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家菩萨多!所以菩萨在世间利益众生,从事士农工商、文学、音乐、艺术种种行业,或者是当国王、当大臣,或者是当良医,善众论(哲学方面的),甚至从事工匠方面的工作,世界刚成立时,众生没有工具谋生,是时菩萨为工匠——发明很多工具仪器来利益众生,为之示现种种业——让众生从各种不同行业得到谋生机会。
三、示诸形相
“不作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咒术药草等众论,如是所有皆能说,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在山林自勤苦,或露形体无衣服,而于彼众作师长。”
以上说到菩萨也示现外道相来度众生,因为当时外道有一种不穿衣服的裸体外道,菩萨为了度化他们,有时示现作外道出家人,引导他进入佛法。
信佛学佛不是角色的改变,佛教并没有叫你信佛学佛以后就赶快把妻子儿女丢掉,跑去出家,不是叫你改变你的身份,不是叫你放弃你的责任,而是教你在身心的净化升华方面求进步,利用你的角色与责任去追求智慧福德。在家也一样可以追求智慧福德,你不要在学佛以后就改变角色,把头发理掉,把先生妻子儿女丢着不管,天天只顾念佛念经朝山做义工,或者干脆跟师父出家去了,这样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吗?你这是在制造问题!所以我还要再一次强调:学佛不是角色的改变,而是身心的升华与净化。各位赞同不赞同?你千万不要在今天晚上听了我一席话,就说要发菩提心了、要出家了,弃妻子儿女不顾了、事业不作了,这样就误解了师父的心意,也误解经意;现在你了解菩萨有这么多的方便门去修去学,你也要发愿善用你的角色去达成身心的净化。
“弥勒、曩劫修行菩萨道时,或施头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齿、耳鼻血肉、皮肤骨髓,乃至爪发,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国土王位,随其所须尽皆施与。”
这在华严经七十九卷。跟普贤菩萨一样,凡身外之物乃至于内财,包括他的肉身都可以用来布施。刚才我讲过,要证到无我慧时,一切内外布施才不会造成痛苦;当你被挖眼角膜、被挖什么器官时,肉身还是会痛苦,在未证无我慧时,学菩萨这样布施是不行的,勉强布施会造成痛苦,因这痛苦而产生瞋恨心就不好了,你现在首要学的是欢喜布施及随喜功德。
四、示诸行业
“处牢狱者令得出离,被系缚者使其解脱,有疾病者为其救疗,入邪径者示其正道,或为船师令度大海,或为马王救护恶难,或为大仙善说诸论,或为轮王勤修十善,或为医王善疗众病,或孝顺父母,或亲近善友,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菩萨,或作如来,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我们讲经结束都要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虽然还没成佛,我们现在称念他的名号,跟他结了佛缘,我们以菩提心修普贤行逐渐修下去,将来弥勒佛来这里成佛的时候,就有机会得到他的授记。你看弥勒菩萨修的法门:处牢狱者令得出离,被系缚者使其解脱,有疾病者为其救疗,入邪径(邪道)做坏事的人,示其正道,或者是当一个航海家,令度大海,或为马王救护恶难;马王据说也是菩萨化身,是飞行自在的那种马,也就是天马,现天马相来救护恶难,或是现大仙身,善说诸论。
从这段华严经经文证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就在人世间的各阶层当中;他们从事士农工商各行业,或在政治界、或在学术界、有些在商业界、有些在工业界,从各个层面当中贡献他们的知识技能来利益众生、引导众生修学佛道。菩萨最重要就是要发菩提心、具有大悲心,所以你只要具有大悲心、大菩提心,随时展现出来的都是菩萨的行为,就可以被称为菩萨;你们当中就有种种菩萨,农业菩萨、商业菩萨、文学菩萨、教育菩萨、政治菩萨,菩萨是觉悟的众生,是由大家实践菩提心而来。你也不必为改变你的角色去出家而苦恼,只要将你的角色扮演好,并且记住菩提心,一定要记住使一切言行跟菩提心相应,那么你所做的一切事业都是菩萨救世的事业。
这里我一再强调,并非发菩提心以后就一切自然天成,发了菩提心以后,还要了解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你是公司的老板、还是公司的部属?一家当中,你是作丈夫的或是作妻子的?你是一家中的爸爸、还是妈妈呢?在学校里,你是一个老师、还是学生呢?要认识自己的角色,肯定自己的才华,肯定自我的奉献去利益众生,那么你就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就是菩萨了。这个是我们修学普贤行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所以你不要因为发心信佛学佛,就马上要改变身份跑到寺庙去住,头发一理,袈裟一穿,以为这样才像信佛学佛的人,不是这样子的!
身为一个在家信徒,你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做父亲的就要像个父亲,做妈妈的就要像一个很贤慧的妈妈;当老师的,就要做一个很好的模范老师,当学生的就做个模范的学生,这很重要喔!绝不是信佛学佛就要跟师父出家去,以为这样才表示道心坚固、能抛弃一切;当然有些人具有这个根性、因缘又具足的,我们乐意成就他;但没有出家的根性,世缘烦恼种种牵缠摆脱不掉,让他出家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身虽出了家,他的心却安定不下来。我们祥龙山的规矩是:你要出家,先住个两年——留寺观察,徒弟也看师父,师父也看徒弟,看了两年,相看两不厌以后,再决定出家,这才不会有什么风波。我那边一向是先观察两年看看。
学佛不是角色的改变,而是身心的净化升华。如果长期下来,你在身心方面没有任何净化升华的迹象,你就要好好的检讨了。并不是改变身份之后,你就马上没有烦恼、马上自在,而是要设法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你的行为,从身心改变中,让你的身心慢慢的跟“法”相应;这个与法相应的菩提心不退,就叫进步,就是智慧增长。
以上讲到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我只能选这几段经文给各位作参考,如果你还想详细研究的话,可以去查华严经,八十华严里的十四卷、七十九卷、八十卷,都有详细的、精采的内容。
附:问题解答
刚才有人问到怎么去修定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打坐入定?各人根性不同,我实在很难告诉你一个所谓的最正确方法,不过修定的最基本的基础是“持戒”,有了戒的行为规范,不要去作杀生的职业,不要犯偷盗邪淫妄语酗酒,这些戒规很重要。在家人修定最根本的是守五戒,但并不是持戒就能得定,我是说你要有持戒的基础才能修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了解修定和布施不同,就布施而言,你今天布施一件就成功了一项功德,昨天布施的那个功德今天还在;修定就不同了,你一定要有精进心、要有耐性,即使你己持续修了十天八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突然间不再修了,你的功力就会整个的退步;所以修定要有恒心,如果坐个三天五天没有什么效果,就不坐了,那不行!禅定一定要摆在精进的后面,六度中布施、忍辱、精进后面才是禅定,禅定要有精进作基础,要有恒心。
第三点,要亲近善知识,请善知识直接指导你是最好的。还要注意一个原则:修禅定的过程当中,会有种种的现象产生,例如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这一切一切现象产生时,最好不理它,因为一切如幻如化,一切都是内心现出的假象。为什么会走火入魔?因为执着有一个相;所以相由心生,魔因境有,境由心生。着魔是因为有个境界出现,但是境界出现了,而你却不知道,硬去执着它,那叫着魔;看到幻象就害怕或产生喜好的心,也叫着魔。所以在你修禅定静坐前先要有防魔功夫,一切魔都是因境界而有,境界出现是由心生的,所以说魔因境有、境由心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不着魔的原理。所以你想打坐的话,就要先了解打坐的正确过程,像“成佛之道”里面,就提到“九住心”,说明我们打坐的时候最先是怎么样的从散乱心之中将心静下来,以后又会产生什么现象,请你把这些先了解清楚再去学打坐入定,比较不会出毛病。其实严格说来,像摩诃止观、小止观、六妙门等都要研究清楚之后再打坐;楞严经中有提到五十种阴魔,这些都要先了解清楚,以便在修定过程中对魔境有免疫力。我个人打坐通常用数息观比较多,上次我们已教过,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注重呼气过程,比如说我吸气吐气——,很了解自己现在在吐气,我现在在吐气——,我现在在吸气,我现在在吐——,尽量把它吐干净——,吸气了,好,我在吸气,我在吐气——,然后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依个人的习惯而定,你喜欢哪一个法门,就修哪一个法门。有些人是直接观心,观察心念的生灭,直接观这一念的起灭。修定有很多方法,过去从来没有修过的人,可以先从数息跟念佛开始,这是比较容易伏住妄念的方法之一。
《菩萨学处·第三讲 普贤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