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学道。从这地方我们要了解:财力的布施供养毕竟还是有为有漏,要达到内心最高的净化、升华,当然出家学道有殊胜的地方,障碍比较少。所以我很佩服在家的各位,有家庭事业要忙,又要打坐听经,又要护持三宝,实在很不简单;要做事业,妻子儿女要关心,要应酬等种种的事情很多,还要发心来做义工,从三宝当中来修福修慧,护持正教,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善根。所以各位在家菩萨真的是很伟大。各位想不想出家?出家分好几种,第一种叫“出世俗家”,即离开父母妻子儿女、离开家庭,头发理光,穿出家衣服,外表现出家相,跟着师父在寺院里修道,这也叫“身出家”;第二种是“出无明烦恼家”,即断贪瞋痴、慢疑二见等内心的种种烦恼,这叫“心出家”。有些人可能身已出家,但心里一天到晚很痛苦、烦恼,这是因为心没有出家,亦即“身出家心不出家”。如果因为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儿女,有责任在身,还要上班,担任公司主管,虽然没有缘出家,可是公余之时,或者在上班的时候,心中时时保持正念,尽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好好作事,被人骂两句,笑一笑、了然于心,不会故意找机会报复,有时间就来护持三宝,看看经书、打打坐,虽然有万贯家产、娇妻美妾,也不被这些束缚;如此虽然身体没有出家,可是心已经出家了,这是“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这是很难得的。另外一种是“身心俱出家”的圣者。最糟糕的是整天在五欲当中打滚,丝毫想求解脱的心念都没有,这是“身心都不出家”。
各位想不想出家?想出什么家?最重要的当然是出烦恼家。身为家庭主妇,上市场买菜也好、伺候丈夫也好、伺候公婆也好,或者先生伺候妻子儿女也好,只要用出家的心好好做,不产生烦恼,用悲心面对生活,那么身虽不出家,心却已出家。当别人骂你笨蛋,你不会很难过,反而会悲悯他的无知,因为你的心已出家了。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菩萨在一一劫中作财布施、法布施、身心布施,用一切一切来布施、供养,在这无限的时空当中,不曾有一念间跟佛陀的教诲相违背,在无量劫海当中,不曾一念生瞋害心,不发脾气、不生害人的心,也不生我我所心。我说这个毛巾是我的,这是“我所”“我我所”是指我所有的、我所拥有的;自他差别心与我我所心,还有远离菩提心,跟菩提心不相应,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都是指我们凡夫的毛病。
我们常讲信佛学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断烦恼,但是了生死到哪里去?念佛的人说到极乐世界去,有些人说超三界,道教则说跳出五行外。了生脱死这些名词也常让我们很困惑。若从字理上去了解“了生脱死”,请问还有没有生死?不在生死轮回当中,那么你到哪里去了?有些人说到极乐世界去了,如果有些人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话,那么了生脱死到哪里去了呢?阿罗汉称无生,在佛法正常道来请,如果对生死起一念疲厌心,你就不能成佛;你如果觉得生死很痛苦、很悲哀、没有意义,用这种心来信佛学佛,就永远不能成佛。
其实了生脱死,是了断、了结迷迷糊糊的生死,不再迷惑了,但是你还一样有生死现象,只是你这生与死变成自在的生死、有智慧的生死而已。你不修行,你不学佛,迷迷糊糊,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往何去,这种生死交替,绝不是理想的生命型态。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是希望在生死当中,不受生死的烦恼痛苦,还是一样要接受生死自然定律的束缚,还是有生有死。你若是在生死当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就永远都是个凡夫,在世俗的知见当中去轮回。普贤菩萨说他在无量劫当中,不曾有一念对生死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他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菩提心!无上不可沮坏——永远不退转的菩提心。这是普贤菩萨的心路历程,一个很重要的修学成功的经历。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吝,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无有尽。”
这也就是上面讲过,一一劫中用眼耳鼻舌身手足供养,用生命布施供养,用财布施,为了护持正法,为了弘宣护持正法,一切内外都能舍。
“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这个就是重法。凡夫都是重财,我们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菩萨是重法,为了法可施舍一切而无怨无悔。
伍、种种方便门度众生
一、学一切法
“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间,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缘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
这些经文都很容易了解,都在谈我们求法的目的。不是懂很多名相、能背几部经,就可炫耀知识的丰富;我们求法的目的是希望让自己的身心能净化升华,进而也能净化众生,让众生有智慧,帮助众生能够去解决、面对烦恼生死问题,所以称“为众生学一切法”。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诸善根力,大志乐力,修功德力,如实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净神通力,善知识力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复得清净无上色身超诸世间,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现形;入一切刹,遍一切处,于诸世界广现神通,令其见者靡不欣乐。”
普贤菩萨讲到,他本身无量劫来发菩提心、修悲济行,用财、法、生命布施众生,最后才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了无上菩提,就有无上智慧、以及无上清净庄严色身。我们赞佛有三十二相身、八十随形好,而且能够随众生所乐,在六道当中以千百亿化身来广度众生,就是这样修来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单单修一个法门,在短期内就可明心见性成佛。各位要记住:成佛没有速成班,所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要“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成佛。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发长远心,要细水长流的一步一步去修,不可能一生一世、即生成佛;经什么人一点玄关就见道、得道,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常常检讨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真正的按照菩提心去实践?这个最重要,至于有什么神通是无关紧要的。
二、示众技术
“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乾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应该具备多种知识技能。是不是仅仅懂得佛法、能打坐入定、善说经典就可以度众生了呢?菩萨分为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两种,以出家菩萨来讲,当然要以对经律论的深入为主;在家菩萨就不同了,对文字、算术、图画、印玺、地水火风诸论都要通达,而且要懂得医药,所谓“善方药”是指医药卫生方面的常识,所以对于颠狂乾消、鬼魅、蛊毒等问题都有方便的法门来对治。菩萨要通达的还有文笔赞咏、歌舞伎乐(音乐舞蹈)等等,对这些要“悉善其事”。对这些作为菩萨的必备条件,我们给他简单的名词叫“菩萨的画像”、“菩萨的形像”。作为一个菩萨,是不是只要呆呆傻傻的,什么都不必懂,什么都不屑去学,只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拿着念珠整日念念阿弥陀佛就像菩萨了吗?从华严经的经文看来,一个在家菩萨也要通达文字算数,以现代科技来讲,要懂得电脑,会用网路,是不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文学艺术种种知识都要具备,这很有意思。
我们看观世音菩萨不是有千手千眼吗,你看他手中拿着毛笔、笛子等乐器,拿着空气,拿净瓶装着水,拿着斧头,因为两千多年前人类只要有一把斧头就能谋生了,只要会吹吹笛子做做诗就可以谋生了。所以菩萨的千手千眼涵义很深,千手就是说明:做为一个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度化众生,必须通达世间的种种知识,也要去精通世间的种种技能,才有办法利益众生。所以说菩萨“当于五明中求”,通达内明(佛法方面)、通达医方明(医药方面)、通达声明(语言文字方面)、通达工巧明(科技方面)、通达因明(逻辑学方面)。所以菩萨懂得诗词歌赋、文学艺术并不希奇。你看经文讲到“凡所布列咸得其宜”,就是建筑学,举凡怎样建房子、怎样作艺术布局、怎样合乎健康布局,这些都要通达。以上是我们举例说明菩萨所应该修学的知识技能。
“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菩萨为度众生就必须具有种种的知识,有了这些方便的工具,先用这些世间知识作为方便善巧,才能吸引某一类众生,然后才能够导引他们“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有些众生一听到佛法,就产生排拒心,所以菩萨就透过这种种世间的知识,善巧的引导他进入佛法。
“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花不着水,如是在世令深信,雅思渊才文中王,歌舞谈说众所欣,一切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无不现,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作良医善众论,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众宝藏,或作宝珠随所求,或以正道示众生,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
这是华严经十四卷的经文,很有意思。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是出家菩萨多呢?还是在家菩萨多?当然…
《菩萨学处·第三讲 普贤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