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家菩薩多!所以菩薩在世間利益衆生,從事士農工商、文學、音樂、藝術種種行業,或者是當國王、當大臣,或者是當良醫,善衆論(哲學方面的),甚至從事工匠方面的工作,世界剛成立時,衆生沒有工具謀生,是時菩薩爲工匠——發明很多工具儀器來利益衆生,爲之示現種種業——讓衆生從各種不同行業得到謀生機會。
叁、示諸形相
“不作逼惱衆生物,但說利益世間事,咒術藥草等衆論,如是所有皆能說,一切仙人殊勝行,人天等類同信仰,如是難行苦行法,菩薩隨應悉能作,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在山林自勤苦,或露形體無衣服,而于彼衆作師長。”
以上說到菩薩也示現外道相來度衆生,因爲當時外道有一種不穿衣服的裸體外道,菩薩爲了度化他們,有時示現作外道出家人,引導他進入佛法。
信佛學佛不是角色的改變,佛教並沒有叫你信佛學佛以後就趕快把妻子兒女丟掉,跑去出家,不是叫你改變你的身份,不是叫你放棄你的責任,而是教你在身心的淨化升華方面求進步,利用你的角色與責任去追求智慧福德。在家也一樣可以追求智慧福德,你不要在學佛以後就改變角色,把頭發理掉,把先生妻子兒女丟著不管,天天只顧念佛念經朝山做義工,或者幹脆跟師父出家去了,這樣就解決一切問題了嗎?你這是在製造問題!所以我還要再一次強調:學佛不是角色的改變,而是身心的升華與淨化。各位贊同不贊同?你千萬不要在今天晚上聽了我一席話,就說要發菩提心了、要出家了,棄妻子兒女不顧了、事業不作了,這樣就誤解了師父的心意,也誤解經意;現在你了解菩薩有這麼多的方便門去修去學,你也要發願善用你的角色去達成身心的淨化。
“彌勒、曩劫修行菩薩道時,或施頭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齒、耳鼻血肉、皮膚骨髓,乃至爪發,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國土王位,隨其所須盡皆施與。”
這在華嚴經七十九卷。跟普賢菩薩一樣,凡身外之物乃至于內財,包括他的肉身都可以用來布施。剛才我講過,要證到無我慧時,一切內外布施才不會造成痛苦;當你被挖眼角膜、被挖什麼器官時,肉身還是會痛苦,在未證無我慧時,學菩薩這樣布施是不行的,勉強布施會造成痛苦,因這痛苦而産生瞋恨心就不好了,你現在首要學的是歡喜布施及隨喜功德。
四、示諸行業
“處牢獄者令得出離,被系縛者使其解脫,有疾病者爲其救療,入邪徑者示其正道,或爲船師令度大海,或爲馬王救護惡難,或爲大仙善說諸論,或爲輪王勤修十善,或爲醫王善療衆病,或孝順父母,或親近善友,或作聲聞,或作緣覺,或作菩薩,或作如來,教化調伏一切衆生。”
我們講經結束都要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菩薩雖然還沒成佛,我們現在稱念他的名號,跟他結了佛緣,我們以菩提心修普賢行逐漸修下去,將來彌勒佛來這裏成佛的時候,就有機會得到他的授記。你看彌勒菩薩修的法門:處牢獄者令得出離,被系縛者使其解脫,有疾病者爲其救療,入邪徑(邪道)做壞事的人,示其正道,或者是當一個航海家,令度大海,或爲馬王救護惡難;馬王據說也是菩薩化身,是飛行自在的那種馬,也就是天馬,現天馬相來救護惡難,或是現大仙身,善說諸論。
從這段華嚴經經文證明: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就在人世間的各階層當中;他們從事士農工商各行業,或在政治界、或在學術界、有些在商業界、有些在工業界,從各個層面當中貢獻他們的知識技能來利益衆生、引導衆生修學佛道。菩薩最重要就是要發菩提心、具有大悲心,所以你只要具有大悲心、大菩提心,隨時展現出來的都是菩薩的行爲,就可以被稱爲菩薩;你們當中就有種種菩薩,農業菩薩、商業菩薩、文學菩薩、教育菩薩、政治菩薩,菩薩是覺悟的衆生,是由大家實踐菩提心而來。你也不必爲改變你的角色去出家而苦惱,只要將你的角色扮演好,並且記住菩提心,一定要記住使一切言行跟菩提心相應,那麼你所做的一切事業都是菩薩救世的事業。
這裏我一再強調,並非發菩提心以後就一切自然天成,發了菩提心以後,還要了解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你是公司的老板、還是公司的部屬?一家當中,你是作丈夫的或是作妻子的?你是一家中的爸爸、還是媽媽呢?在學校裏,你是一個老師、還是學生呢?要認識自己的角色,肯定自己的才華,肯定自我的奉獻去利益衆生,那麼你就是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就是菩薩了。這個是我們修學普賢行裏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所以你不要因爲發心信佛學佛,就馬上要改變身份跑到寺廟去住,頭發一理,袈裟一穿,以爲這樣才像信佛學佛的人,不是這樣子的!
身爲一個在家信徒,你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做父親的就要像個父親,做媽媽的就要像一個很賢慧的媽媽;當老師的,就要做一個很好的模範老師,當學生的就做個模範的學生,這很重要喔!絕不是信佛學佛就要跟師父出家去,以爲這樣才表示道心堅固、能抛棄一切;當然有些人具有這個根性、因緣又具足的,我們樂意成就他;但沒有出家的根性,世緣煩惱種種牽纏擺脫不掉,讓他出家會造成很大的障礙,身雖出了家,他的心卻安定不下來。我們祥龍山的規矩是:你要出家,先住個兩年——留寺觀察,徒弟也看師父,師父也看徒弟,看了兩年,相看兩不厭以後,再決定出家,這才不會有什麼風波。我那邊一向是先觀察兩年看看。
學佛不是角色的改變,而是身心的淨化升華。如果長期下來,你在身心方面沒有任何淨化升華的迹象,你就要好好的檢討了。並不是改變身份之後,你就馬上沒有煩惱、馬上自在,而是要設法改變你的心態、改變你的行爲,從身心改變中,讓你的身心慢慢的跟“法”相應;這個與法相應的菩提心不退,就叫進步,就是智慧增長。
以上講到發菩提心,修普賢行,我只能選這幾段經文給各位作參考,如果你還想詳細研究的話,可以去查華嚴經,八十華嚴裏的十四卷、七十九卷、八十卷,都有詳細的、精采的內容。
附:問題解答
剛才有人問到怎麼去修定的問題。我們到底該怎麼打坐入定?各人根性不同,我實在很難告訴你一個所謂的最正確方法,不過修定的最基本的基礎是“持戒”,有了戒的行爲規範,不要去作殺生的職業,不要犯偷盜邪淫妄語酗酒,這些戒規很重要。在家人修定最根本的是守五戒,但並不是持戒就能得定,我是說你要有持戒的基礎才能修定,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要了解修定和布施不同,就布施而言,你今天布施一件就成功了一項功德,昨天布施的那個功德今天還在;修定就不同了,你一定要有精進心、要有耐性,即使你己持續修了十天八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突然間不再修了,你的功力就會整個的退步;所以修定要有恒心,如果坐個叁天五天沒有什麼效果,就不坐了,那不行!禅定一定要擺在精進的後面,六度中布施、忍辱、精進後面才是禅定,禅定要有精進作基礎,要有恒心。
第叁點,要親近善知識,請善知識直接指導你是最好的。還要注意一個原則:修禅定的過程當中,會有種種的現象産生,例如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這一切一切現象産生時,最好不理它,因爲一切如幻如化,一切都是內心現出的假象。爲什麼會走火入魔?因爲執著有一個相;所以相由心生,魔因境有,境由心生。著魔是因爲有個境界出現,但是境界出現了,而你卻不知道,硬去執著它,那叫著魔;看到幻象就害怕或産生喜好的心,也叫著魔。所以在你修禅定靜坐前先要有防魔功夫,一切魔都是因境界而有,境界出現是由心生的,所以說魔因境有、境由心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不著魔的原理。所以你想打坐的話,就要先了解打坐的正確過程,像“成佛之道”裏面,就提到“九住心”,說明我們打坐的時候最先是怎麼樣的從散亂心之中將心靜下來,以後又會産生什麼現象,請你把這些先了解清楚再去學打坐入定,比較不會出毛病。其實嚴格說來,像摩诃止觀、小止觀、六妙門等都要研究清楚之後再打坐;楞嚴經中有提到五十種陰魔,這些都要先了解清楚,以便在修定過程中對魔境有免疫力。我個人打坐通常用數息觀比較多,上次我們已教過,隨時注意自己的呼吸,注重呼氣過程,比如說我吸氣吐氣——,很了解自己現在在吐氣,我現在在吐氣——,我現在在吸氣,我現在在吐——,盡量把它吐幹淨——,吸氣了,好,我在吸氣,我在吐氣——,然後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依個人的習慣而定,你喜歡哪一個法門,就修哪一個法門。有些人是直接觀心,觀察心念的生滅,直接觀這一念的起滅。修定有很多方法,過去從來沒有修過的人,可以先從數息跟念佛開始,這是比較容易伏住妄念的方法之一。
《菩薩學處·第叁講 普賢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