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P3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緣,才能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哪些法門能從動態中修,哪些法門可在靜態當中去修,自己若有很清楚的輪廓,修起來就能得心應手,也能事半功倍。

  華嚴經算不算華嚴宗?法華經算不算天臺宗?金剛經算不算禅宗?在我認爲:經典並沒有屬于哪一宗哪一派的分別,是我們中國人把他作了區分,專門研究華嚴叫華嚴宗,專門研究法華屬天臺宗,其實,這是錯的;我個人喜歡讀華嚴,但我不認爲自己是華嚴宗,我只是稱它爲佛經——佛說的經。不論哪一部經或論,只要我喜歡,我就去做有系統的研究,但我不說自己屬于哪一宗哪一派,勉強說的話,我大概是屬于“菩提宗”,菩提就是覺悟,因爲我沒有覺悟,我煩惱、我痛苦,我也怕死嘛,我們大家都正在追求覺悟,所以我們大家都是“覺悟宗”的,但是覺悟宗不好講,所以我們就取個名字叫“菩提宗”,菩提宗跟外教不同,我們叫釋迦派——由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下來的。可是現在我們的信徒們都忘掉了釋迦是何許人,只知道觀音菩薩啦、媽祖啦、阿彌陀佛啦,對于十方世界是從哪裏來的,十方無限的佛所說的道理是從哪裏來的卻一無所知,我們忘了它是從本師釋迦牟尼佛來的;我們淡忘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忘了他的曆史、他的出生、他覺悟的道理、他出世的本懷,這是很遺憾的。甚至有些人只崇拜他所信仰宗派的祖師,只崇拜一位師父,把師父看得比佛陀還大,對不對啊?有些只信仰某個師父的,把這師父看作心目中最崇高的偶相,例如日蓮宗的日蓮上人比佛還大,不但日本有這種現象,臺灣也慢慢有這種現象,對于某一宗某一派的祖師(創立者),看得比佛陀還大,這在佛教界真的不是一個很理想的現象,我把它提出來供各位參考。到底是信人教?還是信祖師教?或是信佛教?如果你信佛教,你要了解佛陀,對佛陀的教法有深入的認識,護持佛陀的教團——佛法僧叁寶的僧團,而不要作個人式的崇拜。我只是提出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提供各位作一個腦力激蕩的機會,作爲你以後信佛學佛的思考依據。

  五、佛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所謂一切諸佛過去因緣,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清淨勝行,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滿足諸度,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成就大願,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積集善根,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已具梵行,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現成正覺,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色身無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神通無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一切諸佛十力無畏,一切菩薩應常憶念。”

  華嚴經第四十七卷這一段經文跟我們現在一般所謂的念佛又有一點差距。現在我們一般人念佛,比如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念佛陀的名號、念菩薩的聖號,這個也是念佛,但在華嚴經裏面說:做爲一個菩薩,應該時常去憶念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的過去因緣,也就是對于已經成佛的諸佛,過去怎麼發心、怎麼修行、怎麼證果,作深入的研究、了解、憶念。

  比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有些地方是寫二十四願,不管是二十四願也好、四十八願也好,他過去是一位法藏比丘、是一位國王,這是過去因緣。佛陀也有他的過去因緣哪!在阿含經、大乘經典如華嚴經,都記載著他的過去因緣;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來這娑婆世界有八千往還,這都是他的過去因緣。我們要理解佛陀過去的清淨勝行、滿足諸度;佛陀是怎麼成佛的?修布施、持戒、忍辱,修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度萬行而滿足諸度、成就大願。佛陀在過去生當中發大願,依這個願去修行,在無量劫中積集善根。

  你可以看到在華嚴經的菩薩行裏面,善財童子去參訪的對象,有些是工程師、有些是航海家、有些當國王,這些都是描述佛陀以及菩薩的前生前世,他們在累生累劫當中,不斷去服務衆生、利益衆生,最後才成佛。不是像現在我們所想像的,一打坐就開悟、就明心見性、就見性成佛,不是這樣子成佛的!從華嚴經來看,有些當航海家、有些當商人、有些當法官、有些當建築師,從各個不同的行業當中,去服務衆生、利益衆生,最後才是圓滿成佛。現在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以爲信佛學佛後,就應抛棄所有一切世俗的事情,專心念佛號、念咒,盤起腿來,砰一下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這是人說的,不是佛說的,人說也不離臆說,臆說怎麼寫:第六意識的意,加上月亮的月,是意思猜測、推想這樣就能成佛,但是這樣往往會造成營養不良,比如我們吃的菜飯,梅花餐的話就是四菜一湯搭配起來的,但是你單單喝一個湯、單單吃一個菜,營養怎麼夠?

  我們信佛學佛也是這樣,要信解行證四者俱全,或定慧增上;六度萬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的營養素,才能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同樣的道理,你單修一個法門就能成佛嗎?請各位聽清楚:你念念佛,念念咒,是可以攝心,但是想因此成佛,可能嗎?請問各位,我念不念佛?我也修念佛法門,但是我念佛跟各位念佛不太相同,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念阿彌陀佛、我也念藥師佛、也念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我每天都要念他們,向他們頂禮,我也頂禮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因爲他們代表佛陀的悲智願行。我的念佛觀跟一般人想像的不太一樣,有些人專心念一個佛號,這個我不反對,這有助于你的攝心,沒有錯,但是我覺得,單單只有一尊佛嗎?有無量無邊的諸佛、無量無邊的菩薩呀!假若我們常常想到這點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害怕了,不會覺得這人世間多麼孤獨、多麼孤單,老是千山我獨行、生死海當中我獨行;有這麼多十方無量過去、現在、未來的佛菩薩,伴我們同行,我們有什麼好害怕的呢?你平時不是常常在念他嗎?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無盡意菩薩等等,太多的佛菩薩了。我們不念佛要念什麼?

  請問各位:我們只念錢、念財色名食睡,不念佛可以嗎?當然不行!你可以單單念一尊佛,也可以念十方的無數諸佛;在華嚴經裏面提到菩薩常念十方諸佛。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在在遍滿整個虛空世界,你相信嗎?如果你相信,你心中就沒有什麼恐怖了,你要絕對相信這個事實,佛陀法身是遍滿一切的,所以過去曾有祖師看到一位師父在不當的地方小便,就說:哎呀!你怎麼在那個地方尿尿呢?師父說:你告訴我,什麼地方沒有佛?禅宗就有這一段很有意思的公案。所以,念佛要看你是怎麼念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各位聽起來可能比較會提起精神。比如說,我現在想去美國,美國總統是克林頓,我只是天天念美國、美國、克林頓、……,請問,這樣我能去美國嗎?不行!我要去美國之前要先研究爲什麼要去美國?我適合去嗎?噢!那邊科技發達,有很多學校,我要研究哪一個學校適合我申請獎學金,我還要考托福,我努力准備托福,還得賺錢買機票,要先找旅行社辦護照,這些工作完成了才能成行。你想去美國的心念一動,下定決心非去不可,決心要去學很多知識回來,這個勝解心會令人産生一種力量,進而依照步驟去達成目標。想了這麼一大堆步驟,你並沒有整天在念克林頓,但最後你會去美國。

  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天天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呢?也可以往生,但是品位不高。你還要有勝解心、要修持戒、要修禅定等很多很多的善因緣,所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像你要去美國,不能單單念美國克林頓,你要下功夫去考托福,請旅行社幫你辦簽證,還要打工買機票,還要申請學校,一大堆的事情要你去辦,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道理在這裏。所以我一再強調勝解很重要。這個是我們目前臺灣教界所發生的現象,我就這樣提供各位作參考。

  

  叁、菩提屬于衆生

  一、勇猛求佛道不厭住生死

  “積集善根,已具梵行,現成正覺,色身無量,神通無量,十力無畏。”

  這是佛陀的功德。色身無量指他的法身,神通無量、十力無畏我們這裏不解釋。菩薩應時時憶念一切諸佛,憶念他們過去生過去世發什麼心、修什麼勝行、怎樣去滿足六度萬行、怎麼去成就大願、怎樣去積集善根、如何在累生累劫之中抛頭顱、灑熱血的去利益衆生?如何持戒持得莊嚴,最後才能現成正覺?得到正覺以後,才能色身無量、神通無量、十力無畏。佛陀這個心路曆程,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但應該去研究了解,而且還要時常憶念不忘,這是經典裏面告訴我們的。所以十六卷裏面說“菩薩勇猛求佛道,住于生死不疲厭。”,第十七卷又說“勸諸衆生行正行,于叁界中受安樂。”可見菩薩發心信佛學佛,並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樣消極,一信佛學佛就覺得這世界痛苦悲哀、人生是灰色的,一刻不能停留、一刻不能徘徊,想要一走了之。

  各位有沒有研究到一個問題:整個世界是南半球強?還是北半球強?整個世界來講,是北半球較強勢,你看日本、歐洲、美國、加拿大,這些都是強國,至于南半球的話,赤道以南沒有一個強國,爲什麼?我去過泰國,兩件衣服就可以過一年;在阿根廷,他們把籃子丟到Labrada河再撈起來,就有魚吃,加上人也懶,地廣人稀,一望無際的Lapampa平原,可以養活整個美洲的人,在這麼美好土地裏面,這國家強不強?不強!從這個地方就證明:娑婆世界就是你成佛最快的地方。你看,日本這國家地震、臺風都有,蘇聯這麼冷,零下二十幾、叁十幾、四十幾度,歐洲整個北歐地方都是很寒冷的,冰天雪地之中,那些國家在惡劣的環境當中,他們可以産生優秀的科技人才,爲了求生存,他們必須發明很多東西;赤道以南的地方,風和日麗,兩件衣服就可過一年的了,太陽出來了,曬曬太陽,晚上樹底下就可睡覺,這樣就可以過一個冬天,也不會凍死;…

《菩薩學處·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