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學道。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財力的布施供養畢竟還是有爲有漏,要達到內心最高的淨化、升華,當然出家學道有殊勝的地方,障礙比較少。所以我很佩服在家的各位,有家庭事業要忙,又要打坐聽經,又要護持叁寶,實在很不簡單;要做事業,妻子兒女要關心,要應酬等種種的事情很多,還要發心來做義工,從叁寶當中來修福修慧,護持正教,這是很難得很難得的善根。所以各位在家菩薩真的是很偉大。各位想不想出家?出家分好幾種,第一種叫“出世俗家”,即離開父母妻子兒女、離開家庭,頭發理光,穿出家衣服,外表現出家相,跟著師父在寺院裏修道,這也叫“身出家”;第二種是“出無明煩惱家”,即斷貪瞋癡、慢疑二見等內心的種種煩惱,這叫“心出家”。有些人可能身已出家,但心裏一天到晚很痛苦、煩惱,這是因爲心沒有出家,亦即“身出家心不出家”。如果因爲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兒女,有責任在身,還要上班,擔任公司主管,雖然沒有緣出家,可是公余之時,或者在上班的時候,心中時時保持正念,盡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好好作事,被人罵兩句,笑一笑、了然于心,不會故意找機會報複,有時間就來護持叁寶,看看經書、打打坐,雖然有萬貫家産、嬌妻美妾,也不被這些束縛;如此雖然身體沒有出家,可是心已經出家了,這是“心出家而身不出家”,這是很難得的。另外一種是“身心俱出家”的聖者。最糟糕的是整天在五欲當中打滾,絲毫想求解脫的心念都沒有,這是“身心都不出家”。
各位想不想出家?想出什麼家?最重要的當然是出煩惱家。身爲家庭主婦,上市場買菜也好、伺候丈夫也好、伺候公婆也好,或者先生伺候妻子兒女也好,只要用出家的心好好做,不産生煩惱,用悲心面對生活,那麼身雖不出家,心卻已出家。當別人罵你笨蛋,你不會很難過,反而會悲憫他的無知,因爲你的心已出家了。
“善男子,我于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于一念間不順佛教,于一念間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菩薩在一一劫中作財布施、法布施、身心布施,用一切一切來布施、供養,在這無限的時空當中,不曾有一念間跟佛陀的教誨相違背,在無量劫海當中,不曾一念生瞋害心,不發脾氣、不生害人的心,也不生我我所心。我說這個毛巾是我的,這是“我所”“我我所”是指我所有的、我所擁有的;自他差別心與我我所心,還有遠離菩提心,跟菩提心不相應,于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都是指我們凡夫的毛病。
我們常講信佛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斷煩惱,但是了生死到哪裏去?念佛的人說到極樂世界去,有些人說超叁界,道教則說跳出五行外。了生脫死這些名詞也常讓我們很困惑。若從字理上去了解“了生脫死”,請問還有沒有生死?不在生死輪回當中,那麼你到哪裏去了?有些人說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有些人不知道有極樂世界的話,那麼了生脫死到哪裏去了呢?阿羅漢稱無生,在佛法正常道來請,如果對生死起一念疲厭心,你就不能成佛;你如果覺得生死很痛苦、很悲哀、沒有意義,用這種心來信佛學佛,就永遠不能成佛。
其實了生脫死,是了斷、了結迷迷糊糊的生死,不再迷惑了,但是你還一樣有生死現象,只是你這生與死變成自在的生死、有智慧的生死而已。你不修行,你不學佛,迷迷糊糊,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往何去,這種生死交替,絕不是理想的生命型態。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是希望在生死當中,不受生死的煩惱痛苦,還是一樣要接受生死自然定律的束縛,還是有生有死。你若是在生死當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就永遠都是個凡夫,在世俗的知見當中去輪回。普賢菩薩說他在無量劫當中,不曾有一念對生死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他安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菩提心!無上不可沮壞——永遠不退轉的菩提心。這是普賢菩薩的心路曆程,一個很重要的修學成功的經曆。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衆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爲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
這也就是上面講過,一一劫中用眼耳鼻舌身手足供養,用生命布施供養,用財布施,爲了護持正法,爲了弘宣護持正法,一切內外都能舍。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這個就是重法。凡夫都是重財,我們講:人爲財死,鳥爲食亡,菩薩是重法,爲了法可施舍一切而無怨無悔。
伍、種種方便門度衆生
一、學一切法
“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爲救護一切衆生,一心思惟,願諸衆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普照世間,願爲開示出世間智,願令衆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贊一切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緣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海,說不可盡。”
這些經文都很容易了解,都在談我們求法的目的。不是懂很多名相、能背幾部經,就可炫耀知識的豐富;我們求法的目的是希望讓自己的身心能淨化升華,進而也能淨化衆生,讓衆生有智慧,幫助衆生能夠去解決、面對煩惱生死問題,所以稱“爲衆生學一切法”。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諸善根力,大志樂力,修功德力,如實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淨神通力,善知識力故,得此究竟叁世平等清淨法身,複得清淨無上色身超諸世間,隨諸衆生心之所樂而爲現形;入一切刹,遍一切處,于諸世界廣現神通,令其見者靡不欣樂。”
普賢菩薩講到,他本身無量劫來發菩提心、修悲濟行,用財、法、生命布施衆生,最後才成就無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了無上菩提,就有無上智慧、以及無上清淨莊嚴色身。我們贊佛有叁十二相身、八十隨形好,而且能夠隨衆生所樂,在六道當中以千百億化身來廣度衆生,就是這樣修來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爲單單修一個法門,在短期內就可明心見性成佛。各位要記住:成佛沒有速成班,所謂“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要“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能成佛。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發長遠心,要細水長流的一步一步去修,不可能一生一世、即生成佛;經什麼人一點玄關就見道、得道,沒有這麼簡單。我們還是要老老實實的常常檢討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真正的按照菩提心去實踐?這個最重要,至于有什麼神通是無關緊要的。
二、示衆技術
“菩薩摩诃薩爲利益衆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玺,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乾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鹹得其宜。”
菩薩爲了利益衆生應該具備多種知識技能。是不是僅僅懂得佛法、能打坐入定、善說經典就可以度衆生了呢?菩薩分爲出家菩薩與在家菩薩兩種,以出家菩薩來講,當然要以對經律論的深入爲主;在家菩薩就不同了,對文字、算術、圖畫、印玺、地水火風諸論都要通達,而且要懂得醫藥,所謂“善方藥”是指醫藥衛生方面的常識,所以對于顛狂乾消、鬼魅、蠱毒等問題都有方便的法門來對治。菩薩要通達的還有文筆贊詠、歌舞伎樂(音樂舞蹈)等等,對這些要“悉善其事”。對這些作爲菩薩的必備條件,我們給他簡單的名詞叫“菩薩的畫像”、“菩薩的形像”。作爲一個菩薩,是不是只要呆呆傻傻的,什麼都不必懂,什麼都不屑去學,只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拿著念珠整日念念阿彌陀佛就像菩薩了嗎?從華嚴經的經文看來,一個在家菩薩也要通達文字算數,以現代科技來講,要懂得電腦,會用網路,是不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文學藝術種種知識都要具備,這很有意思。
我們看觀世音菩薩不是有千手千眼嗎,你看他手中拿著毛筆、笛子等樂器,拿著空氣,拿淨瓶裝著水,拿著斧頭,因爲兩千多年前人類只要有一把斧頭就能謀生了,只要會吹吹笛子做做詩就可以謀生了。所以菩薩的千手千眼涵義很深,千手就是說明:做爲一個菩薩,爲了利益衆生、爲了度化衆生,必須通達世間的種種知識,也要去精通世間的種種技能,才有辦法利益衆生。所以說菩薩“當于五明中求”,通達內明(佛法方面)、通達醫方明(醫藥方面)、通達聲明(語言文字方面)、通達工巧明(科技方面)、通達因明(邏輯學方面)。所以菩薩懂得詩詞歌賦、文學藝術並不希奇。你看經文講到“凡所布列鹹得其宜”,就是建築學,舉凡怎樣建房子、怎樣作藝術布局、怎樣合乎健康布局,這些都要通達。以上是我們舉例說明菩薩所應該修學的知識技能。
“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鹹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禅,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余一切世間之事,但于衆生不爲損惱,爲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菩薩爲度衆生就必須具有種種的知識,有了這些方便的工具,先用這些世間知識作爲方便善巧,才能吸引某一類衆生,然後才能夠導引他們“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有些衆生一聽到佛法,就産生排拒心,所以菩薩就透過這種種世間的知識,善巧的引導他進入佛法。
“菩薩種種方便門,隨順世法度衆生,譬如蓮花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雅思淵才文中王,歌舞談說衆所欣,一切世間衆技術,譬如幻師無不現,或爲長者邑中主,或爲賈客商人導,或爲國王及大臣,或作良醫善衆論,或于曠野作大樹,或爲良藥衆寶藏,或作寶珠隨所求,或以正道示衆生,若見世界始成立,衆生未有資身具,是時菩薩爲工匠,爲之示現種種業。”
這是華嚴經十四卷的經文,很有意思。菩薩有在家菩薩、有出家菩薩,是出家菩薩多呢?還是在家菩薩多?當然…
《菩薩學處·第叁講 普賢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