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所以有标新立异的行为,就是要突显我跟别人有所不同;突显我跟别人不同,就是着相;我之所以标新立异、跟人家不同、引起人家注意,就是为了显示我的存在,我要被重视、我要受别人注意。追根究底就是我们被我的幻相所迷惑了,我们想像在这五蕴和合当中有个永恒不变的主体,那东西叫做“我”。我要跟别人不同,别人才会对我行注目礼,这样我才感觉到我的存在,感觉我受到重视。这个现象也就显示了我们众生在无量劫来,拥有一颗不安的心,有一颗迷惑还没有觉醒的心;由于我们拥有一颗不安和还没有觉醒的心,所以我们需要用很多事物去装饰他,例如用物质来装饰、用衣着来装饰、用很多财产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其实这些都在显示出自己内心不安的程度,老是藉这外在的一切“拥兵自重”,用很多很多的什么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我们众生的问题,所以经上说“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牟尼离三世,诸相悉具足,住于无所住,普遍而不动。我观一切法,皆悉得明了,今见于如来,决定无有疑。法慧先已说,如来真实性,我从彼了知,菩提难思议。”
这段经文出自华严经卷十六,说十住品之前有这段偈颂。佛说每一品的前后多半有一位菩萨来说这些偈颂,有的是赞美佛陀,有些是点出众生的毛病所在,大都离不开念佛见佛,说明怎么样是佛陀的智慧等,再不然就是讲我们凡夫为什么这么迷糊受苦的原因。
五、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
“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一切诸世间,思惟莫能及。凡夫妄观察,取相不如理,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
这是指出佛跟凡夫的差别。记得第一讲时我跟各位讨论过一个问题:我们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你看衣食住行很重要,家庭、事业、夫妻子女父母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属于零(0),零前面的一是最重要的——健康的身心、智慧的身心,有健康的一,后面的这些零才有意义,否则不论你有几千万,而你是精神病患者,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你身体有病,天天打点滴,住在加护病房,那么这几千万或几亿,乃至父母妻子儿女,对你有意义吗?或者你是个植物人,像王晓民,整天躺在床上,要抽痰、要灌食,有意义吗?或者像白晓燕死得那么可怜,再多的什么,对她都没有意义哪。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庆幸、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活着,只会迷迷糊糊的过日子,像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也是很可悲的。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是不愿意过着迷糊的生活,才下决心追求智慧、追求这个一、追求健全的身心,这健全的智慧、无上的智慧,是我们人生主修的科目。
一个人身心健康、有智慧、有悲心,生命就一直在良性的循环当中,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形成良性的循环;如果没有智慧,不断的造恶业、自私自利,就变成恶性循环,烦恼造业受苦。所以如来有大智慧,希有无等伦,我们赞叹佛陀,不是说佛陀相好多庄严好看,也不是说他活了多大年纪、是王子,我们不要这样赞叹佛陀,我们应该赞叹的是:“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佛陀最可贵与众生不同的是有智慧。你看我们世间的财产,别人可以偷、可以抢,只有智慧是别人偷不走、抢不走的,智慧可以使我们对人生作正确的认识而不受迷惑。
“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一切诸世间,思惟莫能及。”这是指我们凡夫无法去想像佛的智慧有多高多深,因为我们都是用相对观念看事情,要了解佛陀的智慧,自然有一层阻碍,所以经上说“凡夫妄观察,取相不如理,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这就是佛跟我们之间的差别。凡夫见到什么,就执着它是什么,明明知道这些是无常、空、缘起,但是那种内心里面的执着放不下,还是照样执着,为什么?这叫做“习性”。佛是离一切相的。我们看宇宙的一切一切,千差万别,有青红赤白,大小方圆,高低美丑之分,都是相对的;但是在佛的智慧观照之下,这一切相对都是如幻如化。我们看影子有大小、有各种形状,但是在佛看来,影子就是影子,它没有实体,抓不到,它只是空间所呈现的一种物理现象。我们要用易解的空、去了解难解的空,什么是易解的空?作梦这名词在观念上很容易理解到它并不存在,我们就从这种容易了解的空的概念进而去了解难以了解的空的概念,比如山河大地、人物山川、房子很坚固等,这些本来很难以理解它是空的,但是从理论上去思考的话,你却会发觉这一切都是缘起,是在因缘聚散当中,去排列组合而成的暂时的现象。当你经常把这个空的理念蕴在内心里,去看宇宙人生的一切,你的烦恼自然就会减少很多,不会被相所转;所以“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
六、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
“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
我们最大的执着就是对五蕴的执取,五蕴就是身心——色、受、想、行、识,包括生理的及心理的方面,在身心和合当中,我们总以为有个“我”、有个永远不变的我,由于这种错误的执着,这个我经投胎转世,又来轮回,去造业又来受报,众生都养成这个坏习惯,所以“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就不能开悟了。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
卢舍那就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是佛陀庄严的报身。如果你能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的话,那么,这样了解诸法实性的人,就是真正见到佛的人。这地方一再强调:真正的见佛,是见到一切法的如实相。接着我们要了解人生轮回的问题。
“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于此性了知,见佛难思议。”
刚才我们讲过了,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为什么?因为一切是缘起、无常、如幻如化。这样讲起来,我们这个五蕴和合身心的生命,一旦出现在这世间,等生命结束以后,又怎么会有另外一个生命出现呢?是前面那个生命的灵识跟后面的父母亲结合在一起。我想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各位比较容易了解。比如我现在用这个木材点火,我把这一根木材、两根木材、三根木材、四根木材架在一起,火就这么烧起来,快烧完了,我就又丢一根进去、两根进去,我拼命把木材丢下去,前面这根早就烧完了、变成灰了,可是第二根已经燃着了,等第二根没有了,第三根又已燃着了,如此第四根、第五根……,假设现在是第十根柴火,请问这第十根的火,是不是第一根的火的原版拿过来,是不是同一把火?第一根木材已烧成灰了,看不到了,那现在这第十根木材上的火是怎么来的?是同一个火一直跳跳跳、跳到这根木材上来的吗?并不是同一个火喔!但是它与最先的火有密切关系;因为这第一根柴火,有第二根木材加进去,才能引燃第二、三乃至第十根木材的火,第一根木材的火跟第十根木材的火,乃至跟任何一根木材的火却截然不同喔。如果第一根的火,它的木质很好的时候,会发出很明亮的火光,如果木质不好则暗淡无光,而且会冒烟;所以这第一根的火跟第二根,第二根的火跟第三根,第三根火跟第四根的火,并不是原来的火,而是有密切关系而已,它是由第一根的火引过来的。
七、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不断的在添加生命的素材,比如说,这花是我种的,这花是我买的,这个花是我昨天插的,我们不断的加上“我”的概念。当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吃了什么,马上就说:“我”觉得很好吃,我想多吃一点,我想多买一点。我们如此不断的在自己告诉自已这个概念,好像在已燃着的生命柴火上,不断的去添加生命的素材——“我”跟“我所”,所以我们就这样一生又一生的不断的投胎转世;你不要想像是原来那个固定不变的灵,从这里跑到另一个地方去投胎转世了,他们只是有密切的关系,却不是原来那一个固定不变的灵魂跳过去的,你如果这样想就错误了。生命的现象是有的,但生命的主体则找不到,因为一切法是空性,一切法是无我的嘛!因为是无我,所以才能建立轮回因果业报,所以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
一切法本性空,只是当如幻如化的因缘聚合的时候,却有这么一个现象出现。因为空才能建立因果,因为因果才能建立生死轮回,这是中观独到的思想,华严经强调的也是这个概念:无我才能轮回,空才能建立因果。这要慢慢想,否则如果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性、有一个轮回的什么主体的话,就不能建立因果轮回。
我们来研究为什么会有宗派的差别、修行的差别?为什么有密宗、禅宗、唯识、天台、法相、三论宗等宗派的差别?主要的是要建立生死轮回,以及怎样解脱生死轮回。解脱以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怎样才算是究竟的解脱?解脱以后的世界怎么去建立轮回?法相宗就建立一个第八阿赖耶识,有个来先去后作主翁的第八阿赖耶识,用这阿赖耶识去投胎转世;中观思想就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不必建立阿赖耶识,也能说明轮回的现象;各宗派就这样被差别出来,修行方法也就不同。
关于法空性的问题比较枯燥,但这个对学佛来讲十分重要。我常常对信徒们强调,如果你们只喜欢听一些因果报应故事的话,你们学佛的智慧很难增长,那叫少见少闻;虽然你每天听经,却尽是听一些因果报应轮回的故事,虽然觉得很有意思、很精彩,却叫少见少闻。佛法里面说多见多闻,就是要了解诸法空,要闻到诸法空性,探讨无常、缘起、性空这些道理;当你多去熏习的时候,才能开智慧,那才叫做多见多闻。所以我这个课在各位听起来可能会比较枯燥一点,但这个在学佛来讲满重要的喔,你们要有耐心的听下去。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黑暗当中的宝没有灯的话就看不清楚,同样道理,佛法并不是照字面上去解释就可以的,必须透过你去思惟、去思考、去静坐,那么一点一滴慢慢体悟出来,多多少少才能跟佛法…
《菩萨学处·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