地帶,一個人踽踽獨行,背包中背著一大堆東西,他也莫名其妙自己爲什麼會走入沙漠,他想若要走出這麼一望無垠的沙漠,只有一個辦法——往前走,但千萬不能迂曲的走,這麼歪來歪去迂曲的走,路途會加長,而且不可能走出這個沙漠,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一步一腳印的往前走。走啊走啊,走得滿身汗水,風沙一起就粘在身上,全身汙垢一層一層的愈積愈厚;他堅持一個理念:只要一直往前走就能通過這沙漠,透過這個堅定的信心,果然使他遇到了一個綠洲,綠洲裏有一家福慧客棧,登記了名字,拿著鑰匙,奔向房間。請問這個人進入房間以後,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他會不會先化裝?會不會先梳梳頭?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卸下背包,進入浴室,扭開水龍頭,把全身洗刷幹淨,然後跳進浴缸裏面,好好的泡個痛快;這個時候,他身上一絲不挂的,感覺到無比輕松自在。假如他要化裝的話,也必定要先把身體洗幹淨以後再化裝,是不是這樣子的?不可能滿臉油垢去化裝嘛!

  從這個地方,我們悟出一個道理:人生旅途跟這個陷在沙漠中的人遭遇相同。我們一個人孤孤單單的來到這個世界,一個白天加一個黑夜很快的就過了一天,不管你願不願意過這一天,一個白天加上一個黑夜,一步一腳印,你的生命就隨著減短一天,你只能這樣走下去,別無選擇。我們從小而壯而老的過程當中,心性漸漸受到種種的汙染,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偷啊、搶啊、欺詐啊種種現象,使我們說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知道要講道德講仁義,可是學校教的是一套,社會上看的又一套,所以我們內心變得很複雜,慢慢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就像這個人,在沙漠停留愈久,身上的汙垢就愈來愈厚,終于來到客棧的地方。最痛快的當然是卸下包袱,跳進浴缸洗淨全身。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必須有宗教的信仰,當我們用法水洗淨了一切相對差別的種種知見時,是最舒服的時候,也是最自在的時候。當一切相對的我見、自性見被泯除的時候,智慧開展出來的時候,也就是你生命自在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像這個洗淨了全身汙垢的人,感覺到無比舒暢。換句話說,當我們把身心世界一切錯誤的知見都洗淨的時候,生命就得到自在了。

  我們每個人,每天爲生活、爲學業、爲社會、爲家庭而忙碌,這樣忙忙忙,如果沒有一點時間清淨你的心靈,沒有時間將身心的汙垢洗一洗,你會很痛苦的。你叁天五天不洗澡,痛苦不痛苦啊?在臺灣叁天五天不洗澡很痛苦,在巴西叁天五天不洗澡不會痛苦,因爲那裏很幹燥。我們只知道洗身,但是很少注意到洗心,徹底的洗心,就是泯除掉相對的自性見。雖然你泯除掉了自性見,但還是有生命現象,可是你已經不執著生命的主體,所以這時候的你就自在了。

  我再舉一個例子,各位比較容易了解。有一次我帶師大的同學到汐止山上去爬山,在山上我們做了一個遊戲,黑板前面放一張桌子,桌子上面放一個禮物,禮物前面放一個一個的玻璃花瓶,叫一個人從禮物這邊開始走,叁步一個花瓶、叁步一個花瓶的走,要跨躍那個玻璃花瓶,打破要賠。先讓他們試著走幾趟,等到他自己認爲沒有問題了,我們就用一塊布,把他眼睛蒙起來,再叫他走,他敢不敢走?不敢走!他想到萬一睬到花瓶,玻璃會破、腳會受傷、還要賠錢。其實當我們把他眼睛蒙起來的時候,同時已經把花瓶拿走了,但是他卻不敢走,爲什麼?執著!他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玻璃花瓶在那邊,執著有一個我的肉體存在,打赤腳走…

《菩薩學處·第六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