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二講 菩提心▪P4

  ..續本文上一頁,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禅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這段經文最主要的是談到菩薩見衆生苦。衆生苦分兩方面,一個是身苦、一個是心苦;身苦用物質方面可救濟,生病啦、沒衣服穿啦、沒東西吃啦、沒房子住啦,用物質可以救濟;心苦是最難處理的,一個人脾氣不好、喜歡打人、喜歡罵人、常嫉妒,沒有智慧、邪知邪見,這是最難度的,並不是用物質救濟就可以解決的,必須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度他。善巧方便的智慧從哪裏來?離不開善巧多聞!你必須多聞法、親近善知識,按照這些方式去修、去學,然後你才有智慧讓他的心病得到解脫,這是治本。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對法的深入研究滿重要的,有些人以爲只要一打坐入定就會開智慧,以爲只要持戒就能生定、依定就開智慧,“依戒得定,依定得慧”這些句子念起來很順口,其實古代的翻譯都是省略而簡捷的,每一句都包涵了很深的實踐功夫。我想請問各位:我們建房子,是不是建了第一層就會生出第二層,第二層建好了就會生出第叁層?只要建第一層就會拼出下一層?不是這樣的!佛法是告訴你修學的次第:有持戒的功德基礎才能修定,但是有禅定的基礎不一定會開智慧;有了禅定的基礎,再去深觀無常無我、緣起性空,才能開智慧。古代不像現代電腦敲一敲字就出來了,也不是像現代毛筆這麼一揮字就出來了,古代的人是用刀子刻字的,每個字都千辛萬苦,所以古代的文詞都很簡略,省了好多的字。

  你有持戒的功德作基礎,才容易修定;有修定的基礎,再觀無常無我緣起,才能引發無漏的智慧;有了無漏的智慧,才能夠對衆生身心的毛病、煩惱無明作妥善的處理。修學過程並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光靠打坐入定就會突然間明心見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我們常說: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在修學過程中,聞這法、學這法、依這法、隨這法、順這法,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有些人誤解:我們研究經典,不是增加妄想心了嗎?不是更不能入定嗎?我愈深入研究不就要花愈多心思去了解嗎?請問各位:“八正道”裏,正見列第一,第二是什麼?正思惟!八正道有沒有叫我們不思惟?沒有哦!當你去正思惟——思惟諸法的實相,思惟一切法的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時候,這些思惟雖然也是一種妄念,可是這種妄念會導致你走向覺悟的道路、會引導你向開悟的路上走,跟一般的妄念是不同的啊!跟財色名食睡相應的妄念,會導致你愈來愈愚癡、愈來愈迷惑,可是這種正見、正思惟卻會讓你開智慧,引導你走向解脫自在。所以請各位不要誤解,不要以爲只念一句咒、念一句佛菩薩名號,或是只要入定就會開智慧得解脫;學佛法不是這樣子的!

  叁、法身慧命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于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于內外財,爲求佛法悉能舍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舍,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

  這是華嚴經第叁十五卷的經文,是說明對“法”的重視——重法,也就是說明我們對于人生的主修與副修的取舍標准。這一生當中,衣食住行很重要,沒有錯,家庭、事業很重要,沒有錯,可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那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能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那是一個多麼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啊!比得到轉輪王身、比貴爲天子身還更重要。請問各位:你要來聽佛法,還是去當總統好呢?或是去當鄉長、縣長、立法委員好呢?如果你有那福德,當然去當官也很好;當你有德學、善緣,能做更大的善事時,不妨去當當官度萬民,如果沒有的話,少去沾染、少去造業。

  有一次在阿根廷,有一位將軍想出來選總統,他想出家人一定會算命,要我幫他看面相,其實我根本不會算命,他問我說他來選總統好不好?我想他既然相信我會算,那我就將計就計,我說:從你的相來看,你的時運還不到,要慢幾年,在這幾年當中,好好培養你的福德;爲什麼要選總統?你當總統的目的是什麼?是真正要造福百姓呢?還是爲了某一種獲得——財物、名利等的獲得?你想清楚,等到這任總統過了以後,那時候我才跟你講。這位將軍後來就打消了競選的念頭。有一位校長要競選鄉長,我說:我看你不適合選鄉長,因爲選鄉長要交際應酬,免不了會喝酒,你不適合喝酒,你的肝已經有問題,若你喝酒一定會傷害健康,你還是當你的校長好了。另外還有一個想選議員的,我說你也不適合選議員。好像很多問到我的都說不能選,結果那年選舉我這樣一次打下幾個,他們就少了幾個競爭對象。

  衆生被名利一沖,有時連命都賠掉了。以前某鄉鄉長,很辛苦的選上了鄉長,我說你有時間的話來研究佛法、拜拜佛,他說他沒有時間、要去拜票,結果當了二十六天的鄉長就死了,太勞累了,肝病發作而死,爲了選舉把一棟房子當出去,又借了好幾百萬,負了一身債。所以取舍之間要想清楚:我們這一生當中,壽命有多長?什麼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什麼是最值得我們生生世世毫無厭倦去追求的?這就要看每個人的抉擇,很重要喔!

  伍、發菩提心功德

  衆生受用

  下面講到發心的功德,取一段華嚴經第七十八卷的內容作例子:

  “善男子!如海島中生椰子樹,根莖枝葉及以華果,一切衆生恒取受用,無時暫歇;菩薩摩诃薩菩提心樹亦複如是,始從發起悲願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時利益一切世間,無有間歇。”

  這一段主要就是說明:我們發菩提心,就像海島中的椰子樹,根、莖、枝、葉以及果實,衆生都可以不斷的拿來受用。春去秋來,椰樹開花結果,衆生可以拿汁液來解渴,拿枝葉根來建房子、遮風避雨、作衣服等種種用途。菩薩的菩提心樹也是如此。佛弟子要從現在開始發菩提心:願弟子世世生生見佛聞法、精進學佛、廣度衆生、利益衆生。這就是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要持續不斷一直到成佛。這菩提心是你生命的鍾聲,指引你走向成佛之道。

  有了菩提心作基礎的話,若有人告訴你修什麼法就馬上可以打通任督二脈、身體可以飛升、睡覺時可離床鋪幾尺,你真覺得稀罕嗎?睡覺離床鋪幾尺有沒有意義?沒有什麼意義嘛!坐飛機就可以了,一張機票就可以讓你睡到幾萬英尺的高空中。佛法不求神通。在菩薩戒中提到“犯戒”,最重一條戒叫什麼?菩提心戒!一個人現在發心:要信佛學佛,要度衆生,要利益衆生,發心十分勇猛,可是見到衆生種種習氣,對他好,還挨罵、受侮辱、遭毀謗,還以爲有什麼企圖、目的,如此受到傷害,唉!算了算了,衆生難度,管你去死去活!這就叫做犯戒,犯了菩薩戒中很重的一條戒。還有瞋恨心,惱恨衆生、對衆生發脾氣,這也是一種重戒。其中最重的是犯離開菩提心的戒,這菩提心沒有了,不想再度衆生、不想成佛了,唉呀!我自己成阿羅漢就算了,我自己修一修就好了,管你衆生什麼死活,我成阿羅漢就好,我生命自在了,我何必管你死活!若這樣你就犯重戒啦。

  

  陸、發菩提心方法

  攀緣衆生

  這裏就是要我們發菩提心。怎樣發菩提心?要觀衆生苦、要去了解衆生在生死輪回當中不得自在的煩惱,見衆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覺。

  這裏引用一段經文提供各位參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熾;菩薩摩诃薩菩提心火亦複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信佛學佛的人,往往誤以爲:不要親近太多衆生,要遠離這個社會到深山裏面去,眼不見則眼根清淨、耳不聽則耳根清淨;如此一個人悶在深山裏面,眼不見、耳不聞,就很容易得道。其實不喜歡接近衆生、不喜歡接近這個社會、覺得衆生是麻煩、社會很混亂,所以希望遠離、逃避,抱著厭世思想,這在學佛者或一般人來講,都不是正常的。經上說: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熾;這在我小的時候就曾經看過,那時候,隨大人到神道教廟燒紙,最先是用一張紙一張紙慢慢的點,用火柴的小火焰那麼小心翼翼的點燃,深怕它熄滅,但是這張紙一旦被點燃了,經過一張兩張再加進去,火就更旺一點,然後叁張四張,甚至抓一疊放下去,火越燒越烈。如果剛剛一生火就將一大堆紙放下去,會怎樣?會熄掉!所以最先只能一張、兩張、叁張慢慢加入,等火旺了才能一把放下去。你們看過廟裏的金爐嗎?他們在燒紙的時候,當爐中的火被引得很烈很旺的時候,不只是一疊疊這麼丟進去燒,而是一捆一捆的丟進去,這麼扔下去,結果火越來越猛。

  所以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如果具有菩提心,用心接近衆生、接近社會,用菩提心去圓滿衆生、圓滿這個社會的時候,菩提心就會越加增長,爲什麼呢?見衆生苦發菩提心、增長悲心。所以經上說:隨所焚燒其焰轉熾,菩薩摩诃薩菩提心火亦複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你愈常用菩提心去觀察衆生,你的智慧就會慢慢增長。衆生可憐哪,衆生被這無常火所燃燒,被現象界所迷惑,所以我們産生悲憫心,隨著悲憫心的增長慢慢就會生出智慧來。這句話我很喜歡很喜歡,希望你們也常常拿來勉勵自己:“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熾;菩薩摩诃薩菩提心火亦複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善男子!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诃薩菩提心燈亦複如是,普然叁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

  例如我們點了一只蠟燭,如果用另外一只蠟燭來引火的話,原來這根蠟燭的光並不會減弱,反而在另外一只蠟燭被點燃時,整個房間變得更加明亮;菩薩摩诃薩的菩提心燈也是一樣,你用菩提心燈去照亮衆生、利益衆生、關懷衆生,自然就能夠將衆生的菩提心燈給燃著了、點亮了,這樣一燈燃一燈的普燃叁世諸佛智燈,而你本來這盞心燈,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更沒有被熄滅。這是發菩提心的好處。

  經上又說菩提心像金剛、不怕水、不怕濕、不怕火:

  “譬如金剛,久處水中,不爛、不濕;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于一切劫,處在生死業惑水中,無壞、無變。”

  學佛的人所以能夠勇于面對生死輪回,就是靠這菩提心,信佛學佛成佛、利益衆生的這個菩提心願,永遠陪伴著我們在生死當中作我們的支柱,不會退失。

  “譬如金剛,一切諸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一切生死諸煩惱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

  這段是說菩提心對我們信佛學佛的人非常重要。

  衆生有生老病死,這就是苦,衆生的苦從哪裏來呢?四聖谛——苦集滅道說明了它的緣由。“集”是煩惱,這“苦集”是衆生的生命現象;聖者已斷了生死煩惱的苦,我們叫“滅”,滅了煩惱、滅了生死輪回一切的麻煩。聖者的“滅”從哪裏來?從修道來的!所以看到衆生苦,我們就發一個“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願;看到衆生被煩惱迷惑了很痛苦,我們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願;我們希望像聖者一樣證到涅槃,所以我們怎麼發願啊?“法門無量誓願學”,然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針對苦集滅道而談。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有菩提心的話就不會厭離衆生、不會討厭衆生、不會討厭這個社會;看到衆生越多的苦難,越能激發我們的菩提心,增長我們的菩提心,所以修學者對衆生往往産生一種感恩的心:我們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爲利益衆生、度化衆生而來,現在衆生來折磨我、麻煩我,哦!他們是來成就我佛道的啊!所以有菩提心作基礎的時候,我們會樂于攀緣一切衆生,但是要小心,否則不但沒度到衆生,自己反而被度,那就麻煩了。

  要時時記得:我是發菩提心的衆生!我是初發菩提心的衆生!隨時注意警惕自己的發心與修學過程,不要光口頭說我們要去攀緣衆生、度衆生、利益衆生,而你自己並沒有精進、沒有用功,結果你的心跟著衆生跑,那你的心就變質了,那不叫菩提心,那叫“攀緣心”。攀緣心和菩提心絕對不同,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能使自己身心清淨、莊嚴,也能利益衆生,讓衆生的言行、身心行爲都能清淨、淨化、升華。所以信佛學佛的人必須記得:引導我們從發心直到成佛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個妄想,並不是興致起來時發發這個心就可以了,菩提心要付諸于實踐;作爲一個菩薩,發菩提心後也必須有一個大悲行來完成這個大願,所以我們接著要互相作另一個腦力激蕩。

  

《菩薩學處·第二講 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