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六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們所以有標新立異的行爲,就是要突顯我跟別人有所不同;突顯我跟別人不同,就是著相;我之所以標新立異、跟人家不同、引起人家注意,就是爲了顯示我的存在,我要被重視、我要受別人注意。追根究底就是我們被我的幻相所迷惑了,我們想像在這五蘊和合當中有個永恒不變的主體,那東西叫做“我”。我要跟別人不同,別人才會對我行注目禮,這樣我才感覺到我的存在,感覺我受到重視。這個現象也就顯示了我們衆生在無量劫來,擁有一顆不安的心,有一顆迷惑還沒有覺醒的心;由于我們擁有一顆不安和還沒有覺醒的心,所以我們需要用很多事物去裝飾他,例如用物質來裝飾、用衣著來裝飾、用很多財産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其實這些都在顯示出自己內心不安的程度,老是藉這外在的一切“擁兵自重”,用很多很多的什麼來顯示自己的存在。這就是我們衆生的問題,所以經上說“凡夫見諸法,但隨于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

  “牟尼離叁世,諸相悉具足,住于無所住,普遍而不動。我觀一切法,皆悉得明了,今見于如來,決定無有疑。法慧先已說,如來真實性,我從彼了知,菩提難思議。”

  這段經文出自華嚴經卷十六,說十住品之前有這段偈頌。佛說每一品的前後多半有一位菩薩來說這些偈頌,有的是贊美佛陀,有些是點出衆生的毛病所在,大都離不開念佛見佛,說明怎麼樣是佛陀的智慧等,再不然就是講我們凡夫爲什麼這麼迷糊受苦的原因。

  

  五、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

  “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一切諸世間,思惟莫能及。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佛離一切相,非彼所能見。”

  這是指出佛跟凡夫的差別。記得第一講時我跟各位討論過一個問題:我們人生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你看衣食住行很重要,家庭、事業、夫妻子女父母很重要,但這些都是屬于零(0),零前面的一是最重要的——健康的身心、智慧的身心,有健康的一,後面的這些零才有意義,否則不論你有幾千萬,而你是精神病患者,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你身體有病,天天打點滴,住在加護病房,那麼這幾千萬或幾億,乃至父母妻子兒女,對你有意義嗎?或者你是個植物人,像王曉民,整天躺在床上,要抽痰、要灌食,有意義嗎?或者像白曉燕死得那麼可憐,再多的什麼,對她都沒有意義哪。所以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活著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慶幸、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活著,只會迷迷糊糊的過日子,像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也是很可悲的。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就是不願意過著迷糊的生活,才下決心追求智慧、追求這個一、追求健全的身心,這健全的智慧、無上的智慧,是我們人生主修的科目。

  一個人身心健康、有智慧、有悲心,生命就一直在良性的循環當中,取之于社會、回饋于社會,形成良性的循環;如果沒有智慧,不斷的造惡業、自私自利,就變成惡性循環,煩惱造業受苦。所以如來有大智慧,希有無等倫,我們贊歎佛陀,不是說佛陀相好多莊嚴好看,也不是說他活了多大年紀、是王子,我們不要這樣贊歎佛陀,我們應該贊歎的是:“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佛陀最可貴與衆生不同的是有智慧。你看我們世間的財産,別人可以偷、可以搶,只有智慧是別人偷不走、搶不走的,智慧可以使我們對人生作正確的認識而不受迷惑。

  “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一切諸世間,思惟莫能及。”這是指我們凡夫無法去想像佛的智慧有多高多深,因爲我們都是用相對觀念看事情,要了解佛陀的智慧,自然有一層阻礙,所以經上說“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佛離一切相,非彼所能見。”這就是佛跟我們之間的差別。凡夫見到什麼,就執著它是什麼,明明知道這些是無常、空、緣起,但是那種內心裏面的執著放不下,還是照樣執著,爲什麼?這叫做“習性”。佛是離一切相的。我們看宇宙的一切一切,千差萬別,有青紅赤白,大小方圓,高低美醜之分,都是相對的;但是在佛的智慧觀照之下,這一切相對都是如幻如化。我們看影子有大小、有各種形狀,但是在佛看來,影子就是影子,它沒有實體,抓不到,它只是空間所呈現的一種物理現象。我們要用易解的空、去了解難解的空,什麼是易解的空?作夢這名詞在觀念上很容易理解到它並不存在,我們就從這種容易了解的空的概念進而去了解難以了解的空的概念,比如山河大地、人物山川、房子很堅固等,這些本來很難以理解它是空的,但是從理論上去思考的話,你卻會發覺這一切都是緣起,是在因緣聚散當中,去排列組合而成的暫時的現象。當你經常把這個空的理念蘊在內心裏,去看宇宙人生的一切,你的煩惱自然就會減少很多,不會被相所轉;所以“佛離一切相,非彼所能見。”

  六、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

  “迷惑無知者,妄取五蘊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

  我們最大的執著就是對五蘊的執取,五蘊就是身心——色、受、想、行、識,包括生理的及心理的方面,在身心和合當中,我們總以爲有個“我”、有個永遠不變的我,由于這種錯誤的執著,這個我經投胎轉世,又來輪回,去造業又來受報,衆生都養成這個壞習慣,所以“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就不能開悟了。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

  盧舍那就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是佛陀莊嚴的報身。如果你能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的話,那麼,這樣了解諸法實性的人,就是真正見到佛的人。這地方一再強調:真正的見佛,是見到一切法的如實相。接著我們要了解人生輪回的問題。

  “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于此性了知,見佛難思議。”

  剛才我們講過了,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爲什麼?因爲一切是緣起、無常、如幻如化。這樣講起來,我們這個五蘊和合身心的生命,一旦出現在這世間,等生命結束以後,又怎麼會有另外一個生命出現呢?是前面那個生命的靈識跟後面的父母親結合在一起。我想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各位比較容易了解。比如我現在用這個木材點火,我把這一根木材、兩根木材、叁根木材、四根木材架在一起,火就這麼燒起來,快燒完了,我就又丟一根進去、兩根進去,我拼命把木材丟下去,前面這根早就燒完了、變成灰了,可是第二根已經燃著了,等第二根沒有了,第叁根又已燃著了,如此第四根、第五根……,假設現在是第十根柴火,請問這第十根的火,是不是第一根的火的原版拿過來,是不是同一把火?第一根木材已燒成灰了,看不到了,那現在這第十根木材上的火是怎麼來的?是同一個火一直跳跳跳、跳到這根木材上來的嗎?並不是同一個火喔!但是它與最先的火有密切關系;因爲這第一根柴火,有第二根木材加進去,才能引燃第二、叁乃至第十根木材的火,第一根木材的火跟第十根木材的火,乃至跟任何一根木材的火卻截然不同喔。如果第一根的火,它的木質很好的時候,會發出很明亮的火光,如果木質不好則暗淡無光,而且會冒煙;所以這第一根的火跟第二根,第二根的火跟第叁根,第叁根火跟第四根的火,並不是原來的火,而是有密切關系而已,它是由第一根的火引過來的。

  七、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不斷的在添加生命的素材,比如說,這花是我種的,這花是我買的,這個花是我昨天插的,我們不斷的加上“我”的概念。當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吃了什麼,馬上就說:“我”覺得很好吃,我想多吃一點,我想多買一點。我們如此不斷的在自己告訴自已這個概念,好像在已燃著的生命柴火上,不斷的去添加生命的素材——“我”跟“我所”,所以我們就這樣一生又一生的不斷的投胎轉世;你不要想像是原來那個固定不變的靈,從這裏跑到另一個地方去投胎轉世了,他們只是有密切的關系,卻不是原來那一個固定不變的靈魂跳過去的,你如果這樣想就錯誤了。生命的現象是有的,但生命的主體則找不到,因爲一切法是空性,一切法是無我的嘛!因爲是無我,所以才能建立輪回因果業報,所以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就”。

  一切法本性空,只是當如幻如化的因緣聚合的時候,卻有這麼一個現象出現。因爲空才能建立因果,因爲因果才能建立生死輪回,這是中觀獨到的思想,華嚴經強調的也是這個概念:無我才能輪回,空才能建立因果。這要慢慢想,否則如果我們認爲有一個自性、有一個輪回的什麼主體的話,就不能建立因果輪回。

  我們來研究爲什麼會有宗派的差別、修行的差別?爲什麼有密宗、禅宗、唯識、天臺、法相、叁論宗等宗派的差別?主要的是要建立生死輪回,以及怎樣解脫生死輪回。解脫以後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怎樣才算是究竟的解脫?解脫以後的世界怎麼去建立輪回?法相宗就建立一個第八阿賴耶識,有個來先去後作主翁的第八阿賴耶識,用這阿賴耶識去投胎轉世;中觀思想就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就。”不必建立阿賴耶識,也能說明輪回的現象;各宗派就這樣被差別出來,修行方法也就不同。

  關于法空性的問題比較枯燥,但這個對學佛來講十分重要。我常常對信徒們強調,如果你們只喜歡聽一些因果報應故事的話,你們學佛的智慧很難增長,那叫少見少聞;雖然你每天聽經,卻盡是聽一些因果報應輪回的故事,雖然覺得很有意思、很精彩,卻叫少見少聞。佛法裏面說多見多聞,就是要了解諸法空,要聞到諸法空性,探討無常、緣起、性空這些道理;當你多去熏習的時候,才能開智慧,那才叫做多見多聞。所以我這個課在各位聽起來可能會比較枯燥一點,但這個在學佛來講滿重要的喔,你們要有耐心的聽下去。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黑暗當中的寶沒有燈的話就看不清楚,同樣道理,佛法並不是照字面上去解釋就可以的,必須透過你去思惟、去思考、去靜坐,那麼一點一滴慢慢體悟出來,多多少少才能跟佛法…

《菩薩學處·第六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